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狱中题壁》谭嗣同的,诗的意思每句话的意思,以及作者的简介,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题目详情
《狱中题壁》谭嗣同的,诗的意思
每句话的意思,以及作者的简介,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作者】:谭嗣同
【作品】:狱中题壁
【内容】: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作者介绍】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浏阳(今湖南省浏阳县)人.曾为候补知府、军机章京.自幼随父宦游,足迹遍大半个中国,较熟悉当时的社会情况.中日甲午战争后,他愤中国积弱不振,积极从事变法维新活动,严厉批判君主专制和封建伦理道德,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中的激进派.一八九八年参加戊戌变法运动,失败被捕,慷慨就义.著有《谭嗣同全集》.
【注释】:
望门投止-看到人家就去投宿,形容在逃亡途中的惶急情状.
张俭-东汉末年高平人,因弹劾宦官侯览,被反诬结党营私,被迫逃亡.人们看重他的声望品行,都冒着危险接纳他.
这一句是设想逃亡中的康、梁等人一定会受到人们的救护.
忍死须臾待杜根-这里作者以忍死的杜根自比.杜根:东汉安帝时郎中,因要求临朝听政的邓太后还政于皇帝,触怒太后,被命摔死,因执行人手下留情,未死.隐身酒肆,邓太后死后,复官为侍御史.
去留肝胆两昆仑-比喻去者和留下的都是光明磊落、肝胆相照,象昆仑山一样巍峨高大.去:出奔.指康、梁;留:指自己.
变法失败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大肆迫害维新派人士.谭嗣同不愿出逃避难,毅然决定以自己的热血唤醒民众.在狱中他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绝笔诗.一二句巧用典故,对流亡的战友寄予厚望,表达变法事业终会成功的信念.后二句则抒发笑对死亡的满腔豪情,同时为维新人士的崇高志向而感骄傲.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狱中题壁》别解
首先,赵文的解释使谭诗的第四句和第三句含义有所重复,这在绝句中是不大可能的.其次,这样解使得整首诗尤其诗的后两句的诗意表达总是不那么畅快淋漓,不仅不甚吻合诗人写作该诗时的悲壮慷慨之心情,而且也有异于先对象性描述后自我性抒说的绝句表达方式.再者,赵文似乎文字互有抵触.他一下子说“去留”是指代生死之行为,一下子又说“去留”是指代出走与留下之行为的行为者,究竟指代什么,文中含混不定.
本人明确地认为:其一,“昆仑”不是指人,而是指横空出世、莽然浩壮的昆仑山;其二,“去留”不是指“一去”和“一留”,在诗人的该诗句中,“去留”不是一个字义相对或相反的并列式动词词组,而是一个字义相近或相同的并列式动词词组;其三,“肝胆”所引申的不是指英勇之人,而是指浩然之气;其四,“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总体诗义是:去留下自己那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之气吧!也即是“留得肝胆若昆仑”的意思.—— 此诗颇近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味道.
我为什么这样解?因为本人认为,解诗不能仅着手于词字,更要着手于诗的总体寓意,并且要尤其着手于诗人写作该诗的特定历史背景和特定心理状态.特别是对这样一种反映重大历史事件,表达正义呼声和抒说自我胸怀的作品,更要从作者当时所处的背景、环境和心情、心境出发去仔细揣摩.
大家知道,该诗是谭嗣同就义前题在狱中壁上的绝命诗.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就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并开始大肆搜捕和屠杀维新派人物.谭嗣同当时拒绝了别人请他逃走的劝告(康有为经上海逃往香港,梁启超经天津逃往日本),决心一死,愿以身殉法来唤醒和警策国人.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诗的前两句,表达的恰恰是:一些人“望门投止”地匆忙避难出走,使人想起高风亮节的张俭;一些人“忍死须臾”地自愿留下,并不畏一死,为的是能有更多的人能如一样高风亮节的杜根那样,出来坚贞不屈地效命于朝廷的兴亡大业.诗的后两句,则意为:而我呢,自赴一死,慷慨激扬;仰笑苍天,凛然刑场!而留下的,将是那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肝胆之气!
“去留”的“去”字,这里是指一种行为趋向,意为“去留下”,“去留得”,没有很实在的意义.谭嗣同是湖南浏阳人.据我所知,南方方言和现在的普通话一样,下面这种用法是常有的:用“去”去辅助另一个动词构成一个动词词组或动词短语,而这个动词词组或动词短语的含义大致就是后一个动词的含义,如“去想一下”,“去死吧”,“明天去做什么”等等.这里的“去”字,并不表示空间上的去这里去那里,而是表示时间上的行为、事态之趋势和倾向.也就是说,“去”可表空间意义上的位移,也可表时间意义上的发生. 从整首诗的意思来看,“去留肝胆两昆仑”中的“去”,应是时间意义上的“去”,而不是空间意义上的“去”.很多人的理解,包括赵金九先生,恰恰是把它当作空间意义上“去”.而我们所流行的各种解释,都是这样思维定势.我想,那时的官话或北方话也应有这种用法吧?“去”字的这种重要语义,《现代汉语词典》、《辞海》都有记载.
当然,“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样写,是诗句表达的需要——包括平仄,全部的含义在于指代自己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肝胆之气.实际上,直接从字面上去解,去留下如昆仑一样的“肝”(一昆仑)和如昆仑一样的“胆”(一昆仑),这不也一样表达了诗人的视死如归、浩气凛然和慷慨悲壮吗?正是那种强烈的崇高感和悲壮感,激励着诗人不畏一死、凛然刑场.而这句所表达的,正是那种震憾人心灵的、自赴一死的强烈崇高感和强烈悲壮感.
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康广仁、杨深秀等六人惨害于北京菜市口.谭嗣同临刑前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而这,是一首绝命诗,是一首表达作者全部所有的绝命诗,是一首在狱中为自己写就的祭死之诗!诗的后两句所写,都是指诗人自己,而不是指他人.“昆仑”当然不是指人,“昆仑”也没有自比自赋、自狂自傲之义.而“去留”,我认为不是有些人说的,是指一去一留或一生一死.试想想,“我自横刀,肝胆昆仑”,这所表达的是何等的慷慨和悲壮!而这,不恰是诗人那时的真实心理写照吗?
肢解“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语词和语义,并去寻找两个相应的对应者,这种思路我认为是背逆诗人的原意的.这首诗的重心不是事况叙说,而是心态叙说;诗的结构,也恰是句句递进,直至末句叹然收尾,荡气回肠!因而,梁启超、符逸公、赵金九以及其他人的解释,本人都不敢苟同.而所有他们的解释,我认为关键的都在于误解了“去留”一词.
另外要指出的是,“仑”和“根”韵母发音的差异(现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诗吟咏时(现代)的艺术效果,虽然其仍合格律诗的用韵要求(古代);倘若都同押“en”韵或“un”韵,那其诗意表达将更是一气呵成,畅快淋漓.
看了 《狱中题壁》谭嗣同的,诗的意...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3.用学过的两句古诗词来表达下面提示的感情,并注明古诗的作者和篇名。(1)友人离别之情。作者《》作  2020-05-13 …

阅读李煜的《相见欢》,然后答题(1)上阙写景,渲染了孤寂凄苦的环境.试举例分析这些景物对作者情感铺  2020-06-10 …

见到熟人,腼腆者和热情自信者的表现,各用一比喻句,对其神态进行描写这两人是在暑假打工时见到的,腼腆  2020-06-12 …

英语单词问题我想知道"镰刀","使者",比如"地狱使者"这3个中文词语如何用英文表达.  2020-07-04 …

链接中考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  2020-07-25 …

翻译古文方治狱使者至闽,士民上书为赓芸讼冤,感泣祭奠,踵接于门-----九卿中有密荐之者,诏询巡抚  2020-07-28 …

象征“莲花”“竹子”“保护者”“地狱”“死者”的英语女名一定要详细.看情况给分  2020-11-21 …

《外国小说欣赏》单元话题“情感”中告诉我们:情感的处理,节制胜于放纵。并不是作者越大力气煽情,读者就  2020-11-25 …

求一篇用文言文写一首情书,或者一篇古代的情诗、或者用白话文写篇情诗是三个要求额.要么用文言文写一首情  2020-11-29 …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简单的故事精致的情节作者把这两者结合得很好,而且尽量让读者通过故事发展的细  2021-0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