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化学-->
小军利用燃烧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装置如图所示.(1)该实验依据的化学原理是(用文字式表示)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小军检查装置气密性后,将盛有
题目详情

(1)该实验依据的化学原理是(用文字式表示)
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点燃 |
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点燃 |
小军检查装置气密性后,将盛有燃着红磷的燃烧匙迅速伸入广口瓶中,并把塞子塞紧,待火焰熄灭后,打开弹簧夹,发现进入集气瓶的水达不到瓶容积的
1 |
5 |
①红磷不足
②盛有燃着红磷的燃烧匙伸入广口瓶时速度太快
③实验完毕,未待集气瓶完全冷却打开了弹簧夹
④应将红磷换成木炭.
(2)小军反思上述实验的探究过程后认为: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在药品的选择和生成物的要求上应考虑是反应物______、生成物______(均填写下列选项序号).
①是固体 ②是液体 ③是气体 ④能在空气中燃烧⑤能在氧气中燃烧.

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点燃 |
点燃 |
点燃 |
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点燃 |
点燃 |
点燃 |
1 |
5 |
①红磷不足
②盛有燃着红磷的燃烧匙伸入广口瓶时速度太快
③实验完毕,未待集气瓶完全冷却打开了弹簧夹
④应将红磷换成木炭.
(2)小军反思上述实验的探究过程后认为: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在药品的选择和生成物的要求上应考虑是反应物______、生成物______(均填写下列选项序号).
①是固体 ②是液体 ③是气体 ④能在空气中燃烧⑤能在氧气中燃烧.
1 |
5 |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故填: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实验失败的原因可能是:红磷不足,实验完毕,未待集气瓶完全冷却打开了弹簧夹.
故填:①③.
(2)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反应物应该是固体,能在空气中燃烧;
生成物应该是固体.
故填:①④;①.
点燃 点燃 点燃
故填: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实验失败的原因可能是:红磷不足,实验完毕,未待集气瓶完全冷却打开了弹簧夹.
故填:①③.
(2)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反应物应该是固体,能在空气中燃烧;
生成物应该是固体.
故填:①④;①.
点燃 点燃 点燃
实验失败的原因可能是:红磷不足,实验完毕,未待集气瓶完全冷却打开了弹簧夹.
故填:①③.
(2)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反应物应该是固体,能在空气中燃烧;
生成物应该是固体.
故填:①④;①.
点燃 |
故填:磷+氧气
点燃 |
实验失败的原因可能是:红磷不足,实验完毕,未待集气瓶完全冷却打开了弹簧夹.
故填:①③.
(2)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反应物应该是固体,能在空气中燃烧;
生成物应该是固体.
故填:①④;①.
点燃 |
五氧化二磷.
故填:磷+氧气
点燃 |
实验失败的原因可能是:红磷不足,实验完毕,未待集气瓶完全冷却打开了弹簧夹.
故填:①③.
(2)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反应物应该是固体,能在空气中燃烧;
生成物应该是固体.
故填:①④;①.
点燃 |
五氧化二磷.
实验失败的原因可能是:红磷不足,实验完毕,未待集气瓶完全冷却打开了弹簧夹.
故填:①③.
(2)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反应物应该是固体,能在空气中燃烧;
生成物应该是固体.
故填:①④;①.
看了 小军利用燃烧红磷测定空气中氧...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为什么空气的密度比氧气小能用排空集气法.既然氧气的密度大.乃不是应该在空气之下吗?为什么会排出空气 2020-04-26 …
为确保信息安全,信息需加密传输,发送方由明文⇒密文(加密),接收方由密文⇒明文(解密),已知有一种 2020-05-13 …
为确保信息安全,信息需加密传输,发送方由明文→密文(加密),接收方由密文→明文(解密).已知有一种 2020-05-17 …
为确保信息安全,信息需加密传输,发送方由明文→密文(加密),接收方由密文→明文(解密),已知有一种 2020-05-17 …
为确保信息安全,信息需加密传输,发送方由明文⇒密文(加密),接收方由密文⇒明文(解密),已知有一种 2020-05-17 …
为确保信息安全,信息需加密传输,发送方将明文加密成密文,接收方收到密文后解密可得明文.已知有一种加 2020-05-17 …
为确保信息安全,信息需加密传输,发送方由明文→密文(加密),接收方由密文→明文(解密),已知有一种 2020-05-17 …
为确保信息安全,信息需加密传输,发送方由明文→密文(加密),接收方由密文→明文(解密),已知有一种 2020-05-17 …
为确保信息安全,信息需加密传输,发送方将明文加密成密文,接收方收到密文后解密可得明文.已知有一种加 2020-05-17 …
为确保信息安全,信息需加密传输,发送方由明文⇒密文(加密),接收方由密文⇒明文(解密),已知有一种 2020-05-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