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音调类中的“阴去、阳去、阴入、阳入”什么意思?

题目详情
音调类中的“阴去、阳去、阴入、阳入”什么意思?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我们知道,语言的不同的音节除了音素上的区别外,还有高低的不同,强弱的不同.语言的声调主要表现在音高上,而重音则表现在音的强弱上,因此,在分析语音的时候,有些语言要特别注意它的重音的地位,如英语、俄语、法语、日语等,往往音节音素相同而重音的位置不同,词义则不一样.而另外一些语言,则要注重它的音高.像汉藏语系的诸语音,都是有声调的语言,据调查,只有藏语中个别的方言(如安多方言)没有声调,所以用声调来区别词义,以音高作为字音的要素之一,这是汉藏语系的重要特征之一.另外,我们要注意汉语的声调还有一个特性:就是它的音高不是单一的,不是跳跃的,往往是合的、滑动的.比如普通话的去声,它的调值标为51,我们念这个51调的时候不是先单念个高的5,然后再念个低的1,而是从高的5开始,中间经过4、3、2,然后才滑到1的.所以,汉语的声调可以用音乐上的五线谱来标记,这是实验语音学证明了的.
  还有,汉语的声调虽然主要是由音高来决定的,但是音长也往往起一定的作用.汉语某些方言(如广州话),它的声调区别中,音长的因素甚至起了重要作用,其阴声和入声的声调区别往往就是元音长短的不同,如广州话“巴”〔pa〕和“笔”〔pat〕,它们的音高是相同的.又如广州话的上阴入跟下阴入两个声调的区别,音高方面的因素当然也有:上阴入的音高是5度,下阴入是3度,但是我们还注意到,下阴入往往是个长元音,上阴入则往往是个短元音.显然,造成它们的区别的还有音长这个要素.至於汉藏语系中其他语族的一些语言,以元音的长短区别词义的那就更多了.当然,就汉语来说,音高的因素起着基本的作用.不仅现代汉语是这样,古代汉语也基本上是这样,所以我们要重视汉语声调的这个特点.
  以上讲的是汉语声调的性质问题,下面再谈古今声调的区别.
  现在普通话的声调有阴、阳、上、去四声,古代也有四声,即平、上、去、入.同是四声,内容却不一样.
  四声的名称起於南北朝齐梁时代(五世纪末至六世纪初).在此以前,汉族人自己没有察觉到汉语中有四声的区别,这正像现代有些方言区的人不知道自己的方言有多少个声调、有多少个声母和母一样,不足为奇.据《南史·陆厥传》说:齐永明年间,“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眺,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善识声.约等为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公元483—493年).这是平上去入四声名称见於记载的较早的材料.此外,《梁书·沈约传》中也提到沈约曾编了一部《四声谱》,周编过一部《四声切》(都已失传).由於史书中有这些记载,因此过去有些讲诗律或音的书,常说“四声”是沈约、周等人创造的.这是不对的.因为声调是汉语的特点,是历史的产物,同时它也是一种客观事实,是每一个说汉语的人说话时都具有的,因此不能说汉语声调的特点是某一个人或某些人主观创造出来的,但是如果把“创造”这个词改为“发现”,那可能符合事实,这就是说,沈约等人写文章作诗很讲究声,讲究格律,他们必须懂得四声.因此有可能是他们首先察觉到汉语有声调存在,而且能把四类声调的属字基本上区别开来,定名为平、上、去、入四声,然后写成《四声谱》一类的书.这是完全可能的,虽然沈约的《四声谱》已经失传,我们不解它的真实面貌.
  “四声”本是客观事实,但当沈约等人刚提出来的时候,只为少数人所掌握.所以《梁书·沈约传》中说:“约撰《四声谱》,以为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寤,而独得胸襟,穷其妙旨,自谓入神之作.高祖雅不好焉.帝问周舍曰:何谓四声?舍曰:天子圣哲是也,然帝竟不遵用.”这说明在四声刚发现的时候,一般人对它还是不解的.齐梁以后由於文学创作上的要求和沈约、周等人的影响,懂得音的人越来越多,按照四声编写的书如雨后春笋,正如颜之推所说的出现了“音蜂出”的情况(《颜氏家训·音辞篇》),“四声”也逐渐为更多的人所解、所掌握了.
  古代的平、上、去、入四声,跟普通话的阴、阳、上、去四声不同.对於古代的四声,我们现在也只知道它分平、上、去、入四种类别,至於每一类的具体的音高,现在还不清楚.也就是说,我们只知其调类,而不知其调值.调值是指各种语言实际读音的高低升降的形式.调类则是指某一种语言或某一种方言的字调归类的情况,即按照实际读音分类归纳的结果.比如普通话用它的声调读音,将常用的汉字逐个地分类,可以归纳出:高平55调、高升35调、低降后升214调、高降51调四种调型.这55、35、214、51四种音高就是它的实际调值.常用的汉字用普通话来读,都不会超出这四类声调(“轻声”除外).这四个声调根据古今声调的历史关,分别叫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现在也叫作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
  调类相同,调值不一定相同.比如说同是阴、阳、上、去四个声调,天津话的调值和北京话就不一样,其情况如下: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例字妈麻马骂北京ma
  55ma
  35ma
  214ma
  51天津ma
  11ma
  55ma
  24ma
  42这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同是阴平调,一个调值是高平55,一个是低平11;同是阳平调,一个调值是高升35,一个是高平55;同是上声,一个调值是先降后升214,一个是中升24;同是去声调,一个调值是高降51,一个是半高降42.不仅北京和天津,就是在现代其他方言,读这四个字的时候,调类都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调值也都各不一样.我们懂得了这个道理,就知道什麽“某方言把北京话的阳平念成阴平”,或者什麽“北京的上声就是某方言的阳平”的说法,都是不对的,因为这是把调值和调类混为一谈了.他们不明白,调类虽同,但调值往往是不同的.相反,调值有区别也不等於调类有区别,因为调类的归纳,跟古汉语的四声有密切的关,某字读某调类,在汉语中是基本固定的.各个方言调类有多有少,少的只有三类(如宁夏银川),多的达十类(如广西博白),但是它们跟古代汉语的四声都有对应的关.古代四声的字,在具体的方言实际上读多少类,这个方言就分多少调类.调类的名称也是按照它跟古汉语四声分类的对应关确定下来的.举例来说:
  古调类古声母例字方言点平上去入清浊清浊清浊清浊诗时使尔是试事失识
  尺室日实调
  类
  总
  数北京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
  平阳
  平上
  声去
  声4银川平声上声去声3济南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平去声阳平4汉口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阳平4大同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5长沙阴平阳平上声阳去〖〗阴去阳去入声6梅县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入阳入6苏州阴平阳平上声阳去阴去阳去阴入阳入7厦门阴平阳平上声阳去阴去阳去阴入阳入7温州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8广州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上阴入
  下阴入阳入9博白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上阴入
  下阴入上阳入
  下阳入10对上表,我们做几点说明:
  1十三个例字分属古代的平上去入四声,“诗、时”——古平声;“使、尔、是”——古上声;“试、事”——古去声;“失、识、尺、室、日、实”——古入声.其中平、去均两例,清浊各一;上声三例,清一浊二,“尔”是次浊,“是”是全浊;入声六例,清四“失识尺室”,浊二,“日”是次浊,“实”是全浊.
  2古四声北京话和各方言的保存情况及对应关是不一样的.古平声在北京话和各地方言几乎都因声母清浊不同而分为阴平和阳平两类,只有银川方言的古平声浊声母字读同上声.
  3古上声在北京话和其他方言,清声母字和次浊声母字仍读上声,全浊声母字变为去声,南方的一些方言,次浊上声有读阳上的,也有变读阳去的.
  4古去声北京话和北方方言都读去声,南方方言一般因声母清浊分为阴去和阳去.
  5古入声在各地方言,无论保存或演变,都很有规律.如银川都变为去声,汉口都变为阳平,济南因声母的清、次浊和全浊的不同,分别变读为阴平、去声和阳平.保存入声的,或自成一类,或因声母清浊的不同,分为阴入和阳入.广州话和博白话的入声进一步演变为三类或四类.而北京话古入声字的演变规律性不强,特别是清声母入声字,今读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都有,几乎无规律可循.
  至於古代四声的调值,老实说,到现在还没有弄明白.过去也有人做过解释,留下一些资料,但都比较模糊.比方明代有个叫真空的和尚,曾作《玉钥匙歌诀》,描写过平、上、去、入四声的调值:“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他说平声要念得很平,既不要低也不要高昂.这还好懂.说入声要念得短急,不要拖长,一发出就赶紧收住,这也还好理解.但关於上声和去声的描写就不好懂了.什麽叫“高呼猛烈强”?怎样是“分明哀远道”?令人难以捉摸.试想,古代既没有语音实验仪器,又没有音标符号,人们当然无法把音值记录下来.所以后来的人对真空的描绘都感到不满意.明末袁子让在他的《字学元元》中就批评说:“平固平也,上亦未尝猛也,去亦未尝哀也,入亦未尝短也.”袁子让,湖南郴州人,可能在他当时的方言入声已经不念短促了.袁子让认为真空的解释不可靠.他批评了真空之后,解释说:“大概平声铿锵,上声苍老,去声脆嫩,入声直朴.”这就更玄了.袁子让怕别人不懂,又进一步引用别人的比喻说:“说者谓平声似钟,上声似鼓,去声似磬,入声似(zhù),其理近是.”拿不同的打击乐器的声音来比喻四声的调值,更令人莫名其妙.
  直到五四运动以后,刘复先生从法国,赵元任先生从德国,学了现代语音学回来,分别写了《四声实验录》和《中国语言字调的实验研究法》,才对汉语声调的调值作了科学的描写.接着罗常培先生做了一些实验,他们还研究确定且用“五度标调法”,这就是:5
  4
  3
  2
  1如北京的阴平是个高平调55,去声是个高降调51.但是这个标调法只适用於普通话和现代方言,对於古代还是用不上的,因为无法对古人的调值做出实验.关於古代的调类,传统上有个标法,即以手指调平仄,其方法是用左手拇指点食指根是平声,食指头是上声,无名指头是去声,无名指根是入声,这叫做“四角标圈法”,如下左图.如果分阴阳,标阳调时在符号下旁再加上一横,如下右图.
  下边不加一横的则为阴调.粤方言的入声有三个或四个的又该怎麽标法呢?那就再分左右,如广西博白的四个入声可以标成:
  广州话阳入不分上下,就只用向左的一种,即:□.普通话没有入声,阴阳上去四声用四角标调法即可标作:
  此外,关於声调,音学上还有平仄和舒促两种概念.促指入声,相对的舒声指平上去三声.舒促的不同实际上也是阴声、阳声和入声的区别.因为在区别阴、阳、入三类尾的情况下,阴声和阳声只有平上去三种调类;入声调即属於入声.
  平仄的不同就是平声和上去入的区别.这就是说,平指平声,仄指上去入.这也是诗词格律上很重要的概念.诗歌讲究平仄,就是为了构成声音的回环和抑扬,为了声音美.关於平仄,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有专章介绍.我们掌握了古代的四声,自然也会分辨平仄.比如白居易《问刘十九》:
  绿c蚁c新c醅c酒,〖1〗仄仄平平仄〖1〗c红c泥c小c火c炉.〖1〗平平仄仄平〖1〗c晚c来c天欲〖〗雪,?〖1〗(仄)平平仄仄〖1〗c能c饮一c杯c无?〖1〗(平)仄仄平平第六节等图
看了 音调类中的“阴去、阳去、阴入...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太阳能即热板地理难题拉萨(91°06'E,29°36'N)某中学预安置太阳能热水器,为获得最多太阳光  2020-03-30 …

(八)别样的阳光①一个情海覆舟的女子忧伤地说:我失去阳光了——对她而言,爱情就是阳光;一个身陷囹圄  2020-05-16 …

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仿写练习,体会时光匆匆.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  2020-05-16 …

太阳能板单位面积单位温度吸收能量及所转化电力是多少举个空调的例子:多少面积的太阳能板在多少温度下能  2020-05-17 …

小明家新安装了一台太阳能热水器,加水后,利用太阳能加热。小明调查该地区(晴天)平均每平方米的面积上  2020-05-17 …

求各种物理.科学帝解答的一个很难的问题我小的时候、有一天去阳台取东西.我家阳台有一个大玻璃门.正好  2020-06-02 …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  2020-06-17 …

课内阅读。《匆匆》(节选)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  2020-06-17 …

(2013•福建)福建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可调节窗户遮阳板,实现教室良好的遮阳与采光.如图  2020-06-18 …

七年纪(1)班的一个综合实践活动小组去A、B两个超市调查去年和今年”五一节”期间的销售情况.下面是  2020-06-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