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的意思
题目详情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的意思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我来回答;《鱼我所欲也》
一、文章内容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官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二、文学常识
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 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附“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三、语音
箪(dān) 蹴(cù) 羹(gēng) 死亦我所恶(wù)
四、通假字
1、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 通“向”,从前
2、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
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五、古今异义词
六、词类活用
七、一词多义
1、为
(1)今为(为了)
(2)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做)之
(3)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做、采用)也?
(4)乡为(肯、情愿)身死而不受,
八、重点词语解释
1、一豆羹 (古代盛食品的器具)
2、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天性,天良”
3、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祸患,灾难
4、一箪食, 箪:竹筐
5、一豆羹 豆:碗
6、蹴尔而与之 蹴:用脚践踏
7、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好处
8、所恶有甚于死者 恶:厌恶.
9、舍生而取义者也 义:正义或仁义.
10、贤者能勿丧耳 贤者:有道德的人.勿丧:不丢掉,不遗失.丧:遗失
1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万钟的俸禄,形容位高禄厚.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12、二者不可得兼 得兼:能够同时得到.
13、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14、妻妾之奉 奉:侍奉.
15、呼尔而与之 呼尔:没礼貌的吆喝. 与 :给
16: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穷乏:贫穷.
17、有是心也 心:本性
九、特殊句式
十、朗读节奏
十一、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5、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6、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7、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8、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十二、重点语句翻译
1、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每有一个关键词没落实就扣半分,扣完为止.比如“恶、患、甚、避”.)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万钟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3、是亦不可以已乎?
*这样的行为不也应该停止了吗?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本性,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5、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6、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7、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8、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如果没有礼貌的吆喝着给别人食物,即使走路的人也不接受.
9、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
1、从论证方法的角度看,本文除了“举例论证”外,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
方法,有力地证明了舍生取义(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一中心论点.
2、选出品读有误的一项( A )
A、本文以“鱼”比喻为正义,以“熊掌”比喻为生命;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是指“这种本性”,即“羞恶之心”;用原文句子说就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C、“此之谓失其本心.”该句中的“此”是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D、“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的直接原因是“生亦我所欲”、“死亦我所恶”.
3、选出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D )
A、这段文字运用了正反论证的方法论证中心论点.
B、第一段文字主要侧重于讲道理,第二段文字则侧重于列举事例.
C、本文中最能概括全篇主旨的句子是“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D、本段中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起到了突出中心论点的作用.
3、归纳段意:第一部分(第1节):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第二部分: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
第2节 从正面举例,说明义的存在.
第3节 从反面举例,接受万钟这是丧失人的本性.批评见利忘义)
4、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5、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义
6、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7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 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8、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 鱼
一、文章内容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官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二、文学常识
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 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附“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三、语音
箪(dān) 蹴(cù) 羹(gēng) 死亦我所恶(wù)
四、通假字
1、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 通“向”,从前
2、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
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五、古今异义词
六、词类活用
七、一词多义
1、为
(1)今为(为了)
(2)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做)之
(3)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做、采用)也?
(4)乡为(肯、情愿)身死而不受,
八、重点词语解释
1、一豆羹 (古代盛食品的器具)
2、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天性,天良”
3、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祸患,灾难
4、一箪食, 箪:竹筐
5、一豆羹 豆:碗
6、蹴尔而与之 蹴:用脚践踏
7、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好处
8、所恶有甚于死者 恶:厌恶.
9、舍生而取义者也 义:正义或仁义.
10、贤者能勿丧耳 贤者:有道德的人.勿丧:不丢掉,不遗失.丧:遗失
1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万钟的俸禄,形容位高禄厚.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12、二者不可得兼 得兼:能够同时得到.
13、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14、妻妾之奉 奉:侍奉.
15、呼尔而与之 呼尔:没礼貌的吆喝. 与 :给
16: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穷乏:贫穷.
17、有是心也 心:本性
九、特殊句式
十、朗读节奏
十一、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5、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6、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7、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8、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十二、重点语句翻译
1、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每有一个关键词没落实就扣半分,扣完为止.比如“恶、患、甚、避”.)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万钟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3、是亦不可以已乎?
*这样的行为不也应该停止了吗?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本性,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5、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6、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7、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8、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如果没有礼貌的吆喝着给别人食物,即使走路的人也不接受.
9、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
1、从论证方法的角度看,本文除了“举例论证”外,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
方法,有力地证明了舍生取义(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一中心论点.
2、选出品读有误的一项( A )
A、本文以“鱼”比喻为正义,以“熊掌”比喻为生命;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是指“这种本性”,即“羞恶之心”;用原文句子说就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C、“此之谓失其本心.”该句中的“此”是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D、“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的直接原因是“生亦我所欲”、“死亦我所恶”.
3、选出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D )
A、这段文字运用了正反论证的方法论证中心论点.
B、第一段文字主要侧重于讲道理,第二段文字则侧重于列举事例.
C、本文中最能概括全篇主旨的句子是“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D、本段中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起到了突出中心论点的作用.
3、归纳段意:第一部分(第1节):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第二部分: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
第2节 从正面举例,说明义的存在.
第3节 从反面举例,接受万钟这是丧失人的本性.批评见利忘义)
4、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5、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义
6、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7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 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8、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 鱼
看了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轻之而不屑问焉中轻什么意思 2020-05-09 …
英语翻译鲲闻之,方清歌鼓之,不以屑意,莫不服其远畅,而恬于荣辱.越寻更辟之,转参军事.鲲以时方多故 2020-05-17 …
蹴尔而与之蹴的意思 2020-06-03 …
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 2020-06-03 …
凝望红海滩的结尾与陶渊明的哪一句诗意境相同?结尾:在熙熙利来、攘攘利往的世界里,也会有人对它无所用 2020-06-09 …
古文《俗之同病》的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犹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2020-06-18 …
一、解释加框的词:1妄以臆度2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3狎之而不甘问焉二、翻译句子1、是己而非人,俗 2020-06-20 …
语文的加点字1.而或不达于事于2.轻之而不屑问焉屑 2020-06-22 …
知己之短学人之长的翻译原文: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犹为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亡以臆度;如事则终 2020-06-22 …
古代足球之蹴鞠起源 2021-04-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