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王维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到门不敢题凡鸟注,看竹何须问主人。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
王 维
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
到门不敢题凡鸟【注】,看竹何须问主人。
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
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老作龙鳞。
【注】三国魏时的嵇康和吕安是莫逆之交,一次,吕安访嵇康未遇,康兄嵇喜出迎,吕安于门上题“凤”字而去,这是嘲讽嵇喜是“凡鸟”。
(1)“桃源一向绝风尘”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一向”、“绝风尘”分别与哪两联相照应?
(2)颈联中吕逸人的居所有什么特点?颈联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3)吕逸人最令作者尊敬的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达对吕逸人的尊敬的,请结合诗句说明。
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
王 维
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
到门不敢题凡鸟【注】,看竹何须问主人。
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
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老作龙鳞。
【注】三国魏时的嵇康和吕安是莫逆之交,一次,吕安访嵇康未遇,康兄嵇喜出迎,吕安于门上题“凤”字而去,这是嘲讽嵇喜是“凡鸟”。
(1)“桃源一向绝风尘”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一向”、“绝风尘”分别与哪两联相照应?
(2)颈联中吕逸人的居所有什么特点?颈联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3)吕逸人最令作者尊敬的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达对吕逸人的尊敬的,请结合诗句说明。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桃源一向绝风尘”意思是说吕逸人隐居之地方,如同桃花源一样,与尘俗世事隔绝.借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比况吕逸人的住处,这里是运用典故.尾联松皮作龙鳞,标志手种松树已老,说明时间之长,显示吕逸人隐居之志的坚贞和持久,“老龙鳞”给“多岁月”作补充,并照应开头的“一向绝风尘”.“绝风尘”意思为“远离尘市”,与“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所写与世隔绝的环境相对应.
(2)颈联“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写城上的青山好像在室内一样,东邻流动的水流入西边邻居.实写吕逸人居所的环境,“城上”,一作“城外”.“青山如屋里”,生动地点明吕逸人居所出门即见山,暗示与尘市远离;流水经过东家流入西邻,可以想见吕逸人居所附近流水淙淙,环境清幽,真是一个依山傍水的绝妙境地.青山妩媚,流水多情.两句环境描写,一则照应开篇的绝风尘,二则抒写了隐逸生活的情趣.
(3)本题既考查人物形象,又考查作者的情感态度,解答时需首先分析出吕逸人的性格特点,然后分析作者的情感.《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七言律诗,此诗写得轻松愉快,颌联用典饶有幽默感.颈联造句颇巧,出句“城外”与“屋里”,对句“东家”与“西邻”均自相对仗,而又共同与邻句相对仗,这样便增加了语气流通的力度.末句“种松皆作老龙鳞”,因是对出句“多岁月”的补充,但又作为一种意象.格调清新,别开生面.多处用典,却贴切自然.写景轻描淡写,如话家常,却轻描之中有致,淡写之中有奇,极赞吕逸人闭户著书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艳羡“绝风尘”的情怀.
答案:
(1)用典(“桃源”化用陶渊明“桃花源”)(1分).尾联(1分)、颈联(1分)(也可直接用原文回答).
(2)出门即见山, 远离尘市(1分);流水经过东家流入西邻,流水淙淙,依山傍水, 环境清幽(1分).两句环境描写,烘托了吕逸人的隐者形象(1分),抒写了隐逸生活的情趣(1分),抒发了作者对吕逸人的景仰之情和对隐逸生活的羡慕之情(1分).(答出其中两点得2分)
(3)长期隐居,不求功名(1分).访人不遇,心中没有不悦,而是借用典故来表达对吕逸人的仰慕之情(1分),即使没有遇见主人,看看他的住处也满足了(1分).
译文:
吕逸人隐居之地方,与尘俗世事隔绝.我专程来柳市南头访问吕逸人.
来访未遇主人,参观主人的住地环境何必询问主人.
城上的青山好像在室内一样,东邻流动的水流入西边邻居.
主人在这里著书立说的时问已经很长了,他亲手栽种的松树已经很老了,树的表皮都象龙鳞一样.
赏析:
“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借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比况吕逸人的住处,着一虚笔.于长安柳市之南寻访吕逸人,跟一实笔.一虚一实,既写出吕逸人长期“绝风尘”的超俗气节,又显示了作者倾慕向往的隐逸之思.
“到门不敢题鸟,看竹何须问主人.”访人不遇,本有无限懊恼,然而诗人却不说,反而拉出历史故事来继续说明对吕逸人的仰慕之情,可见其寻逸之心的诚笃真挚.“凡鸟”是“凤”字的分写.据《世说新语.简傲》记载,三国魏时的嵇康和吕安是莫逆之交,一次,吕安访嵇康未遇,康兄嵇喜出迎,吕安于门上题“凤”字而去,这是嘲讽嵇喜是“凡鸟”.王维“到门不敢题凡鸟”,则是表示对吕逸人的尊敬.“看竹”事见《晋书.王羲之传》.王羲之之子王徽之闻吴中某家有好竹,坐车直造其门观竹,“讽啸良久”.而此诗“何须问主人”是活用典故,表示即使没有遇见主人,看看他的幽雅居处,也会使人产生高山仰止之情.
上一联借用典故,来表示对吕逸人的敬仰,是虚写.“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写吕逸人居所的环境,是实写.“城上”,一作“城外”.“青山如屋里”,生动地点明吕逸人居所出门即见山,暗示与尘市远离;流水经过东家流入西邻,可以想见吕逸人居所附近流水淙淙,环境清幽,真是一个依山傍水的绝妙境地.青山妩媚,流水多情.两句环境描写,一则照应开篇的绝风尘,二则抒写了隐逸生活的情趣.
“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作老龙鳞.”最后从正面写隐逸.吕逸人无求于功名,不碌碌于尘世,长时间闭户著书,是真隐士而不是走“终南捷径”的假隐士,这就更为诗人所崇尚.松皮作龙鳞,标志手种松树已老,说明时间之长,显示吕逸人隐居之志的坚贞和持久,“老龙鳞”给“多岁月”作补充,并照应开头的“一向绝风尘”,全诗结构严谨完整.这首诗,句句流露出对吕逸人的钦羡之情,以至青山、流水、松树,都为诗人所爱慕,充分表现了诗人归隐皈依的情思.描写中虚实结合,有上下句虚实相间的,也有上下联虚实相对的,笔姿灵活,变化多端,既不空泛,又不呆滞,颇有情味.
(2)颈联“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写城上的青山好像在室内一样,东邻流动的水流入西边邻居.实写吕逸人居所的环境,“城上”,一作“城外”.“青山如屋里”,生动地点明吕逸人居所出门即见山,暗示与尘市远离;流水经过东家流入西邻,可以想见吕逸人居所附近流水淙淙,环境清幽,真是一个依山傍水的绝妙境地.青山妩媚,流水多情.两句环境描写,一则照应开篇的绝风尘,二则抒写了隐逸生活的情趣.
(3)本题既考查人物形象,又考查作者的情感态度,解答时需首先分析出吕逸人的性格特点,然后分析作者的情感.《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七言律诗,此诗写得轻松愉快,颌联用典饶有幽默感.颈联造句颇巧,出句“城外”与“屋里”,对句“东家”与“西邻”均自相对仗,而又共同与邻句相对仗,这样便增加了语气流通的力度.末句“种松皆作老龙鳞”,因是对出句“多岁月”的补充,但又作为一种意象.格调清新,别开生面.多处用典,却贴切自然.写景轻描淡写,如话家常,却轻描之中有致,淡写之中有奇,极赞吕逸人闭户著书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艳羡“绝风尘”的情怀.
答案:
(1)用典(“桃源”化用陶渊明“桃花源”)(1分).尾联(1分)、颈联(1分)(也可直接用原文回答).
(2)出门即见山, 远离尘市(1分);流水经过东家流入西邻,流水淙淙,依山傍水, 环境清幽(1分).两句环境描写,烘托了吕逸人的隐者形象(1分),抒写了隐逸生活的情趣(1分),抒发了作者对吕逸人的景仰之情和对隐逸生活的羡慕之情(1分).(答出其中两点得2分)
(3)长期隐居,不求功名(1分).访人不遇,心中没有不悦,而是借用典故来表达对吕逸人的仰慕之情(1分),即使没有遇见主人,看看他的住处也满足了(1分).
译文:
吕逸人隐居之地方,与尘俗世事隔绝.我专程来柳市南头访问吕逸人.
来访未遇主人,参观主人的住地环境何必询问主人.
城上的青山好像在室内一样,东邻流动的水流入西边邻居.
主人在这里著书立说的时问已经很长了,他亲手栽种的松树已经很老了,树的表皮都象龙鳞一样.
赏析:
“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借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比况吕逸人的住处,着一虚笔.于长安柳市之南寻访吕逸人,跟一实笔.一虚一实,既写出吕逸人长期“绝风尘”的超俗气节,又显示了作者倾慕向往的隐逸之思.
“到门不敢题鸟,看竹何须问主人.”访人不遇,本有无限懊恼,然而诗人却不说,反而拉出历史故事来继续说明对吕逸人的仰慕之情,可见其寻逸之心的诚笃真挚.“凡鸟”是“凤”字的分写.据《世说新语.简傲》记载,三国魏时的嵇康和吕安是莫逆之交,一次,吕安访嵇康未遇,康兄嵇喜出迎,吕安于门上题“凤”字而去,这是嘲讽嵇喜是“凡鸟”.王维“到门不敢题凡鸟”,则是表示对吕逸人的尊敬.“看竹”事见《晋书.王羲之传》.王羲之之子王徽之闻吴中某家有好竹,坐车直造其门观竹,“讽啸良久”.而此诗“何须问主人”是活用典故,表示即使没有遇见主人,看看他的幽雅居处,也会使人产生高山仰止之情.
上一联借用典故,来表示对吕逸人的敬仰,是虚写.“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写吕逸人居所的环境,是实写.“城上”,一作“城外”.“青山如屋里”,生动地点明吕逸人居所出门即见山,暗示与尘市远离;流水经过东家流入西邻,可以想见吕逸人居所附近流水淙淙,环境清幽,真是一个依山傍水的绝妙境地.青山妩媚,流水多情.两句环境描写,一则照应开篇的绝风尘,二则抒写了隐逸生活的情趣.
“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作老龙鳞.”最后从正面写隐逸.吕逸人无求于功名,不碌碌于尘世,长时间闭户著书,是真隐士而不是走“终南捷径”的假隐士,这就更为诗人所崇尚.松皮作龙鳞,标志手种松树已老,说明时间之长,显示吕逸人隐居之志的坚贞和持久,“老龙鳞”给“多岁月”作补充,并照应开头的“一向绝风尘”,全诗结构严谨完整.这首诗,句句流露出对吕逸人的钦羡之情,以至青山、流水、松树,都为诗人所爱慕,充分表现了诗人归隐皈依的情思.描写中虚实结合,有上下句虚实相间的,也有上下联虚实相对的,笔姿灵活,变化多端,既不空泛,又不呆滞,颇有情味.
看了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关于《画眉鸟》这首诗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最后一句诗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2020-06-17 …
求阅读理解风中的鸟巢答案江淮名校高三联考五里的阅读理解,风中的鸟巢的答案, 2020-06-29 …
小学二年级“换部首组词语”与“加部首组词语”有何区别“鸟”加部首的词语有哪些?“鸟”有没有换部首? 2020-07-01 …
鸟类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保护它们.请你写一句话,让大家都来保护鸟类.答案是 2020-11-25 …
阅读中国学者认为始祖鸟不是鸟回答问题“鸟类始祖”的光环,始祖鸟整整戴了150年,今天被摘下了.今天出 2020-11-25 …
精卫填海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朽木;有鸟焉:其状如鸟,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 2020-12-09 …
那些标点符号不正确?郭沫若有一篇散文《鸳鸯》,赞美能捕鱼虾的、不起眼的水鸟是“一首精巧的诗”,“一首 2020-12-17 …
那首儿歌唱的“一只蜗牛爬上树,葡萄就成熟了”有科学依据吗?《蜗牛与黄鹂鸟》这首儿歌里面,唱的“蜗牛爬 2020-12-17 …
四、逻辑判断.每题给出一段陈述,这段陈述被假设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要求你根据这段陈述,90.在许多 2020-12-25 …
读了两头鸟你有什么感想,现在就要!算了,两头鸟的答案已经知道了,问一下你们读了“野猪和家猪”的故事你 2021-01-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