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桃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如题
题目详情
桃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如题
如题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这首词即景抒情,通过伤春来抒发亡国亡家之痛.词人将春花凋谢,水长东流这类自然界的规律与“人生长恨”相比照,实乃历经悲酸所悟,正如王国维所说的:“眼界始大,感慨遂深”了.
词的上阕写景以暮春时节,雨打风吹,落红无数,春去匆匆,喻帝王生活之消散,作画之短暂,表达了一种无可奈何之心境.首句“林花谢了春红”,似纯然写景,却是景中含情,“春红”,既代表着美好季节,又代表着美好之色彩.春花不全红,红是艳色,故以红代表所有春花.如此美好的景物,却落得“谢了”之结局,情之哀切,不言自明.“了”字作为语助词,有完成义,是加重语气之口吻,既表现林花“完了”的现状,又是词人的沉重叹惋.接下去“太匆匆”三字,以浅显的口语,把自己对生命无常和人生的挫折之悲浓缩于其中,著一“太”字,使前句所唤起的叹惋之情更为强烈.末句“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句,以九字长句,直叙林花匆匆谢去之因,实乃大自然风雨相摧之故.此句是描述暮春实景之景语,也暗喻南唐国亡缘于外力打击,是情语.“朝”、“晚”二字,是朝朝暮暮之意.“寒雨”的“寒”字,点出了“雨”之冷酷.“风”字虽未及“寒”,但晚来之风,又有寒雨相伴,其寒不言而喻.朝朝暮暮,雨打风吹,“林花”又如何能不过早尽落呢?寥寥数字,不独告知了“春红”落尽之气候原因,透出了风风雨雨数量之多,对花摧残之久、打击之重,且把“无奈”二字写足了.失意人偏遇失意物,叹“林花”,宛然也是自叹了.词的上阕虽然是状客观之景物,却借“太匆匆”、“无奈”诸词,使句意染上了主观情调.
词的下阕转写对“林花”的眷恋之情,暗喻人事,抒发了好景不现、失国难复之恨.首句“胭脂泪”,用拟人手法,女子脸抹胭脂,泪流过脸即成“胭脂泪”.这是承“林花谢了春红”句,语意双关.就花而言指朝暮风雨俱侵,雨打落红,状如胭脂之泪,是艺术联想.就人而言,则是流年忧患哀伤,泣血成泪.事实上,李煜不正是在那“朝来寒雨晚来风”——宋兵纵马挺戟的胁迫下,仓皇辞庙的吗?花本无泪,此泪,当是李煜“以血书者”之泪,是他“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使然.此句虽从杜甫《曲江对雨》诗中“林花着雨胭脂湿”来,却凄凉缠绵,无迹可求,更耐人涵咏.下面接以“相留醉”句,缱绻多情.“相留”二字,有的版本作“留人”,究竟花自留,花留人,抑或人留花?花自不甘凋零,落花自欲人恋,人自惜怜残英,体味词意,当皆有之.“醉”字尤传神,写出了人花依依如痴似醉的情状.这两句,也是对风雨无情,美景难再之哀叹,所以下文继之以疑问句式,提出了“几时重”之问.“几时重”,是盼重而又知其不可能,写出了无可奈何的心情.末句是三字短句的紧迫急促之转折,一气呵成逼出了“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九字长叹.在节奏上,音节顿挫,“东”字与前面的“红”、“匆”、“风”、“重”字协韵,声情合一,韵律感强.句式上,与前一个九字长句遥遥相应,同为连贯的二四三式九字句,一波三折,凝重而又一往无还,如开闸之水,汹涌澎湃.章法上,与前一个九字句相类,同是前面诸句的总结.当无情的风雨如巨大的阴影笼罩下来时,“相留醉”所表现的情意、“几时重”所流露的冀望,便只剩下滔滔一片无尽无休的长恨了.此句气象极为阔大,与《虞美人》词结尾之“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九字十分相似,都以东流之水来表现悲愁之绵绵无尽,都以画面、时空之拓展与延伸,展现愁恨之无涯;都以净化了的感情、浓缩了的语言,负荷起超过字面含义的更丰富的思想,成为千古名句.但此句以“恨”比作“水”,将喻体与本体同纳一句之内,“人生长恨”与“水长东”两“长”相叠,音节上顿挫转折,奔放中更多沉郁.两句各有千秋.
这首词是李煜从自己亡国之痛中提炼出来的人生哲理,是他在特定环境中产生的特有情感.但由于其丰富、充实的内涵,把个人感情与自然现象熔于一起的艺术表达方式,以及对人生经历的抽象和高度的概括,却使它远远超过了李煜自身情感的樊篱,而具有普遍的意义.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这首词即景抒情,通过伤春来抒发亡国亡家之痛.词人将春花凋谢,水长东流这类自然界的规律与“人生长恨”相比照,实乃历经悲酸所悟,正如王国维所说的:“眼界始大,感慨遂深”了.
词的上阕写景以暮春时节,雨打风吹,落红无数,春去匆匆,喻帝王生活之消散,作画之短暂,表达了一种无可奈何之心境.首句“林花谢了春红”,似纯然写景,却是景中含情,“春红”,既代表着美好季节,又代表着美好之色彩.春花不全红,红是艳色,故以红代表所有春花.如此美好的景物,却落得“谢了”之结局,情之哀切,不言自明.“了”字作为语助词,有完成义,是加重语气之口吻,既表现林花“完了”的现状,又是词人的沉重叹惋.接下去“太匆匆”三字,以浅显的口语,把自己对生命无常和人生的挫折之悲浓缩于其中,著一“太”字,使前句所唤起的叹惋之情更为强烈.末句“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句,以九字长句,直叙林花匆匆谢去之因,实乃大自然风雨相摧之故.此句是描述暮春实景之景语,也暗喻南唐国亡缘于外力打击,是情语.“朝”、“晚”二字,是朝朝暮暮之意.“寒雨”的“寒”字,点出了“雨”之冷酷.“风”字虽未及“寒”,但晚来之风,又有寒雨相伴,其寒不言而喻.朝朝暮暮,雨打风吹,“林花”又如何能不过早尽落呢?寥寥数字,不独告知了“春红”落尽之气候原因,透出了风风雨雨数量之多,对花摧残之久、打击之重,且把“无奈”二字写足了.失意人偏遇失意物,叹“林花”,宛然也是自叹了.词的上阕虽然是状客观之景物,却借“太匆匆”、“无奈”诸词,使句意染上了主观情调.
词的下阕转写对“林花”的眷恋之情,暗喻人事,抒发了好景不现、失国难复之恨.首句“胭脂泪”,用拟人手法,女子脸抹胭脂,泪流过脸即成“胭脂泪”.这是承“林花谢了春红”句,语意双关.就花而言指朝暮风雨俱侵,雨打落红,状如胭脂之泪,是艺术联想.就人而言,则是流年忧患哀伤,泣血成泪.事实上,李煜不正是在那“朝来寒雨晚来风”——宋兵纵马挺戟的胁迫下,仓皇辞庙的吗?花本无泪,此泪,当是李煜“以血书者”之泪,是他“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使然.此句虽从杜甫《曲江对雨》诗中“林花着雨胭脂湿”来,却凄凉缠绵,无迹可求,更耐人涵咏.下面接以“相留醉”句,缱绻多情.“相留”二字,有的版本作“留人”,究竟花自留,花留人,抑或人留花?花自不甘凋零,落花自欲人恋,人自惜怜残英,体味词意,当皆有之.“醉”字尤传神,写出了人花依依如痴似醉的情状.这两句,也是对风雨无情,美景难再之哀叹,所以下文继之以疑问句式,提出了“几时重”之问.“几时重”,是盼重而又知其不可能,写出了无可奈何的心情.末句是三字短句的紧迫急促之转折,一气呵成逼出了“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九字长叹.在节奏上,音节顿挫,“东”字与前面的“红”、“匆”、“风”、“重”字协韵,声情合一,韵律感强.句式上,与前一个九字长句遥遥相应,同为连贯的二四三式九字句,一波三折,凝重而又一往无还,如开闸之水,汹涌澎湃.章法上,与前一个九字句相类,同是前面诸句的总结.当无情的风雨如巨大的阴影笼罩下来时,“相留醉”所表现的情意、“几时重”所流露的冀望,便只剩下滔滔一片无尽无休的长恨了.此句气象极为阔大,与《虞美人》词结尾之“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九字十分相似,都以东流之水来表现悲愁之绵绵无尽,都以画面、时空之拓展与延伸,展现愁恨之无涯;都以净化了的感情、浓缩了的语言,负荷起超过字面含义的更丰富的思想,成为千古名句.但此句以“恨”比作“水”,将喻体与本体同纳一句之内,“人生长恨”与“水长东”两“长”相叠,音节上顿挫转折,奔放中更多沉郁.两句各有千秋.
这首词是李煜从自己亡国之痛中提炼出来的人生哲理,是他在特定环境中产生的特有情感.但由于其丰富、充实的内涵,把个人感情与自然现象熔于一起的艺术表达方式,以及对人生经历的抽象和高度的概括,却使它远远超过了李煜自身情感的樊篱,而具有普遍的意义.
看了 桃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将下列朝代(或时期)按先后顺序填入框中,正确的一组是()A.秦、春秋、西晋、南北朝、东汉B.春秋、 2020-06-09 …
新疆和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我国最早在这两地开始有效管辖的朝代分别是()A.西汉和元朝B.西 2020-06-11 …
明朝的东厂厂公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最有名的东厂掌印太监魏忠贤甚至有“九千岁”之称.这表 2020-06-11 …
中国有3个朝代开创了辉煌,它们是?(多选)A东汉王朝B东方帝国C东艳皇朝D西汉王朝E东艳王朝F 2020-07-04 …
以下是中国历史朝代更替示意图(片断),图中①②③④表示的朝代是()秦朝汉朝三国西晋十六国③④陏朝① 2020-07-28 …
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天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隋朝的统治与哪一个朝代相似()A.秦朝 2020-07-28 …
420年,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结束了东晋的统治知,此后南方经历了四个王朝总称()A.北朝 2020-07-28 …
5.(2014山东临沂)明朝的东厂厂公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最有名的东厂掌印太监魏忠贤甚至 2020-11-07 …
房子坐西朝东,是说房间大门在房子的西侧,从大门走进去是朝着东侧这个意思吗?房间坐西朝东,比如书房,又 2020-12-04 …
历史的朝代接龙请把下列朝代按先后顺序进行排列.东周西周夏商稀罕三国西晋南北朝秦东汉东晋 2021-01-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