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原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美国亚洲学会会长何柄棣先生在《明初以降人口及相关问题》一书中论述了玉米和甘薯对明清时期的移民开发和人口增长所

题目详情
(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原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美国亚洲学会会长何柄棣先生在《明初以降人口及相关问题》一书中论述了玉米和甘薯对明清时期的移民开发和人口增长所产生的影响,他写到:“直到十八世纪初,南岭山脉的大部分丘陵和山岭还覆盖着森林,农业较少开发。东南沿海各省日益增加的人口压力,最终迫使东南的贫苦农民开垦长江流域内地省份的丘陵和山区,这一过程可能一直继续到太平天国时期。结果这两种比较新的作物变成使长江流域高地得到系统开发的主要手段。”
垦荒的“棚民”在长江流域的省份和福建到处可见,但尤其集中在江西和湖南的山区 。地方志的解释说:“大抵山之阳宜于苞谷(玉米),山之阴宜于番薯……可食至次年三月。棚民垦山,深者五六尺,土疏而种植十倍。然大雨时行,溪流湮淤。十年余后,沃土无存,地力亦竭。”这种连续大量种植玉米、甘薯的农业行为,到十九世纪初期已经使许多地方受到报酬递减规律之害。……汉水流域的垦荒和农业报酬递减加剧,使何柄棣先生得出了一个别有会心的结论:“这一地区及川北部分地区成为嘉庆元年至九年白莲教叛乱的中心,也许并非偶然的巧合。”
历史上,中国没有遇到同期英国那样的较大规模的移民分流的机会。玉米、甘薯的输入使明清时期的中国移民走向了山岭。他们继续向自然伸手,在土里刨食。当十八世纪中国人口急剧增长的时候,朝廷和地方官员都把垦荒和推广种植玉米、甘薯作为缓解人口压力的重要途经。据有关统计资料,十八世纪末,中国养活了当时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还多。但是中国取得这样的成就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其影响至今犹存。
何先生的著作完成于一九五七年,他的观点没有引起国内学界的注意,这不能不说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
——摘编自《玉米与明清的移民开发》
材料二 城市化进程伴随着工业化,在19世纪快速进行。英国再次领先一步。……人们渴望住在城市,有多种社会和文化的原因。从历史上看,阻止城市扩张的主要限制还是经济方面的——城市不可能提供足够的生活必需品给这么多的城市人口。随着现代工业的技术进步,不仅这些限制得到了缓和,而且出于对经济的考虑,在某种情况下,甚至还需要城市扩张。在前工业化时代的社会,多数人口,甚至包括非农业人口,都居住在乡村地区。因为比起运输粮食和原材料到工人集中地的费用,运送工业制成品(如纺织品和铁)还要便宜些。然而蒸汽动力和工厂制的引进、焦炭取代木炭成为炼铁工业原料以及运输和通讯上的进步使局势发生了改变。
——(美)隆多·卡梅伦、拉里·尼尔《世界经济简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玉米和甘薯的种植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9分)
(2)试评论何柄棣先生关于白莲教叛乱原因的观点(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中期中英两国移民流向的不同点及其原因。(10分)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增加了粮食产量;人口大量增加;生态环境遭破坏;生态破坏和人口膨胀导致社会的不稳定。(答对3点,共9分)(2)有一定道理,水土流失,地力枯竭,收成递减,农民丧失基本生存条件,对现状强烈不满,遂被白莲...
看了 (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大家帮我看看我作文是不是写偏了.哎哭死了52.大作文根据下图写一篇160~200个单词的文章1.解  2020-05-17 …

改直述句,陈述句1,张老师对王杰说“你的作文有两处错识,让我讲给你听.”改直述句.2,李勇对老师说  2020-05-21 …

1.谁说大石头是始终顽固的呢?(改成陈述句)2.巴掌来得狠了,也不得不低头躲避.(换一种1.谁说大  2020-06-19 …

三、问答题1、简述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及汇机制.2、试述大气污染效应.3、试述酸雨的主要成分、形成机理  2020-06-22 …

2010年白菜创出了每斤超出1元钱的价格,让很多菜农坐不住了,大面积跟风种植,没想到,今年丰收却面  2020-06-26 …

近年来,我国各地人大常委会建立了人大代表向选民述职制度,要求人大代表在任期内必须向原选举单位的选民述  2020-11-06 …

一.在有理数运算时我们发现了1/1*2=1-1/2,1/2*3=1/2-1/3,1/3*4=1/3-  2020-11-19 …

一、按要求写句子。1、瞧你这模样,长大了能干什么?(改成陈述句)2、仙人说:“我还要在这儿一、按要求  2020-12-14 …

1943年2月,罗斯福在致斯大林的一封信中写道:“(苏联人民取得这一战役的胜利)制止了侵略的浪潮,成  2021-01-13 …

俄国记者扬契维茨基记述了6月2日夜间发生在天津火车站的场面:“每一次齐射之后,我们都听到了刺耳的号叫  2021-0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