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钓虾鲁彦①每年一到夏天,河水渐渐浅了,清了,从岸上可以透澈地看到近处的河底。早晨的太阳从东边射过来,石洞口的虾便开始活泼地爬行。伏在岸上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钓 虾
鲁彦
    每年一到夏天,河水渐渐浅了,清了,从岸上可以透澈地看到近处的河底。早晨的太阳从东边射过来,石洞口的虾便开始活泼地爬行。伏在岸上往下望,连一根一根的虾须也清晰地看得见。
    这时和其他的孩子们一样,我也开始忙碌了。从柴堆里选了一根最直的小竹竿,砍去了旁枝和丫杈,在煤油灯上把弯曲的竹节炙直了,拴上一截线。从屋角里找出鸡毛来,扯去了管旁的细毛,把鸡毛管剪成几分长的五截,穿在线上,加上小小的锡块,用铜丝捻成小钩,钓竿就成功了。然后在水缸旁阴湿的泥地,掘出许多黑色的小蚯蚓,用竹管或破碗装了,拿着一只小水桶,就到墙外的河岸上去。
“又要忙啦!钓来了给谁吃呀!”母亲每次总是这样的说。
    但我早已笑嘻嘻地跑出了大门。
把钩子沉在岸边的水里,让虾儿们自己来上钩,是很慢的,我不爱这样。我爱伏在岸上,把钓竿放下,不看浮子,单提着线,对着一个一个的石洞口,上下左右地牵动那串着蚯蚓的钩子。这样,洞内洞外的虾儿立刻就被引来了。它颇聪明,并不立刻就把串着蚯蚓的钩子往嘴里送,它只是先用大钳拨动着,作一次试验。倘若这时浮子在水面,就现出微微的抖动,把线提起来,它便立刻放松了。但我只把线微微地牵动,引起它舍不得的欲望,它反用大钳钩紧了,扯到嘴边去。但这时它也还并不往嘴里送,似在作第二次试验,把钩子一推一拉地动着。我便把线搓动着,一紧一松地牵扯,使钩尖正对着它的嘴巴。看见它仿佛吞进去了,但也还不能立刻提起线来,有时还须把线轻轻地牵到它的反面,让钩子扎住它的嘴角,然后用力一提,它才嘶嘶嘶地弹着水,到了岸上。
    把钩子从虾嘴里拿出来,把虾儿养在小水桶里,取了一条新鲜的小蚯蚓,放在左手心上,轻轻地用右手拍了两下,拍死了,便把旧的去掉,换上新的,放下水里,第二只虾子又很快地上钩了……
“你这孩子真会钓,这许多!”大人们望了一望我的小水桶,都这样称赞说。
    到了中午,我的小水桶里已经装满了。
“看你怎样吃得了!……”母亲又欢喜又埋怨地说。
    她给我在饭锅里蒸了五六只,但我照例地只勉强吃了一半,有时甚至咬了半只就停筷了。
    到了第二天早晨,水桶里的虾儿呆的呆了,白的白了,很少能够养得活。母亲只好把它们煮熟了,送给隔壁的人家吃。
“你只是给人家钓,还要我赔柴赔盐赔油葱!”她老是这样地埋怨我。“算了吧,大热天,坐在房子里不好吗?你看你面孔,你头颈,全晒黑啦!”
    但我又早已拿着钓竿、蚯蚓,提着小水桶,悄悄地走到河边去了。
    夏天一到,没有什么比这更快乐,空水桶出去,满水桶回来。
    直至秋天来到,天气转凉了,河水大了,虾儿们躲进石洞里,不大出来,我也就把钓竿藏了起来。但这时母亲却恶狠狠地把我的钓竿折成了两三段,当柴烧了。
“还留到明年吗?一年比一年大啦,明年还要钓虾吗?明年再钓虾不给你读书啦,把你送给渔翁,一生捕鱼过活!……”
    待下一年的夏天到时,我的新钓竿又做成了:比上年的长,比上年的直,比上年的美丽,钓来的虾也比上年的多。母亲老是说着照样的话,老是把虾儿煮熟了送给人家吃。
(选自散文《钓鱼》,题目有改动,文章有删改)【注释】①鲁彦(1901~1944),浙江镇海人。著名乡土小说家、翻译家。
(1)读完全文,请你简要写出“我”一到夏天就去河边钓虾的原因有哪些。
(2)文章第二段中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请你说说这些动词有什么作用。
(3)比较鲁彦《钓虾》与下面四篇课文的语言特色,根据要求完成相关表格的填写。(表格第一栏仅填写一项字母序号)
A.《安塞腰鼓》(刘成章) B.《端午的鸭蛋》(汪曾祺)
C.《海燕》(高尔基) D.《那树》(王鼎钧)
(1)与《钓虾》语言特色最接近的课文 ___
(2)《钓虾》与你所选课文的共同语言特色 ___
(3)抄录《钓虾》中能体现其语言特色的一个句子 ___
(4)你喜欢文中的母亲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概括与归纳能力.解答时,找出文段的关键句加以概括即可.
第二段“和其他的孩子们一样,我也开始忙碌了”体现出孩子贪玩的天性,钓虾很大程度上为了乐趣;第五段着重描写了“我”如何和虾斗智,而“我”的获胜也带来一种成就感;“‘你这孩子真会钓,这许多!’大人们望了一望我的小水桶,都这样称赞说”可以看出因为技术高超,钓虾多,“我”得到了大人们的赞扬;“夏天一到,没有什么比这更快乐”体现出“我”和小伙伴们在江边钓满桶虾感到十分快乐.
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对关键词语作用的分析能力.解答时,首先应找出相应的词汇,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这些词汇在文中所起到的作用.
仔细阅读第②段可以发现其中包含了“砍”“拴”“扯”“剪”“穿”“捻”“掘”等一系列动词.这些动作在“我”的手中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由此表现出“我”做钓竿时动作的娴熟以及农村孩子的能干.而“我”之所以毫不迟疑,专心致志的做钓竿,正是因为“我”对钓鱼的喜爱和期待,反映了“我”想出去钓虾的急切.同时文章描述了“我”沉浸在自己做钓竿的过程中,这也侧面反映“我”对于自己做钓竿的喜爱与自豪.写出了“我”的聪明能干.
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3)本题考查对文章语言表达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结合文章以及所学课文内容分析即可.
A项《安塞腰鼓》中多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气势恢宏,节奏明快;B项《端午的鸭蛋》中用适当方言,展现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风格闲适自然,平淡而有味;C项《海燕》中多用象征、夸张、对比,文章整体激昂热情、充满力量;D项《那树》中句式简短,情感浓厚,具有文言遗风,词句典雅.而《钓虾》中加入人物对话,整体语言朴素而清新,富有生活气息.所以与《钓虾》语言特色相近的是B项《端午的鸭蛋》.两篇文章共同的语言特色就是朴素、自然、细腻,平淡而有味.摘录的句子只要能体现朴实自然清新的特点即可.
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4)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结合具体的情节分析母亲的形象即可.
文章围绕母亲对于“我”钓虾这件事情的态度描写了:母亲在“我”钓虾之前劝“我”不要去,而在“我”钓了满满一大桶虾回来以后既欢喜又埋怨,第二天早上母亲把钓来的虾做好送给邻居,对人十分友好;每每天气转凉母亲给“我”折断鱼竿禁止“我”出去钓鱼,但第二年依旧允许“我”出去钓虾,这都体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她的善良淳朴.作答时,按情节逐条写出即可.
综合上述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①孩子好玩的天性;②可以享受跟虾斗智的乐趣;③钓到的虾多,可以得到大人们的称赞;④钓到的虾多(母亲拿“我”的虾和邻居分享),让“我”有成就感;⑤在河边和其他的小伙伴们一起钓虾的自在和快乐.
(2)①写出“我”做钓竿动作的娴熟;②写出“我”想出去钓虾的迫切心情;③写出“我”对自己动手做钓竿的喜爱和自豪;④写出农村孩子的能干.
(3)①B
②朴素(朴实、质朴、散淡),自然(清新),细腻,平淡而有味.
③示例:
伏在岸上往下望,连一根一根的虾须也清晰地看得见.
在水缸旁阴湿的泥地,掘出许多黑色的小蚯蚓,用竹管或破碗装了,拿着一只小水桶,就到墙外的河岸上去.
但我只把线微微的牵动,引起它舍不得的欲望,它反用大钳钩紧了,扯到嘴边去.
“看你怎样吃得了!…”母亲又欢喜又埋怨的说.
(4)示例:我喜欢母亲,因为:①从母亲劝“我”别出去钓虾,心疼“我”“晒黑”,可以看出她的慈爱;②从母亲老是埋怨甚至折断钓竿,却始终放任“我”出去钓虾,可以看出她的宽容;③从母亲老是把煮熟了的虾送
的虾送给人家吃,可以看出她的大方及跟邻里的和睦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