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晋文公为何把焦木做成木屐?而不是其他东西?纪念介子推的那个木屐!为何把焦木做成了木屐?而不是其他东西?木屐有什么代表意义?》

题目详情
晋文公 为何把焦木做成 木屐?而不是其他东西?
纪念 介子推的那个木屐!
为何把焦木做成了 木屐?而不是其他东西?木屐有什么代表意义?》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木屐是当时走路时每时每刻都要穿在脚下的,是承受身体的支撑的.而介子推相比于晋文公,在流亡十几年中,和他同甘共苦,相互扶持,为他鞍前马后,忠心耿耿,和他的关系就像木屐和足的关系,木屐保护足,两者关系密切,木屐对于足的踩踏任劳任怨.
而且木屐也代表着他们十九年的颠沛流离的生活,走遍千山万水,是对那段岁月的怀念.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宠妃骊姬欲立其子为嗣,谋害太子,晋公子重耳、夷吾也被迫流亡.期间,重耳先后躲避父弟及侄几任国君的追杀,受尽了屈辱,历尽了艰难,从臣多散,仅剩介子推等五贤士随行.一次,重耳饥饿难当,向田夫乞讨,却被农夫以土块戏谑,情急之下,介子推割股奉君.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君临天下,群臣恃功邀赏,独介子推携母隐居绵山,结庐而居,采薇而食.重耳多次寻求介子推不得,命御林军搜山未果,乃令举火烧山,欲逼出介子.据传竟有义禽群鸦缭绕,舍身相护.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重耳所得到的,只剩焦柳下题有劝君“勤政清明”内容血诗的一片衣襟.
重耳收血诗于袖,又伐焦木,做成木屐,日日对叹:“悲哉足下”,给华夏留下了“足下”的尊称,木屐也漂洋过海,为日本人所用.痛心欲绝的重耳封绵山为介子祭田,改绵山为“介山”,建祠堂,定烧山日为寒食节,晓谕全国,禁忌烟火.第二年,重耳率百官素服登山祭奠,只见枯柳生枝,翠绿摇曳,遂赐“清明柳”,这一天也被定为清明节.寒食、清明节由此起源,传承数千年,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因此,足下一词,虽然和脚有关系,但词意并不是将朋友踩在脚底下,而是取其睹物思人,感怀昔日之情,而衍生出对朋友敬称之意.
看了 晋文公为何把焦木做成木屐?而...的网友还看了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