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中的“根深蒂固”能不能换成“根深柢固”?为什么?“蒂”和“柢”各是什么
题目详情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
“‘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中的“根深蒂固”能不能换成“根深柢固”?为什么?“蒂”和“柢”各是什么意思?
“‘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中的“根深蒂固”能不能换成“根深柢固”?为什么?“蒂”和“柢”各是什么意思?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根深蒂固」这句成语,似乎已「根深蒂固」地被人们使用着;凡是思想观念已深入人心,牢不可破,或者是组织势力的根基牢固,不可动摇,都可以用「根深蒂固」来形容.其实「根深蒂固」是后起的说法,本成语最早是作「根深柢固」的.其实「根深蒂固」是后起的说法,本成语最早是作「根深柢固」的.
「根深柢固」的典故出自《老子》第五十九章:「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大意是说:具有俭啬之道的国家,可以长久不衰.「根深柢固」的典故出自《老子》第五十九章:「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大意是说:具有俭啬之道的国家,可以长久不衰.以俭啬治国,乃深其根,固其柢之道;以俭啬治身,则为长生久视之道.以俭啬治国,乃深其根,固其柢之道;以俭啬治身,则为长生久视之道.而《韩非子‧解老篇》亦云:「柢固则生长,根深则视久,故曰:『深其根,固其柢,长生久视之道也.』」可见本成语原作「根深柢固」无误.而《韩非子‧解老篇》亦云:「柢固则生长,根深则视久,故曰:『深其根,固其柢,长生久视之道也.』」可见本成语原作「根深柢固」无误.
事实上「柢」就是树根;根据《韩非子》的说法,直根为「柢」,曼根为「根」,故其〈解老篇〉道:「树木有曼根,有直根.直根者(「直」字原缺,今据俞樾之说补),书之所谓柢也,木之所以建生也;曼根者,木之所以持生也.事实上「柢」就是树根;根据《韩非子》的说法,直根为「柢」,曼根为「根」,故其〈解老篇〉道:「树木有曼根,有直根.直根者(「直」字原缺,今据俞樾之说补),书之所谓柢也,木之所以建生也;曼根者,木之所以持生也.」
至於将「蔕」(蒂之本字)字当作「柢」用,则始於《三国志‧蜀书‧蒋琬传》:「今魏跨带九州,根蔕滋蔓,平除未易.」另《陶渊明‧杂诗》亦云:「人生无根蔕,飘如陌上尘.」从此「蔕」与「柢」逐渐不分而混为一谈,隋末唐初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即谓:「柢,亦作蔕.」唐玄宗《御注道德经》,「根深柢固」已改写成「深根固蔕」.至于将「蒂」(蒂之本字)字当作「柢」用,则始于《三国志‧蜀书‧蒋琬传》:「今魏跨带九州,根蒂滋蔓,平除未易.」另《陶渊明‧杂诗》亦云:「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从此「蒂」与「柢」逐渐不分而混为一谈,隋末唐初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即谓:「柢,亦作蒂.」唐玄宗《御注道德经》,「根深柢固」已改写成「深根固蒂」.而当时李鼎祚的《周易集解》「否卦」,也有:「言五二包系,根深蔕固,若山之坚,若地之厚者也.」的说法.而当时李鼎祚的《周易集解》「否卦」,也有:「言五二包系,根深蒂固,若山之坚,若地之厚者也.」的说法.现今流传於世的各种《道德经》注本,作「深根固蔕」者,几乎与作「深根固柢」者等量齐观,平分秋色.现今流传于世的各种《道德经》注本,作「深根固蒂」者,几乎与作「深根固柢」者等量齐观,平分秋色.
殊不知「蔕」原本是指花及瓜果与枝茎相连的部分,一般俗作「蒂」,与「柢」字判然有别;南唐徐锴‧说文系传谓:「华(同花)叶之根曰蒂,树之根曰柢.」亦将「蔕」与「柢」详加区分.殊不知「蒂」原本是指花及瓜果与枝茎相连的部分,一般俗作「蒂」,与「柢」字判然有别;南唐徐锴‧说文系传谓:「华(同花)叶之根曰蒂,树之根曰柢.」亦将「蒂」与「柢」详加区分.然而因古人有作「根深蔕固」的前例,所以「根深蔕固」乃通行不辍;当「蒂」字取代「蔕」字书写后,遂又改作「根深蒂固」.然而因古人有作「根深蒂固」的前例,所以「根深蒂固」乃通行不辍;当「蒂」字取代「蒂」字书写后,遂又改作「根深蒂固」.但是如果要追本究源的话,正确的写法,仍应该是「根深柢固」.但是如果要追本究源的话,正确的写法,仍应该是「根深柢固」.至於写作「根深蒂固」,只是千百年来的约定俗成而已,严格说起来,将「柢」字作「蔕」,是有违其原始出处││「老子」的经义的.至于写作「根深蒂固」,只是千百年来的约定俗成而已,严格说起来,将「柢」字作「蒂」,是有违其原始出处││「老子」的经义的.
「根深柢固」的典故出自《老子》第五十九章:「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大意是说:具有俭啬之道的国家,可以长久不衰.「根深柢固」的典故出自《老子》第五十九章:「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大意是说:具有俭啬之道的国家,可以长久不衰.以俭啬治国,乃深其根,固其柢之道;以俭啬治身,则为长生久视之道.以俭啬治国,乃深其根,固其柢之道;以俭啬治身,则为长生久视之道.而《韩非子‧解老篇》亦云:「柢固则生长,根深则视久,故曰:『深其根,固其柢,长生久视之道也.』」可见本成语原作「根深柢固」无误.而《韩非子‧解老篇》亦云:「柢固则生长,根深则视久,故曰:『深其根,固其柢,长生久视之道也.』」可见本成语原作「根深柢固」无误.
事实上「柢」就是树根;根据《韩非子》的说法,直根为「柢」,曼根为「根」,故其〈解老篇〉道:「树木有曼根,有直根.直根者(「直」字原缺,今据俞樾之说补),书之所谓柢也,木之所以建生也;曼根者,木之所以持生也.事实上「柢」就是树根;根据《韩非子》的说法,直根为「柢」,曼根为「根」,故其〈解老篇〉道:「树木有曼根,有直根.直根者(「直」字原缺,今据俞樾之说补),书之所谓柢也,木之所以建生也;曼根者,木之所以持生也.」
至於将「蔕」(蒂之本字)字当作「柢」用,则始於《三国志‧蜀书‧蒋琬传》:「今魏跨带九州,根蔕滋蔓,平除未易.」另《陶渊明‧杂诗》亦云:「人生无根蔕,飘如陌上尘.」从此「蔕」与「柢」逐渐不分而混为一谈,隋末唐初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即谓:「柢,亦作蔕.」唐玄宗《御注道德经》,「根深柢固」已改写成「深根固蔕」.至于将「蒂」(蒂之本字)字当作「柢」用,则始于《三国志‧蜀书‧蒋琬传》:「今魏跨带九州,根蒂滋蔓,平除未易.」另《陶渊明‧杂诗》亦云:「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从此「蒂」与「柢」逐渐不分而混为一谈,隋末唐初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即谓:「柢,亦作蒂.」唐玄宗《御注道德经》,「根深柢固」已改写成「深根固蒂」.而当时李鼎祚的《周易集解》「否卦」,也有:「言五二包系,根深蔕固,若山之坚,若地之厚者也.」的说法.而当时李鼎祚的《周易集解》「否卦」,也有:「言五二包系,根深蒂固,若山之坚,若地之厚者也.」的说法.现今流传於世的各种《道德经》注本,作「深根固蔕」者,几乎与作「深根固柢」者等量齐观,平分秋色.现今流传于世的各种《道德经》注本,作「深根固蒂」者,几乎与作「深根固柢」者等量齐观,平分秋色.
殊不知「蔕」原本是指花及瓜果与枝茎相连的部分,一般俗作「蒂」,与「柢」字判然有别;南唐徐锴‧说文系传谓:「华(同花)叶之根曰蒂,树之根曰柢.」亦将「蔕」与「柢」详加区分.殊不知「蒂」原本是指花及瓜果与枝茎相连的部分,一般俗作「蒂」,与「柢」字判然有别;南唐徐锴‧说文系传谓:「华(同花)叶之根曰蒂,树之根曰柢.」亦将「蒂」与「柢」详加区分.然而因古人有作「根深蔕固」的前例,所以「根深蔕固」乃通行不辍;当「蒂」字取代「蔕」字书写后,遂又改作「根深蒂固」.然而因古人有作「根深蒂固」的前例,所以「根深蒂固」乃通行不辍;当「蒂」字取代「蒂」字书写后,遂又改作「根深蒂固」.但是如果要追本究源的话,正确的写法,仍应该是「根深柢固」.但是如果要追本究源的话,正确的写法,仍应该是「根深柢固」.至於写作「根深蒂固」,只是千百年来的约定俗成而已,严格说起来,将「柢」字作「蔕」,是有违其原始出处││「老子」的经义的.至于写作「根深蒂固」,只是千百年来的约定俗成而已,严格说起来,将「柢」字作「蒂」,是有违其原始出处││「老子」的经义的.
看了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x取何值时,下列各二次根式有意义?(1)根号3x-4.(2)2+3分之2x.x取何值时,下列各二次 2020-04-05 …
观察下列各式:根号(2-2/5)=根号(8/5)=根号(4*2/5)=2又根号(2/5),即根号( 2020-04-27 …
要求由国家对社会生产进行宏观调控,协调部门、各企业之间的关系,根源于A.生产资料公有制B.社会化大 2020-05-13 …
三年级某班向希望小学某班送铅笔若干根.如果有两人各拿4根,其余人各拿5根,还余12根;如果没人拿六 2020-05-13 …
5分之8相当于几小时几分钟五分之1-(X-三分之一)=三十分之一解方程需要过程有三根铁丝,第一,二 2020-06-03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根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在塔里木河两岸,我第一次看见那么多根,那些乔木或灌木 2020-06-21 …
急求命题作文一个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英国大文豪萧伯纳说:“你我是朋友,各拿一个苹果彼此交 2020-06-30 …
黑色,白色,黄的筷子各有8根黑色、白色、黄色的筷子各有8根,混杂地放在一起,黑暗中想从这些筷子中取 2020-07-05 …
黑色、白色、黄色、红色的筷子各有8根,混杂放在一起,在黑暗中取出一些筷子.要使得这些筷子能够搭配出 2020-07-05 …
小明同学家中装有功率为40W的照明灯5盏,还有功率为60W的电风扇及100W的电冰箱各一台.根据以 2020-0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