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下列各题。村舍赵执信①乱峰重叠水横斜,村舍依稀在若耶②.垂老渐能分菽麦,全家合得住烟霞。催风笋作低头竹,倾日葵开卫足花③.雨玩山姿晴对月,莫辞闲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下列各题。
村舍
赵执信①
乱峰重叠水横斜,村舍依稀在若耶②.垂老渐能分菽麦,全家合得住烟霞。
催风笋作低头竹,倾日葵开卫足花③.雨玩山姿晴对月,莫辞闲澹送生涯。
【注】①赵执信:二十八岁因佟皇后丧葬期间观看洪升所作《长生殿》戏剧,被劾革职。此后五十年间,终身不仕,徜徉林壑。②若耶:去浙江绍兴之南,是著名风景胜地。③卫足花:据《左传武王17年》记,其大夫鲍庄子,为人所谗,被齐君处以断足知刑。孔子说:“鲍庄子之知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
(1)简要赏析诗歌的颈联。
(2)这首诗的诗眼是“闲澹”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村舍
赵执信①
乱峰重叠水横斜,村舍依稀在若耶②.垂老渐能分菽麦,全家合得住烟霞。
催风笋作低头竹,倾日葵开卫足花③.雨玩山姿晴对月,莫辞闲澹送生涯。
【注】①赵执信:二十八岁因佟皇后丧葬期间观看洪升所作《长生殿》戏剧,被劾革职。此后五十年间,终身不仕,徜徉林壑。②若耶:去浙江绍兴之南,是著名风景胜地。③卫足花:据《左传武王17年》记,其大夫鲍庄子,为人所谗,被齐君处以断足知刑。孔子说:“鲍庄子之知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
(1)简要赏析诗歌的颈联。
(2)这首诗的诗眼是“闲澹”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题干要求“赏析诗歌的颈联”,这是考查考生赏析诗句的能力,赏析要从意象、意境、手法、情感几个角度考虑,“催风笋作低头竹,倾日葵开卫足花.”活化出竹子和向日葵的形象特点.暖风吹拂,竹笋一天天长大,变成嫩竹子,嫩竹子的笋箨尚未完全脱落,顶部枝叶未完全散开,竹子迎风作低头之状;向日葵花盘很大,似乎俯视根部.写了初夏村舍周围的景色,表达了诗人避祸保全自身的感情“低头”“卫足” 运用鲍庄子的典故,表达了诗人避祸全身、在生活中宁愿“低头”“卫足”以求保全自己的感情.
(2)题干问的是“这首诗的诗眼是 ‘闲澹’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题型为一词领全诗,也称为“诗眼”题.本题“诗眼”为闲澹,然后结合诗句一句一句分析,首联写山峰倒映水中、水色衬托山光,村舍像若耶一样,处在山光水色之中,借优美风景,表现了闲澹之情.②颔联“垂老渐能分菽麦”,写快到老年才能分得清豆子和麦子,倘在他人也许会被讥笑为“五谷不分”,而就诗人说来,天真老实,应该也是诗人隐居的一大收获,表现了闲澹之情.③颔联“住烟霞”三字,既写景色,又显出心头自得之乐.景色烟笼雾锁,朝晖夕阴,淡而有致;“烟霞”往往指高人隐者之居,合家住在这样的地方,可见心中怡然闲澹.④尾联:雨中的山,烟雾空濛;晴夜的月,清幽悄悄.在淡远朦胧的美景中,诗人“闲澹送生涯”.
答案:(1)①拟人:活化出竹子和向日葵的形象特点.暖风吹拂,竹笋一天天长大,变成嫩竹子,嫩竹子的笋箨尚未完全脱落,顶部枝叶未完全散开,竹子迎风作低头之状;向日葵花盘很大,似乎俯视根部.②用典:运用鲍庄子的典故,表达了诗人避祸全身、在生活中宁愿“低头”“卫足”以求保全自己的感情.③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也可)写了初夏村舍周围的景色,表达了诗人避祸保全自身的感情
(2)①首联写山峰倒映水中、水色衬托山光,村舍像若耶一样,处在山光水色之中,借优美风景,表现了闲澹之情.②颔联“垂老渐能分菽麦”,写快到老年才能分得清豆子和麦子,倘在他人也许会被讥笑为“五谷不分”,而就诗人说来,天真老实,应该也是诗人隐居的一大收获,表现了闲澹之情.③颔联“住烟霞”三字,既写景色,又显出心头自得之乐.景色烟笼雾锁,朝晖夕阴,淡而有致;“烟霞”往往指高人隐者之居,合家住在这样的地方,可见心中怡然闲澹.④尾联:雨中的山,烟雾空濛;晴夜的月,清幽悄悄.在淡远朦胧的美景中,诗人“闲澹送生涯”.
解析:题中“村舍”,指诗人修建于故乡山东博山城东五十里的“红叶山楼”.这诗是他接近五十岁时所作.诗的第二句说“村舍依稀在若耶”,若耶居浙江绍兴之南,是著名的风景胜地.“依稀”即“仿佛”之意.诗人说,他的红叶山庄虽地处山东博山,风景之优美则仿佛如绍兴的若耶一样.古人说:“吴长洲兮越若耶,芙蓉城兮菡萏花”,可知若耶多水.诗人既把他红叶山楼的风景比之若耶,可见这里富于山光水色.诗的第一句“乱峰重迭水横斜”,写的便是山峰倒映水中的景象.“乱峰”映在水中,故呈“重迭”之象,乃有横斜之美.这句以水色衬托山光,把山峰种种姿态尽收于渌水清溪之中,诗一上来先对“村舍”风光作了极优美的总体描绘,给读者一个深刻的“第一印象”.倘若把这一句理解为峰峦重迭,水流横斜,固无不可;但空中山峰,远不如映在水中峰影之美;且前解把山水融为一体,后解把山水分裂为二;结合下一句“村舍依稀在若耶”看,前解似更近诗人原意.
不管对第一句如何理解,这首诗的诗眼在末句“闲澹”二字,这大概不会有异议.“闲澹”是有条件的.第一,要有物质生活保障;第二,要心态安详.诗人能在风景如此优美的地方建造“红叶山楼”,这“村舍”定然不是真正的农民房舍.“垂老渐能分菽麦,全家合得住烟霞”:快到老年才能分清豆类和麦子,倘在他人,也许会被嗤笑为“五谷不分”,但诗人说来,天真老实,而且隐然以此为村居的一大收获.“住烟霞”三字特佳.既写景色,又显出心头自得之乐.作为景色,烟笼雾锁,朝晖夕阴,用“烟霞”二字概括,淡而有致.“烟霞”又往往指高人隐者之居,用之则不仅说物境清幽,而且表明所居者多品节高尚,风神俊朗、不同凡俗之辈.现在诗人全家住在这种地方,他能不怡然自得其乐吗?“合得”二字,把诗人的心情完全表露无遗了.第三联进一步写心情,写他的自处之道:“催风笋作低头竹,倾日葵开卫足花”这两句最堪玩味.从字面看,无非写初夏村舍周围的景色.暖风吹拂,竹笋一天天长大,变成了嫩竹子.嫩竹子的笋箨尚未完全脱落,顶部枝叶也没有完全散开,因此迎风作低头之状.向日葵开了,那花很大,似乎俯视根部,自护其足.据《左传•武王十七年》记:齐大夫鲍庄子,为人所谗,被齐君处以刖足(断足)之刑.孔子说:“鲍庄子之知(智)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诗中“卫足花”用了这个典故.笋变成竹子,向日葵开花,诗人何独着眼于竹之“低头”,葵之“卫足”呢?这自然象征了诗人一种心态:他自从二十八岁削职还乡,心中纵有许多牢骚,在康熙文网极密的时代,是不敢贸然发泄的,这个正直的诗人愈老而愈懂得避祸全身.他从忤世、傲世转而变成避世.他在诗中欣赏那“低头竹”、“卫足花”,正是自己在生活中宁愿“低头”“卫足”以求自全的曲折体现.由于能“低头”“卫足”,才换得心态安详,才能享受那一分闲澹、翛然之乐.
说“闲澹”是一种乐,而且是难以得到的至乐,是因为正直的知识分子类多忧国忧民.忧患心深,自然不能闲澹.赵执信写了那么多现实主义的新乐府式的古风,他的忧国忧民之心原是非常强烈的.临老,这份心情渐为风雨所消蚀,才完成了“莫辞闲澹送生涯”的生活态度的转变,才追求一种淡怀逸致的美感.这是付出了巨大牺牲之后的体认.作“低头竹”、“卫足花”,对一个志士来说,原是无可如何,因此用“莫辞”二字,曲曲折折地表现出他的选择是被动的,是迫不得已的.这样说来,这一首写“村舍”风光的诗,竟然是一首言志的诗.微言大义,藉景物描写,曲折见意,是此诗一大特色.
其次,这首诗里写了村舍风光,山容水态,菽麦烟霞,暖风催发的竹子,低头卫足的葵花,而以雨中山姿,晴夜朗月作为最高境界.“雨玩山姿晴对月”,雨中的山,烟雾空濛;晴夜的月,清幽悄悄,两者都呈现淡远朦胧之美.结合开篇重迭掩映在水中的山峦倒影看,这“村舍”周围的景色与诗人闲澹的心情,凝成一种淡远空濛,“遇之非深,即之愈稀”(《诗品•冲淡》)的意境.但这种淡远之境,不是冷寂而是充满了生机的.暖风催长了竹笋,向日葵开了花,可知诗人欣赏“闲澹”,其实未泯生机.这一点,与赵执信的许多田园之作,是一脉相承的.
(2)题干问的是“这首诗的诗眼是 ‘闲澹’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题型为一词领全诗,也称为“诗眼”题.本题“诗眼”为闲澹,然后结合诗句一句一句分析,首联写山峰倒映水中、水色衬托山光,村舍像若耶一样,处在山光水色之中,借优美风景,表现了闲澹之情.②颔联“垂老渐能分菽麦”,写快到老年才能分得清豆子和麦子,倘在他人也许会被讥笑为“五谷不分”,而就诗人说来,天真老实,应该也是诗人隐居的一大收获,表现了闲澹之情.③颔联“住烟霞”三字,既写景色,又显出心头自得之乐.景色烟笼雾锁,朝晖夕阴,淡而有致;“烟霞”往往指高人隐者之居,合家住在这样的地方,可见心中怡然闲澹.④尾联:雨中的山,烟雾空濛;晴夜的月,清幽悄悄.在淡远朦胧的美景中,诗人“闲澹送生涯”.
答案:(1)①拟人:活化出竹子和向日葵的形象特点.暖风吹拂,竹笋一天天长大,变成嫩竹子,嫩竹子的笋箨尚未完全脱落,顶部枝叶未完全散开,竹子迎风作低头之状;向日葵花盘很大,似乎俯视根部.②用典:运用鲍庄子的典故,表达了诗人避祸全身、在生活中宁愿“低头”“卫足”以求保全自己的感情.③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也可)写了初夏村舍周围的景色,表达了诗人避祸保全自身的感情
(2)①首联写山峰倒映水中、水色衬托山光,村舍像若耶一样,处在山光水色之中,借优美风景,表现了闲澹之情.②颔联“垂老渐能分菽麦”,写快到老年才能分得清豆子和麦子,倘在他人也许会被讥笑为“五谷不分”,而就诗人说来,天真老实,应该也是诗人隐居的一大收获,表现了闲澹之情.③颔联“住烟霞”三字,既写景色,又显出心头自得之乐.景色烟笼雾锁,朝晖夕阴,淡而有致;“烟霞”往往指高人隐者之居,合家住在这样的地方,可见心中怡然闲澹.④尾联:雨中的山,烟雾空濛;晴夜的月,清幽悄悄.在淡远朦胧的美景中,诗人“闲澹送生涯”.
解析:题中“村舍”,指诗人修建于故乡山东博山城东五十里的“红叶山楼”.这诗是他接近五十岁时所作.诗的第二句说“村舍依稀在若耶”,若耶居浙江绍兴之南,是著名的风景胜地.“依稀”即“仿佛”之意.诗人说,他的红叶山庄虽地处山东博山,风景之优美则仿佛如绍兴的若耶一样.古人说:“吴长洲兮越若耶,芙蓉城兮菡萏花”,可知若耶多水.诗人既把他红叶山楼的风景比之若耶,可见这里富于山光水色.诗的第一句“乱峰重迭水横斜”,写的便是山峰倒映水中的景象.“乱峰”映在水中,故呈“重迭”之象,乃有横斜之美.这句以水色衬托山光,把山峰种种姿态尽收于渌水清溪之中,诗一上来先对“村舍”风光作了极优美的总体描绘,给读者一个深刻的“第一印象”.倘若把这一句理解为峰峦重迭,水流横斜,固无不可;但空中山峰,远不如映在水中峰影之美;且前解把山水融为一体,后解把山水分裂为二;结合下一句“村舍依稀在若耶”看,前解似更近诗人原意.
不管对第一句如何理解,这首诗的诗眼在末句“闲澹”二字,这大概不会有异议.“闲澹”是有条件的.第一,要有物质生活保障;第二,要心态安详.诗人能在风景如此优美的地方建造“红叶山楼”,这“村舍”定然不是真正的农民房舍.“垂老渐能分菽麦,全家合得住烟霞”:快到老年才能分清豆类和麦子,倘在他人,也许会被嗤笑为“五谷不分”,但诗人说来,天真老实,而且隐然以此为村居的一大收获.“住烟霞”三字特佳.既写景色,又显出心头自得之乐.作为景色,烟笼雾锁,朝晖夕阴,用“烟霞”二字概括,淡而有致.“烟霞”又往往指高人隐者之居,用之则不仅说物境清幽,而且表明所居者多品节高尚,风神俊朗、不同凡俗之辈.现在诗人全家住在这种地方,他能不怡然自得其乐吗?“合得”二字,把诗人的心情完全表露无遗了.第三联进一步写心情,写他的自处之道:“催风笋作低头竹,倾日葵开卫足花”这两句最堪玩味.从字面看,无非写初夏村舍周围的景色.暖风吹拂,竹笋一天天长大,变成了嫩竹子.嫩竹子的笋箨尚未完全脱落,顶部枝叶也没有完全散开,因此迎风作低头之状.向日葵开了,那花很大,似乎俯视根部,自护其足.据《左传•武王十七年》记:齐大夫鲍庄子,为人所谗,被齐君处以刖足(断足)之刑.孔子说:“鲍庄子之知(智)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诗中“卫足花”用了这个典故.笋变成竹子,向日葵开花,诗人何独着眼于竹之“低头”,葵之“卫足”呢?这自然象征了诗人一种心态:他自从二十八岁削职还乡,心中纵有许多牢骚,在康熙文网极密的时代,是不敢贸然发泄的,这个正直的诗人愈老而愈懂得避祸全身.他从忤世、傲世转而变成避世.他在诗中欣赏那“低头竹”、“卫足花”,正是自己在生活中宁愿“低头”“卫足”以求自全的曲折体现.由于能“低头”“卫足”,才换得心态安详,才能享受那一分闲澹、翛然之乐.
说“闲澹”是一种乐,而且是难以得到的至乐,是因为正直的知识分子类多忧国忧民.忧患心深,自然不能闲澹.赵执信写了那么多现实主义的新乐府式的古风,他的忧国忧民之心原是非常强烈的.临老,这份心情渐为风雨所消蚀,才完成了“莫辞闲澹送生涯”的生活态度的转变,才追求一种淡怀逸致的美感.这是付出了巨大牺牲之后的体认.作“低头竹”、“卫足花”,对一个志士来说,原是无可如何,因此用“莫辞”二字,曲曲折折地表现出他的选择是被动的,是迫不得已的.这样说来,这一首写“村舍”风光的诗,竟然是一首言志的诗.微言大义,藉景物描写,曲折见意,是此诗一大特色.
其次,这首诗里写了村舍风光,山容水态,菽麦烟霞,暖风催发的竹子,低头卫足的葵花,而以雨中山姿,晴夜朗月作为最高境界.“雨玩山姿晴对月”,雨中的山,烟雾空濛;晴夜的月,清幽悄悄,两者都呈现淡远朦胧之美.结合开篇重迭掩映在水中的山峦倒影看,这“村舍”周围的景色与诗人闲澹的心情,凝成一种淡远空濛,“遇之非深,即之愈稀”(《诗品•冲淡》)的意境.但这种淡远之境,不是冷寂而是充满了生机的.暖风催长了竹笋,向日葵开了花,可知诗人欣赏“闲澹”,其实未泯生机.这一点,与赵执信的许多田园之作,是一脉相承的.
看了 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下列各...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阅读《蒹葭》,完成问题。1.本诗选自,是一首典型的(内容)诗。2.本诗以起兴,写出了追寻伊人不得的 2020-06-10 …
名著阅读.(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哈姆雷特》《吉檀迦利》《繁星》《诗经》都 2020-06-17 …
古诗阅读题奉晚宋周敦颐花落柴门拾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1)这首诗 2020-06-21 …
5古诗阅读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 2020-06-24 …
古诗阅读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 2020-07-15 …
古诗阅读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 2020-11-13 …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小题(15分)古诗阅读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辛弃疾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 2020-11-13 …
阅读古诗,阅读古诗,舟过谢潭三首(之一)(宋)杨万里风头才北忽成南,转眼黄田到谢潭.仿佛一峰船外影, 2020-11-26 …
请为下面一首题为“门”的小诗补足。诗人说:花朵把春天的门打开了枫叶把请为下面一首题为“门”的小诗补足 2020-12-0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意境——诗歌与绘画的连接点诗歌与绘画是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的两岸。人们常 2020-12-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