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历史-->
(本题共20分)材料一:孝文帝“雅好《诗》、《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高瞻,
题目详情
(本题共20分)材料一:孝文帝“雅好《诗》、《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高瞻,好文为章。诗、赋、铭、颂,有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高祖记》 材料二:北魏的疆域及迁都示意图 ![]() 材料三:孝文帝改革前后的北魏服饰、饮食情景之比较, ![]() (1)从材料一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这对孝文帝的改革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北魏的疆域及迁都示意图》,结合地理、政治、经济、历史等因素,分析北魏孝文帝为何选择洛阳为新都? (4分)其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分别是什么?(4分) (3)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哪些?有何作用和意义? (6分) |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信息:孝文帝对先进的汉族文化十分喜好。(2分) 影响: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4分) (2)答案提示:(各1分,满分4分) ①地理:平城位置偏北,不能充分吸收汉文化,不利于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②政治:平城长期为北魏都城,保守势力大,不利于改革; ③经济:平城周围多为游牧区,耕地少,经济落后,粮食产量有限; ④历史:洛阳地理位置优越,农业经济发达,且为数朝故都,素来是中原的政治、文化中心,迁都于此能营造热烈的汉化氛围,促进鲜卑的汉化进程。 直接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2分) 根本目的: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2分) (3)答案提示:(各2分,满分6分)①政治制度上的吏治、禄制改革,整肃了秩序,遏制了贪污,加速了拓跋鲜卑的封建化进程,相对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②经济上的均田制改革,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 ③文化习俗上包括语言、服饰、姓氏、婚俗等方面的改革,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加速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的大融合 |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仔细阅读图片和材料,分析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第一题,本题考查的是学生仔细阅读材料的能力,通过材料可知孝文帝喜好先进的汉文化. 这些喜好促进了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二题,通过示意图可知,孝文帝把都城由平城迁往洛阳,可以说洛阳在地理、政治、经济、历史等方面优越于平城。首先在地理方面,通过地图可知平城位置偏北,不能充分吸收汉文化,不利于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在政治方面,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平城长期为北魏都城,保守势力大,不利于改革;而在经济方面,平城发展的是游牧经济,而洛阳发展的是农耕经济。在历史方面,洛阳地理位置优越,农业经济发达,且为数朝故都,素来是中原的政治、文化中心,迁都于此能营造热烈的汉化氛围,促进鲜卑的汉化进程。迁都的目的在表面看来是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实际是为了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第三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作用及影响。 |
看了 (本题共20分)材料一:孝文...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A,B,C三个村庄呈三角形分布,已知每两个村庄之间的距离分别为6km,8km,10km,现在要为这 2020-04-27 …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在先秦美学中,荀子美学不但和老庄美学很为不同,而且和 2020-06-12 …
英语翻译含蓄的思想首先起源于老庄哲学思想,老庄哲学在言与意的关系上主张守意,认为物有精粗,言只能道 2020-06-24 …
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A.《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左传》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 2020-07-14 …
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A.《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左传》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 2020-07-15 …
庄子故乡在什么地方?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蒙人(今安徽蒙城人),曾为 2020-07-19 …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左传》是一不史学名著和文 2020-07-25 …
“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秦耕田读书”,这是清朝大学士纪晓岚写的一副对联,高度练达,既提出做人的要求, 2020-11-13 …
中国古民居中常见到“耕读传家”、“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耕田读书”等匾额或门联。古代这些家庭所读所传 2020-11-13 …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学术界长期流行一种见解,认为老子、庄子为道家,这是一种误解 2021-0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