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单于若问
题目详情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___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___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B、“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错误,这是对自己的弟弟的告诫,一定要以国家利益为重,不失大国风范;D、“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错误,应该是“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故选D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形象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特别是要结合相关内容要点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核心要素.忠于国家,赤诚豪迈.尽管此时他已被排挤出朝廷,但依然关心朝政,他的爱国感情并不因此减少半分.虽为远别,依旧旷达.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胸怀博大,顾全大局.无论仕途生涯中遭遇了何等挫折,他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患难之中,劝勉有加,无少怨尤.
答案:
(1)DB
(2)①忠诚豪迈,对国家忠心耿耿,有赤子之心;②重视亲情,对兄弟饱含深情厚谊;③品行旷达.这首送别诗一改以往送别诗的缠绵悱恻,反之鼓励苏辙,叮嘱其要在契丹统治者面前,显示出朝廷的尊严,显示自己非同寻常的人格.在传统意义凄凉的分离场景中流露出一丝清雅,一份自豪,不得不让人称赞其旷达的品性.
译文:
我寄身此地和你隔着云海遥遥相望,何必因为你要远行又泪湿衣巾.你不辞劳苦充当信使去冒风雪,为的是要让异族认识朝廷杰出的精英.你将在沙漠留恋地回望京都夜月,梦魂定会越过湖山见到杭城春景.辽国国主若是问起你的家世,可别说朝中第一等人物只在苏家门庭.
赏析:
苏轼此诗,谆谆嘱咐,劝勉有加,壮爱国之行色,见兄弟之亲情.
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苏轼兄弟情谊颇深,苏辙23岁前与兄住在一起,未曾一日分离.23岁进入仕途,从此宦游四方,会少离多.尽管如此,他们仍息息相关.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苏辙受累不怨.在“乌台诗案”中,苏辙宁肯舍弃官帽以营救其兄,感人至深.故《宋史•苏辙传》说:“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但暂作分离,一向乐观旷达的苏轼自然不作儿女之态.“那因远适更沾巾”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句意.
颔联劝勉.上句勉励苏辙不辞辛苦,其中的“驿骑”原指驿站快马.此代使臣;“凌风雪”写出了路途的艰辛.下旬鼓励兄弟不辱使命,汉朝时匈奴自称天骄,以后用以代异族.凤是传说中的祥瑞之鸟;麟是传说中的仁德之兽,此以之代辙.既指子由之美德,更见国家之仁惠.这句是说.要让辽主认识你这仁德之国派出的使臣.既要不辱使命,更要不失大国风范.
颈联嘱咐.上句要子由身居沙漠,时时回望汴京的月亮,不要忘记故国.下句设想子由梦境,梦中的湖光山色应该是杭州的湖光山色.“时苏轼任职杭州,故有此语.
尾联望归.这里用李揆指子由,这不仅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的名位与声望,举世皆有所闻,而且以此告诫子由,出使北蕃,决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谨慎,安全而归.联系当时辽国每每扣押宋朝使臣的事实,苏轼的担心并非多余.用李揆故事,又以国家利益为重,实乃警精含蓄之语.
这首诗以送别为题,写出苏轼对子由出使辽国的复杂心理,一再劝勉,谆谆嘱咐,殷殷盼归.语言平实,自然流畅,属对工稳,用事精警.写寻常之题材,寄兄弟之亲情,明国家之大义,实乃苏诗中抒写爱国情怀之佳作.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形象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特别是要结合相关内容要点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核心要素.忠于国家,赤诚豪迈.尽管此时他已被排挤出朝廷,但依然关心朝政,他的爱国感情并不因此减少半分.虽为远别,依旧旷达.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胸怀博大,顾全大局.无论仕途生涯中遭遇了何等挫折,他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患难之中,劝勉有加,无少怨尤.
答案:
(1)DB
(2)①忠诚豪迈,对国家忠心耿耿,有赤子之心;②重视亲情,对兄弟饱含深情厚谊;③品行旷达.这首送别诗一改以往送别诗的缠绵悱恻,反之鼓励苏辙,叮嘱其要在契丹统治者面前,显示出朝廷的尊严,显示自己非同寻常的人格.在传统意义凄凉的分离场景中流露出一丝清雅,一份自豪,不得不让人称赞其旷达的品性.
译文:
我寄身此地和你隔着云海遥遥相望,何必因为你要远行又泪湿衣巾.你不辞劳苦充当信使去冒风雪,为的是要让异族认识朝廷杰出的精英.你将在沙漠留恋地回望京都夜月,梦魂定会越过湖山见到杭城春景.辽国国主若是问起你的家世,可别说朝中第一等人物只在苏家门庭.
赏析:
苏轼此诗,谆谆嘱咐,劝勉有加,壮爱国之行色,见兄弟之亲情.
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苏轼兄弟情谊颇深,苏辙23岁前与兄住在一起,未曾一日分离.23岁进入仕途,从此宦游四方,会少离多.尽管如此,他们仍息息相关.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苏辙受累不怨.在“乌台诗案”中,苏辙宁肯舍弃官帽以营救其兄,感人至深.故《宋史•苏辙传》说:“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但暂作分离,一向乐观旷达的苏轼自然不作儿女之态.“那因远适更沾巾”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句意.
颔联劝勉.上句勉励苏辙不辞辛苦,其中的“驿骑”原指驿站快马.此代使臣;“凌风雪”写出了路途的艰辛.下旬鼓励兄弟不辱使命,汉朝时匈奴自称天骄,以后用以代异族.凤是传说中的祥瑞之鸟;麟是传说中的仁德之兽,此以之代辙.既指子由之美德,更见国家之仁惠.这句是说.要让辽主认识你这仁德之国派出的使臣.既要不辱使命,更要不失大国风范.
颈联嘱咐.上句要子由身居沙漠,时时回望汴京的月亮,不要忘记故国.下句设想子由梦境,梦中的湖光山色应该是杭州的湖光山色.“时苏轼任职杭州,故有此语.
尾联望归.这里用李揆指子由,这不仅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的名位与声望,举世皆有所闻,而且以此告诫子由,出使北蕃,决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谨慎,安全而归.联系当时辽国每每扣押宋朝使臣的事实,苏轼的担心并非多余.用李揆故事,又以国家利益为重,实乃警精含蓄之语.
这首诗以送别为题,写出苏轼对子由出使辽国的复杂心理,一再劝勉,谆谆嘱咐,殷殷盼归.语言平实,自然流畅,属对工稳,用事精警.写寻常之题材,寄兄弟之亲情,明国家之大义,实乃苏诗中抒写爱国情怀之佳作.
看了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美《独立宣言》被马克思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主要是由于它A代表资产阶级利益B宣告美国诞生C...美《 2020-04-27 …
唐诗曰,“慢束罗裙半露胸”、“绮罗纤缕见肌肤”;宋词云“窄罗衫子薄罗裙,小腰身,晚妆新”、“嫩曲罗 2020-05-16 …
白云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碳酸镁的混合物白云石遇酸遇碱分别有什么反应?白云石为三方晶系,化学成份为C 2020-05-17 …
云彩成因,压强体积温度之间的关系”形成云的原因很多,主要是由于潮湿空气上升.在上升的过程中,因外界 2020-07-05 …
20世纪90年代,人们在南亚上空14公里处发现了一片3公里厚的褐色云层,这一褐色云层被称为“亚洲褐 2020-07-05 …
有没有好一点的现代诗歌(要具体说明为什么好,好在哪里)!推荐理由要多一点,差不过要200~300字, 2020-11-04 …
(1/2)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创立科学共产主义理论,主要是由于?(A:适应时代需要,B:他们具有广 2020-11-21 …
20世纪90年代,人们在南亚上空14千米处发现了一片3千米厚的褐色云层,这一褐色云层被称为“亚洲褐云 2020-11-24 …
站在水面平静的湖边,往水面上看,可以看到蓝天、白云,也可以看到湖中游动的鱼,前者主要是由于光的现象产 2020-12-03 …
“天有不测风云乘以3等于云风测不有天”这些文字分别代表什么数字把“天有不测风云”所代表的数学乘以3之 2021-0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