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郭静娟的《逃离》的阅读赏析快

题目详情
郭静娟的《逃离》的阅读赏析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开头第一自然段,作者极力地描绘了食堂门口的一棵老树.它历经风霜,生长极之不规则,枝条短短长长,随意组合,绿叶淡淡浓浓,曼舞叠影.站在夕阳中,看着天边的云彩,以那棵树作为背景,阐释着各种艺术的美,作者不知不觉为之感动,为之沉思.这不仅仅是一幅夕阳美景,还蕴涵着深刻的内涵,处处散发着逃离的气息,暗示着逃离的归宿.一棵树就象一位从家里逃出来的人,弯弯曲曲的枝条恰似逃离的路径.但不管怎样的逃,始终徘徊在门口的边缘,当晚霞匆匆的走来,依然在黄昏中眷恋,沉醉其中.
学生时代,我们没有生活,没有书本.当我们拿着毕业证,逃离校园,难舍的伤感在匆匆的离去的脚步声中沉没.“他们拼命挤进天空的大门,但当大门在身后砰然关上时,他们发现自己是在地狱里.”当快乐随着落叶缤纷,那一份流浪的心情也在秋风中失落,校园那一角单纯的天空也随之暗淡.
不断地变换工作,迁移新居,改变生活环境.极力地眺望“别处的生活”,但在“生活的秋千上”,还是荡回到“原来的位置”.原来生活早已深入了我们的骨髓,我们在潜移默化中成了生活的一分子.想在旅行中调剂生活,但风景区只有热热闹闹的烦嚣,没有一份内心的宁静……
三个片段,三次逃离,逃离却一直走不出昨日的怪圈.蓦然回首,景物模糊而又清晰,在身边萦绕的依然是周围熟悉的环境,生活依然是那样的无可奈何.逃……逃……
一次又一次的逃离,只是得到暂时的满足,接着是更多的惆怅.自己如此,别人呢?一代代的田园山水诗人,他们逃离了政治官场的黑暗,在深山里“和明月为伴,和清风作友”.他们真的活得那么自由自在,那么洒脱吗?没有,环境可以改变,心情可以调节,但当独对那空旷的世外山谷,他们又是一种怎样的心境呢?除了寂寥,剩下的只有孤独和那难以言传的寂寞.外界的事物可以置之不顾,坦然对待,可自己的内心世界,真的可以承受得了那份无人喝彩的孤寂吗?“心寂寞,世界所以寂寞”.
作者叙述了自己的几次“逃离”后,接着对王国维的心境进行了剖析,最后水到渠成地推出“生活的网无处不在”,提出“与其逃离,不如归来”的主张.逃离,就是对生活的一种逃避,是懦弱的体现,而且逃离的结局也一如往昔.作者层层深入,渐渐地触及生活的核心,揭示逃离的实质.时常的逃离,就是一再对生活的退让,一味对生活的躲避和妥胁.生活不在别处,只在此处,也只能在此地.只有真心真意地生活在此地,不要总是踩着这山而举目张望着那山的朦胧,幻想着遥远的美丽,注视着那飘渺的空中楼阁.只有历经生活的磨难,承受生活的压力,纵使“被刺痛着”,也是幸福的,因为“琐碎和锐利只是生活的假象,犹如玫瑰的刺,扎手之后是芬芳娇艳”.幸福的生活时时充斥着,处处存在着,只要我们用心去感悟,积极地用心去生活就会领悟到其中的奥妙.
最后,作者又以那棵老树作喻,要求人们独立,活出自己个人的精彩,至此形成首尾照应的模式,同时预示着逃离的回归.在此,我们看到文章的结构思路恰似一次从逃离到回归的全过程.逃离,根本解决不了现代人的病痛,也摆脱不了世俗的喧嚣.自由和幸福只存在于对生活的拼搏奋斗中.我们应该在坎坷的生活征途上用心地播种幸福,而不是在外界飘渺虚幻中找寻幸福.
当生活在彼处时,那是梦,是艺术,是诗;当彼岸一旦变为此处,崇高感随即便变成生活的另一面:残酷.也许这就是人生追求的怪圈,抬头看到的是繁花粉红,走近踏着的是落红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