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其他-->
“著书都为稻粱谋”是谁说的?什么背景下?
题目详情
“著书都为稻粱谋”是谁说的?什么背景下?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改良主义者先驱龚自珍在《已亥杂诗》中《咏史.金粉东南十五州》里有一名句,“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在原诗里的意思是讽刺那些无节文人,卑躬屈膝歌功颂德.事过近百年,事过境迁,变化已与往日不可类比,但龚公那诗却一直在耳边响起.
田横五百客,自刎而死,历为人歌颂.但这种愚忠与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一样,并不可取.历史大流,如长江之浪,一浪胜一浪,如遇圣君,何不弃暗投明,振作有为?岂能吊死于一树之上?龚公对于田横五百客的认可,是为了反讽无节文人只知歌功颂德,不体民生,著书为求俸禄,谋求米粮.所以,并无不当之处.自观现在各类党报杂志与电台电视,难道又没有看到这种无行文人的笔迹?
一片颂歌唱党恩.我们的党报日报真正成为了党的喉舌,党的手指向哪里它就写向哪里,党的脚印走到哪里,它就跟到哪里.党的大会小会,都成为报纸杂志追踪的头条,什么会议,都是重要会议,作出的决策都是重要决策.而报纸的照片里,电视机的镜头里,无一例外的看到人民的公仆威风凛凛的身影,齐刷刷的举成英明的手,或是投出英明的票.在通篇的文字或者讲话里,不难找到这样的字眼:标志着、切实解决了、重要的、人民的利益、胜利!这不禁要想到文革前,那一场浩劫,不也是在阵阵的颂歌里揪起来的吗?另一个重要的记忆就是,每逢重大的节日,电视屏幕里就开始充斥着炮声隆隆的战争年代片,无一例外的:我们都看到了我们战无不胜的解放军叔叔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现在好像有了点改变,电视机里开始播放一些反腐的人民公安片,这些片子看过几部所谓的惊人骇俗之作的之后,便没有了什么胃口.不就是千篇一律的东西吗?一个老头高局,手下领着一帮年轻的帅哥靓女,与匪徒斗来斗去,反正什么都是我们的公安们领先一步,比匪们英明,间或再插一些这些人民警察叔叔是如何的舍小家顾大家,没有儿女情长,这样的情节,真是让我们为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大声喝彩呀!可是你睁开眼看看,方苞的《狱中杂记》真该看看了,难道现实不与之相似?
在现实的繁华之下,到底掩盖了多少罪恶?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喜欢看杂文的原因.有些杂文的的确确是说到了人的心坎上,说到了点子上.虽然拐弯抹角了点,但明白人能不明白吗?打心底里喜欢,却从肉体上麻木,这就是我们!对于粉饰太平之作,人们现在仿佛早已习以为常了,在党的生日里,在国庆里,在元旦里,在新年里,唱唱颂歌,写写颂文,仿佛早已成了定例.这不正是“著书都为稻粱谋”,你若唱反调,肯定没有你的好果子吃,你若唱唱高调,小则发发小财,大则有可能得上级青睐,前途无量.在这里,若要一味的责难我们操笔的文人,实在是为过呀.有多少人是言不由衷的?若上级给他们说真话的机会,他们会肯说违背良心的话吗?若说真话并不会惹来报复打击,家人受累,他们会睁着眼说瞎话吗?若他们说了真话,非但不被降职处罚,反而得以提拔重用,那么他们会说假话吗?多少文人都是两袖清风一生行,苦日子过多了,生活都得不到保障,人格都得不到尊重,难怪他们要“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了!可见,造成文人“著书都为稻粱谋”的真正原因,乃不在文人.而是社会并没有给更多的文人自由生存的空间,给他们说真话的空间!
说实在的,责人先责已.每年里的逢年过节,大家喜洋洋的过节日的时候,本人却不得不提前冥思苦想小说诗歌散文杂文,七一说说红星与镰刀,八一说说钢枪与军威,十一唱唱我们伟大的祖国妈妈,元旦来了,又开始大声的欢呼:我们的祖国啊,如同一艘巨轮,劈波斩浪永向前,驶向太阳升起的胜利彼岸!说这些话的时候,常常是言不由衷.可正是这些话屡屡让编辑大人喜欢,屡屡中的,换来稿酬点点,得来荣誉本本.说真话的文章呢?不是没有投过,胆量不够,化用笔名,全如泥牛入海.哥们,大家都怕呀,还是悠着点吧!
漂亮的话儿,官们都爱听.金秋十月,你若要说什么减产与欠收的话,官们准得板起那个官脸,难怪曾经报纸上出现过亩产万斤十万斤的童话,这童话还有模有样的风行起来呀!“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你笑?你不怕?“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就凭这句,你就得受灭门之灾,得受诛九族之灾!你还嘴硬,还笔利?什么时候,咱老百姓生活水平上去了,说些真心话,实在话,没有受到压制打击.那么,我们的文人,就不必为“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担负莫须有的罪名了.
田横五百客,自刎而死,历为人歌颂.但这种愚忠与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一样,并不可取.历史大流,如长江之浪,一浪胜一浪,如遇圣君,何不弃暗投明,振作有为?岂能吊死于一树之上?龚公对于田横五百客的认可,是为了反讽无节文人只知歌功颂德,不体民生,著书为求俸禄,谋求米粮.所以,并无不当之处.自观现在各类党报杂志与电台电视,难道又没有看到这种无行文人的笔迹?
一片颂歌唱党恩.我们的党报日报真正成为了党的喉舌,党的手指向哪里它就写向哪里,党的脚印走到哪里,它就跟到哪里.党的大会小会,都成为报纸杂志追踪的头条,什么会议,都是重要会议,作出的决策都是重要决策.而报纸的照片里,电视机的镜头里,无一例外的看到人民的公仆威风凛凛的身影,齐刷刷的举成英明的手,或是投出英明的票.在通篇的文字或者讲话里,不难找到这样的字眼:标志着、切实解决了、重要的、人民的利益、胜利!这不禁要想到文革前,那一场浩劫,不也是在阵阵的颂歌里揪起来的吗?另一个重要的记忆就是,每逢重大的节日,电视屏幕里就开始充斥着炮声隆隆的战争年代片,无一例外的:我们都看到了我们战无不胜的解放军叔叔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现在好像有了点改变,电视机里开始播放一些反腐的人民公安片,这些片子看过几部所谓的惊人骇俗之作的之后,便没有了什么胃口.不就是千篇一律的东西吗?一个老头高局,手下领着一帮年轻的帅哥靓女,与匪徒斗来斗去,反正什么都是我们的公安们领先一步,比匪们英明,间或再插一些这些人民警察叔叔是如何的舍小家顾大家,没有儿女情长,这样的情节,真是让我们为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大声喝彩呀!可是你睁开眼看看,方苞的《狱中杂记》真该看看了,难道现实不与之相似?
在现实的繁华之下,到底掩盖了多少罪恶?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喜欢看杂文的原因.有些杂文的的确确是说到了人的心坎上,说到了点子上.虽然拐弯抹角了点,但明白人能不明白吗?打心底里喜欢,却从肉体上麻木,这就是我们!对于粉饰太平之作,人们现在仿佛早已习以为常了,在党的生日里,在国庆里,在元旦里,在新年里,唱唱颂歌,写写颂文,仿佛早已成了定例.这不正是“著书都为稻粱谋”,你若唱反调,肯定没有你的好果子吃,你若唱唱高调,小则发发小财,大则有可能得上级青睐,前途无量.在这里,若要一味的责难我们操笔的文人,实在是为过呀.有多少人是言不由衷的?若上级给他们说真话的机会,他们会肯说违背良心的话吗?若说真话并不会惹来报复打击,家人受累,他们会睁着眼说瞎话吗?若他们说了真话,非但不被降职处罚,反而得以提拔重用,那么他们会说假话吗?多少文人都是两袖清风一生行,苦日子过多了,生活都得不到保障,人格都得不到尊重,难怪他们要“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了!可见,造成文人“著书都为稻粱谋”的真正原因,乃不在文人.而是社会并没有给更多的文人自由生存的空间,给他们说真话的空间!
说实在的,责人先责已.每年里的逢年过节,大家喜洋洋的过节日的时候,本人却不得不提前冥思苦想小说诗歌散文杂文,七一说说红星与镰刀,八一说说钢枪与军威,十一唱唱我们伟大的祖国妈妈,元旦来了,又开始大声的欢呼:我们的祖国啊,如同一艘巨轮,劈波斩浪永向前,驶向太阳升起的胜利彼岸!说这些话的时候,常常是言不由衷.可正是这些话屡屡让编辑大人喜欢,屡屡中的,换来稿酬点点,得来荣誉本本.说真话的文章呢?不是没有投过,胆量不够,化用笔名,全如泥牛入海.哥们,大家都怕呀,还是悠着点吧!
漂亮的话儿,官们都爱听.金秋十月,你若要说什么减产与欠收的话,官们准得板起那个官脸,难怪曾经报纸上出现过亩产万斤十万斤的童话,这童话还有模有样的风行起来呀!“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你笑?你不怕?“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就凭这句,你就得受灭门之灾,得受诛九族之灾!你还嘴硬,还笔利?什么时候,咱老百姓生活水平上去了,说些真心话,实在话,没有受到压制打击.那么,我们的文人,就不必为“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担负莫须有的罪名了.
看了 “著书都为稻粱谋”是谁说的?...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口语交际: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景:有些人捉弄或嘲笑有残疾的人.当你看到这种现 2020-04-27 …
读下面的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秋思张籍(唐)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 2020-05-14 …
关于:当仁,不让于师孔子是在什么背景下说这句话的?这句话有什么深意?《论语》中这句话所在篇目的前一 2020-06-16 …
慈禧太后说过一句话是:“量中华之物力…”的下句是什么.是什么背景下说的. 2020-07-07 …
沙俄,苏俄,苏联,俄罗斯分别是什么时间什么背景下俄国的名字?请说一下,不过不要大段大段的引用,谢谢 2020-08-03 …
“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就更远.”是袁隆平在什么场合下说的?很多新闻报道称,“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 2020-11-07 …
乡下人家中的个别题为什么说“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2020-11-14 …
观察图片,感知历史,回答下列问题.请回答:(1)这是近代史上中国和日本签订的一个平等条约的场景.请说 2020-12-06 …
1、你知道阿古柏政权是在什么背景下建立的?是否合法?请用史实说明2、有人说阿古柏一仆两主.请问二主是 2021-01-13 …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里面有一句话是说谁永远是谁的苹果,是啥意思,什么情景下啊,谁对谁说的 2021-01-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