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其他-->
曾巩的《咏柳》抓住了柳树的什么特证?寄寓了怎样的情感和道理?咏柳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题目详情
曾巩的《咏柳》抓住了柳树的什么特证?寄寓了怎样的情感和道理?咏柳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作者曾巩公(1019-1083),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南丰(今属江西省)人。宋仁宗嘉佑二年进士(1057),曾奉召编撰史馆诸籍,官至中书舍人。乃宋代著名诗人、学者、散文家、藏书家,系唐宋“八大家”之一。 《咏柳》,旨在托物言志,引人深思,千古绝唱也。其一、二句描写凌乱柳枝,虽“未变初黄”,方吐新芽,却凭借春风吹拂而乱舞狂飘。诗中巧用比拟之修辞手法,抨击、嘲讽、蔑视其“乱条”,即所谓趋炎附势,得志一时之小人。其三、四句描写飞花(柳絮)既飘忽 摇摆,亦妄图遮天蔽日。殊不知秋季清霜降临,岂不枯萎凋零乎?! 公,身处北宋中叶,际此民族、社会矛盾趋于尖锐复杂之时。虽纵有满意腹经纶,亦未能力挽狂澜。且眼观世风日下,人情刻薄;又目睹封建官吏,互相倾轧。争名夺利人,乃蝇营狗苟;忧国忧民者,则其志难伸。故而以诗抒情,以物明理,鞭笞一种现象:盖因奸佞误国,小人当道。其得意忘形,犹虫蚀良木、蚁毁长城……..以致社会黑暗,民生凋敝。然夕阳西山,终究为历史所唾弃,“恶竹应须斩万竿”(杜甫诗句),其下场可耻可悲也! 此诗格调超逸,形象逼真。咏柳而刺世,言简而意深。催人警醒,读者叹服。诗曰: 倚势飞花傲一时,拟人状物斥狂痴。 清霜秋日扫残叶,哲理深含品妙诗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释 ①倚--仗恃,依靠。狂--猖狂。这两句形容柳树在春天绿得很快:柳条似乎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 ②解把--解得,懂得。飞花--柳絮。 ③这两句的意思是: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临降、柳叶飘零的时候啊! 说明 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性格化了,使人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赏析: “未变初黄”,准确地点出了早春季节,此时柳树枝上刚吐新芽,正是“且莫深育只浅黄”的新柳。 第一、二句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第四句以“不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炖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建昌南丰(今属江西省。宋仁宗时官至中书舍人。他是北宋散文家,诗也写得有特色。所写七言绝句,不乏清新可喜的好作品。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941211.html 参考资料:艺术中国
看了 曾巩的《咏柳》抓住了柳树的什...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清平乐·画堂晨起的赏析!画堂晨起.来报雪花坠.高卷帘栊看佳瑞.皓色远迷庭砌.盛气光引炉烟.素草寒生 2020-06-10 …
“印度荷花问题”湖静浪平六月天,荷花半尺出水面;忽来一阵狂风急,湖面之上不复见;入秋渔翁始发现,残 2020-06-12 …
“印度荷花问题”湖静浪平六月天,荷花半尺出水面;忽来一阵狂风急,湖面之上不复见;入秋渔翁始发现,残 2020-06-12 …
倾尽泠水接天月,镜花如幻空意遥.的详尽意思 2020-06-16 …
倾尽泠水兮接天月,镜花如幻兮空意遥. 2020-06-16 …
阅读唐代白居易的《早冬》,完成下列各题。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 2020-06-18 …
下列现象中,属于扩散现象的是()A.春天,微风拂过,花香袭人B.夏天:暖风阵阵,麦浪翻滚C.秋天: 2020-07-02 …
印度数学家拜斯迦罗(公元1114~1185年)的著作中有个有趣的“荷花问题”:湖静浪平六月天,荷花 2020-07-25 …
张丽同学今天给百合花和月季花同时交了水百合花每5天浇一次水,月季花每6天浇一次水,至少多少天后,她要 2020-11-10 …
填月数.芙蓉花千姿百态是几月,花王牡丹争放奇葩是几月,迎春报告春天的信息是几月,芙蓉花千姿百态是几月 2020-12-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