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有谁知道李益的的译文我要译文?译文就是翻译,就是解释,不是赏析!!!!!!!!

题目详情
有谁知道李益的的译文
我要译文? 译文就是翻译,就是解释,不是赏析!!!!!!!!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从军北征
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这里是一个壮阔而又悲凉的行军场景,经诗人剪裁、加工,并注入自己的感情,使它更浓缩、更集中地再现在读者面前.
李益对边塞景物和军旅生涯有亲身的体验.他的边塞诗与有些人的作品不同,并非出于想象或模拟,而是直接来自生活,因而诗中往往隐藏着他自身的影子,对读者有特殊的感染力量.这首诗的题目是《从军北征》,说明诗人也参加了这次远征,正如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所指出,“碛里征人,妙在不说着自己,而己在其中”.当然,这首诗的感染力之所以特别强烈,更因为他善于运用诗人独有的敏锐的观察力,从远征途中耳闻目睹的无数生活素材中选取了一幅最动人的画面,并以快如并刀的诗笔把它剪入诗篇.用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话来说,这正是一个诗人必须兼有的“能感之”和“能写之”的本领.
诗的首句“天山雪后海风寒”,是这幅画的背景,只七个字,就把地域、季节、气候一一交代清楚,有力地烘托出了这次行军的环境气氛.这样,接下来不必直接描述行军的艰苦,只用“横笛遍吹《行路难》”一句就折射出了征人的心情.《行路难》是一个声情哀怨的笛曲,据《乐府解题》说,它的内容兼及“离别悲伤之意”.王昌龄在一首《变行路难》中有“向晚横吹悲”的句子.而这里用了“遍吹”两字,更点明这时传来的不是孤孤单单、声音微弱的独奏,而是此吹彼和、响彻夜空的合鸣,从而把读者带进一个悲中见壮的境界.
诗的后两句“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是这一片笛声在军中引起的共感.句中的“碛里”、“月中”,也是烘染这幅画的背景的,起了加重首句的作用,说明这支远征军不仅在雪后的天山下、刺骨的寒风里,而且在荒漠上、月夜中,这就使人加倍感到环境的荒凉、气氛的悲怆.也许有人对这两句中“三十万”的数字和“一时回首”的描写,感到不大真实,因为一支行军队伍未必如此庞大,更不可能全军都听到笛声并在同一时间回首顾望.但是,植根于生活真实的诗歌,在反映真实时决不应当只是依样画葫芦,为了托出一个特定境界,收到最大艺术效果,有时不但容许而且需要运用夸张手法.李益的这两句诗,如果一定要按照碛上行军的实际人数、按照闻笛回顾的现场情况来写,其艺术效果必将大打折扣.只有象现在这样写,才能充分显示这片笛声的哀怨和广大征人的心情,使这支远征队伍在大漠上行军的壮观得到最好的艺术再现,从而获致王国维所说的“境界全出”的艺术效果.这不但不违背真实,而且把真实表现得更突出,更完满,也更动人.
乐声对人有巨大的感染力.李益在一些写边情旅思的诗中善于从这一点着眼、下笔,让读者随同乐声进入诗境,通过乐声引声的反应窥见诗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如在《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两句中,诗人明点出征人因笛声而触发的是一夜望乡之情;在这首诗中,他却只摄取了一个回首看的动作,没有说明他们为什么回首看以及回首看时抱什么心情,但寓情于景,情在景中.这一动作所包含的感情,是一言难尽,又可想而知的.
看了 有谁知道李益的的译文我要译文...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英文高手请进帮我修改英文文法和翻译英文(不要翻译软体)谢谢!以下拜托高手帮我把中文部分翻英文帮我看我  2020-03-31 …

目前,中学生中不会电脑不懂英文的现代文盲越来越少,而缺乏人文素养、不懂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史知识,不能  2020-05-13 …

求南乡子邢州道上作+长亭怨慢雁的白话译文不要文学鉴赏只要译文  2020-06-18 …

父亲的棕榈1.联系上下文,分别解释第5段和第7段中加点词语“战栗”的含义2.第3段和第5段都花了不  2020-07-08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宝应湖畔油花盛开.面对满眼的黄色世界,游客无不赏心  2020-07-12 …

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作者由钞票风波写起,是一种以小见大的手法。B.行文中,作者以情  2020-07-25 …

GM8中文变英文了小弟玩风色5时用GM8修改,不小心把GM8文件夹下的一个叫"中文繁体.lag"的文  2020-11-01 …

赏析《在罗丹艺术博物馆里》(节选自《散文鉴赏文库·当代卷》),品味文章的深刻意蕴,回答问题在罗丹艺术  2020-12-06 …

小孩子的作文不好怎么办拜托各位了3Q我有个外甥,不知道他为什么,不仅作文不好,就连读什么文章读完了都  2020-12-11 …

急需一篇英文小短文,关于人活在世上要有理想和目标,不要介意自己的地位低微或身患残疾的文章!重赏!十个  2020-1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