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绿树阴浓夏日长的全诗和作者诗题是什么?如题
题目详情
绿树阴浓夏日长的全诗和作者诗题是什么?
如题
如题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官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译文] 暮春时候长安处处飘絮又飞花,寒食节日风吹皇家花园柳枝斜.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赏析]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由于节当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便成为游玩的好日子,宋人就说过:“人间佳节唯寒食.”(邵雍)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唐代诗人窦叔向有《寒食日恩赐火》诗纪其实:“恩光及小臣,华烛忽惊春.电影随中使,星辉拂路人.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贫.”正可与韩翃这一首诗参照. 此诗只注重寒食景象的描绘,并无一字涉及评议.第一句就展示出寒食节长安的迷人风光.把春日的长安称为“春城”,不但造语新颖,富于美感;而且两字有阴平阳平的音调变化,谐和悦耳.处处“飞花”,不但写出春天的万紫千红、五彩缤纷,而且确切地表现出寒食的暮春景象.暮春时节,袅袅东风中柳絮飞舞,落红无数.不说“处处”而说“无处不”,以双重否定构成肯定,形成强调的语气,表达效果更强烈.“春城无处不飞花”写的是整个长安,下一句则专写皇城风光.既然整个长安充满春意,热闹繁华,皇宫的情景也就可以想见了.与第一句一样,这里并未直接写到游春盛况,而剪取无限风光中风拂“御柳”一个镜头.当时的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所以特别写到柳.同时也关照下文“以榆柳之火赐近臣”的意思. 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日暮”两句正是写这种情事,仍然是形象的画面.写赐火用一“传”字,不但状出动态,而且意味着挨个赐予,可见封建等级次第之森严.“轻烟散入”四字,生动描绘出一幅中官走马传烛图,虽然既未写马也未写人,但那袅袅飘散的轻烟,告诉着这一切消息,使人嗅到了那烛烟的气味,听到了那得得的马蹄,恍如身历其境.同时,自然而然会给人产生一种联想,体会到更多的言外之意.首先,风光无处不同,家家禁火而汉宫传烛独异,这本身已包含着特权的意味.进而,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的,则是“五侯”之家.它使人联想到中唐以后宦官专权的政治弊端.中唐以来,宦官专擅朝政,政治日趋腐败,有如汉末之世.诗中以“汉”代唐,显然暗寓讽谕之情.无怪乎吴乔说:“唐之亡国,由于宦官握兵,实代宗授之以柄.此诗在德宗建中初,只‘五侯’二字见意,唐诗之通于春秋也.”(《围炉诗话》) 据孟棨《本事诗》,唐德宗曾十分赏识韩翃此诗,为此特赐多年失意的诗人以“驾部郎中知制诰”的显职.由于当时江淮刺史也叫韩翃,德宗特御笔亲书此诗,并批道:“与此韩翃”,成为一时流传的佳话.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形象大于思想”(高尔基),此诗虽然止于描绘,作者本意也未必在于讥刺,但他抓住的形象本身很典型,因而使读者意会到比作品更多的东西.由于作者未曾刻意求深,只是沉浸在打动了自己的形象与情感之中,发而为诗,反而使诗更含蓄,更富于情韵,比许多刻意讽刺之作更高一筹. 更好更多更全面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官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译文] 暮春时候长安处处飘絮又飞花,寒食节日风吹皇家花园柳枝斜.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赏析]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由于节当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便成为游玩的好日子,宋人就说过:“人间佳节唯寒食.”(邵雍)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唐代诗人窦叔向有《寒食日恩赐火》诗纪其实:“恩光及小臣,华烛忽惊春.电影随中使,星辉拂路人.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贫.”正可与韩翃这一首诗参照. 此诗只注重寒食景象的描绘,并无一字涉及评议.第一句就展示出寒食节长安的迷人风光.把春日的长安称为“春城”,不但造语新颖,富于美感;而且两字有阴平阳平的音调变化,谐和悦耳.处处“飞花”,不但写出春天的万紫千红、五彩缤纷,而且确切地表现出寒食的暮春景象.暮春时节,袅袅东风中柳絮飞舞,落红无数.不说“处处”而说“无处不”,以双重否定构成肯定,形成强调的语气,表达效果更强烈.“春城无处不飞花”写的是整个长安,下一句则专写皇城风光.既然整个长安充满春意,热闹繁华,皇宫的情景也就可以想见了.与第一句一样,这里并未直接写到游春盛况,而剪取无限风光中风拂“御柳”一个镜头.当时的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所以特别写到柳.同时也关照下文“以榆柳之火赐近臣”的意思. 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日暮”两句正是写这种情事,仍然是形象的画面.写赐火用一“传”字,不但状出动态,而且意味着挨个赐予,可见封建等级次第之森严.“轻烟散入”四字,生动描绘出一幅中官走马传烛图,虽然既未写马也未写人,但那袅袅飘散的轻烟,告诉着这一切消息,使人嗅到了那烛烟的气味,听到了那得得的马蹄,恍如身历其境.同时,自然而然会给人产生一种联想,体会到更多的言外之意.首先,风光无处不同,家家禁火而汉宫传烛独异,这本身已包含着特权的意味.进而,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的,则是“五侯”之家.它使人联想到中唐以后宦官专权的政治弊端.中唐以来,宦官专擅朝政,政治日趋腐败,有如汉末之世.诗中以“汉”代唐,显然暗寓讽谕之情.无怪乎吴乔说:“唐之亡国,由于宦官握兵,实代宗授之以柄.此诗在德宗建中初,只‘五侯’二字见意,唐诗之通于春秋也.”(《围炉诗话》) 据孟棨《本事诗》,唐德宗曾十分赏识韩翃此诗,为此特赐多年失意的诗人以“驾部郎中知制诰”的显职.由于当时江淮刺史也叫韩翃,德宗特御笔亲书此诗,并批道:“与此韩翃”,成为一时流传的佳话.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形象大于思想”(高尔基),此诗虽然止于描绘,作者本意也未必在于讥刺,但他抓住的形象本身很典型,因而使读者意会到比作品更多的东西.由于作者未曾刻意求深,只是沉浸在打动了自己的形象与情感之中,发而为诗,反而使诗更含蓄,更富于情韵,比许多刻意讽刺之作更高一筹. 更好更多更全面
看了 绿树阴浓夏日长的全诗和作者诗...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枫桥夜泊的背景和诗的主题表达的是什么?想知道这首诗的背景表达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风气,还有诗人为什么 2020-05-14 …
读过零丁洋一时回答以下问题什么一句诗是全诗的精华,表现了诗人的什么英雄气概,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的 2020-05-20 …
有关石壕吏的一些问题,“史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运用了什么修辞?作用是什么?哪些诗句表现战争的残 2020-05-22 …
关雎蒹葭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春望求着四首的诗词练习题!给其中一首的也可以谢谢啦不要选择什么的就要直接 2020-06-05 …
语文问题!杜甫的其中一首诗《春望》,1.表达作者对家乡无比思念的诗句是?,2.这首诗借什么来表现诗 2020-06-10 …
我要写一篇古诗词赏析,1,稚子弄冰这首古诗是什么意思?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这首 2020-06-18 …
“什么,水村山郭酒旗风。”这句诗出自什么(作者)的什么(诗题)。课外搜集到的描写春天的诗有““什么 2020-07-03 …
过故人庄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什么诗?这首诗的韵脚是什么,什么,什么,什么一个什么代表一个空问题补 2020-11-28 …
小学生寒假作业,阅读欣赏和感悟:1题:我读过与重阳节有关的古诗…什么?作者是…什么?代诗人…什么?。 2021-02-01 …
繁星检测题1.冰心原名什么?什么地方的人?2.冰心的小诗里,数量最多的是歌颂什么、什么、什么的诗?( 2021-02-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