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洗竹①王贞白道院竹繁教略洗,鸣琴酌酒看扶疏。不图结实来双凤,且要长竿钓巨鱼。锦箨②裁冠添散逸,玉芽修馔称清虚。有时记得三天事,自向琅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洗   竹
王贞白
道院竹繁教略洗,鸣琴酌酒看扶疏。
不图结实来双凤,且要长竿钓巨鱼。
锦箨裁冠添散逸,玉芽修馔称清虚。
有时记得三天事,自向琅玕节下书。
【注】①洗竹:削去丛竹的繁枝。②箨(tuò):竹笋上一片一片的皮。③琅玕(gān):比喻光滑美好的竹子。
(1)“竹”这意象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炼字,修辞方法之一,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在这个诗歌中,“竹”从它表面上来看,表达的是它自身清爽、静幽的意境,其次,通过这一个“竹”暗示了一种高贵典雅的形象,同时作为诗眼,一直贯穿诗文,是托物言志的线索.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在诗歌中,通过诗人对“竹”的一系列动作,看出他的喜爱之情,在这样的物象下,展示了诗人的高雅品性、高远情怀.

参考答案:(1)①茂密的竹林营造了清幽的氛围(1分)②象征着(暗示)诗人志趣的高雅(2分)③作为线索,是咏物言志的依据,贯串全诗内容.(2分)
(2)①对竹子的喜爱之情:诗人洗竹、赏竹、戴竹箨、食竹笋、在竹下写作,所做的事情都与竹有关(2分)②表现了诗人高雅的情趣:诗人爱竹成癖,透露出他品性的高雅(2分)③诗人不希图竹子招来凤凰,却要用长竹竿钓巨鱼,暗示了他有高远的情怀.(2分)

译文:方法院竹繁教略洗,弹琴酌酒看松散.不想结出果实来双凤,而且要长竿钓大鱼.锦壳裁冠加分散,玉芽进行食品称清净.有时间记得三天事,从向琅歼节下的书.

赏析:这首诗托物言志.道院里的竹子繁茂,诗人加以修剪,弹着琴,喝着酒看它枝叶扶疏;诗人不希图借它招来成对的凤凰,却要用它的长竿去钓巨鱼;诗人还用笋上一片一片的皮做成帽子,用嫩笋作为食物;即使是写作也要在那竹林里.全诗处处透露着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之情以及诗人高雅的品性和高远的情怀.
看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各...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仿写~不论是花香幽幽的春天,还是清风鸣蝉的夏日,不论是红叶烂漫的秋季,还是银装素裹的冬时不论是花香  2020-04-26 …

民间有“明修长城清修庙”的说法,这反映了清朝一些统治者实行了颇具远见卓识的民族政策,对边疆少数民族  2020-05-17 …

关于中国明清时期的历史题。材料一∶一次,清康熙帝在赴承德避暑,围猎,途经北京北口长城时,曾作诗曰,  2020-06-26 …

(别漫谈如挚友,令清修的我再失手.)谁能解释下这句话的含义.(别漫谈如挚友,令清修的我再失手.)谁  2020-06-29 …

民间有“明修长城清修庙”的说法,这反映了清朝一些统治者实行了颇具远见卓识的民族政策,对边疆少数民族  2020-06-30 …

仿写句子。不论是花香幽幽的春天还是清风鸣蝉的夏日。不论是硕实累累的秋天还是漫天飘雪的冬天仿写句子。  2020-07-06 …

“明修长城清修庙”反映了明朝和清朝对待蒙古、西藏等民族的统治政策的不同。清朝统治者尊重少数民族信仰  2020-07-26 …

“明修长城清修庙”反映了明朝和清朝对待蒙古、西藏等民族的统治政策的不同。清朝统治者尊重少数民族信仰  2020-07-26 …

民间有“明修长城清修庙”的说法,这反映了清朝一些统治着实行了颇具远见卓识的民族政策,对边疆少数民族进  2020-12-10 …

民间有“明修长城清修庙”的说法,这反映了清朝一些统治者实行了颇具远见卓识的民族政策,对边疆少数民族进  2020-12-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