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老子说过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题目详情
老子说过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要把连续的三章(17、18、19)并在一起读: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案有不信.猷呵!其贵言也.成功事遂,百姓谓我自然.故大道废,案有仁义.知慧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孝慈.国家昏乱,案有贞臣.
绝圣弃智,而民利百倍;绝仁弃义,而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者,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老子认为,最好的君主是“下知有之”,也即只是知道有一个君主而已,这就说明君主不会对百姓造成影响,这是最好的,即“太上”;之后提出要“足信”、“贵言”,就是说对待百姓要讲诚信,而且不能轻易发号施令,这些都是“无为”的具体表现.
老子认为,“亲誉之、畏之、侮之”都不如“知有之”,而仁义、知慧、孝慈、贞臣(贞:品行端正),都会引起“亲誉之、畏之、侮之”,这些都无法达到“太上”,所以不好.
老子认为,“大道废,案有仁义”,所以说“绝仁弃义”.(其实就在这17、18、19三章之前的16章,刚刚说过“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旁:同“磅”)”,“绝仁弃义,而民复孝慈”这里又提到了“复”,文句是相通的,所以我一直强调要“一贯”,不要“分章”.有人还说“绝”是最高的意思,这样合并起来一读,含义立刻就明显了,仁义是并列的.)
19章前后有对应关系,至于如何得到的这样的对应关系,就源自17、18两章的论述,于是得出:因为“绝圣弃智,而民利百倍”,所以“绝学无忧”;因为“绝仁弃义,而民复孝慈”,所以“见素抱朴”;因为“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所以“少私寡欲”.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案有不信.猷呵!其贵言也.成功事遂,百姓谓我自然.故大道废,案有仁义.知慧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孝慈.国家昏乱,案有贞臣.
绝圣弃智,而民利百倍;绝仁弃义,而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者,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老子认为,最好的君主是“下知有之”,也即只是知道有一个君主而已,这就说明君主不会对百姓造成影响,这是最好的,即“太上”;之后提出要“足信”、“贵言”,就是说对待百姓要讲诚信,而且不能轻易发号施令,这些都是“无为”的具体表现.
老子认为,“亲誉之、畏之、侮之”都不如“知有之”,而仁义、知慧、孝慈、贞臣(贞:品行端正),都会引起“亲誉之、畏之、侮之”,这些都无法达到“太上”,所以不好.
老子认为,“大道废,案有仁义”,所以说“绝仁弃义”.(其实就在这17、18、19三章之前的16章,刚刚说过“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旁:同“磅”)”,“绝仁弃义,而民复孝慈”这里又提到了“复”,文句是相通的,所以我一直强调要“一贯”,不要“分章”.有人还说“绝”是最高的意思,这样合并起来一读,含义立刻就明显了,仁义是并列的.)
19章前后有对应关系,至于如何得到的这样的对应关系,就源自17、18两章的论述,于是得出:因为“绝圣弃智,而民利百倍”,所以“绝学无忧”;因为“绝仁弃义,而民复孝慈”,所以“见素抱朴”;因为“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所以“少私寡欲”.
看了 老子说过的:“见素抱朴,少私...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三峡的山水巍峨秀丽,源远流长;三峡的人民朴素勤劳,勇敢无畏.说说句子的特点和其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圆 2020-05-13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水调歌头宋汪莘《抱朴子》云:“今月不及古月之朗。”深思而得之,诚有 2020-05-16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水调歌头宋汪莘《抱朴子》云:“今月不及古月之朗。”深思而得之,诚有此理 2020-05-16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水调歌头汪莘《抱朴子》云:“今月不及古月之朗。”深思而得之,诚有此理。 2020-06-09 …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古代大哲学家老子说:“万物莫与朴素争美。”他的意思是说朴素是至高 2020-06-17 …
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常识及内容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文学作品中常有使人眼前一亮的“孩子”形 2020-06-29 …
中国古代某位哲学家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 2020-06-30 …
一个袋子有红蓝黄三种颜色的球一共100只.甲说袋子里至少有一种颜色的球少于33只.乙说袋子里至少有一 2020-11-04 …
抱朴子中的抱朴子曰是什么意思 2020-12-28 …
1:为什么说朴素是人的生命力独有的内在感情?2:“朴素和悭吝"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 2021-02-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