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内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消,
题目详情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内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消,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苏轼词作鉴赏
以豪放派著称的苏轼,也常有清新婉丽之作,这首《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就是这么一首杰作.
“花褪残红青杏小”,既写了衰亡,也写了新生,残红褪尽,青杏初生,这本是自然界的新陈代谢,但让人感到几分悲凉.睹暮春景色,而抒伤春之情,是古诗词中常有之意,但东坡却从中超脱了.“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作者把视线离开枝头,移向广阔的空间,心情也随之轩敝.燕子飞舞,绿水环抱着村上人家.春意盎然,一扫起句的悲凉.用别人常用的意象和流利的音律把伤春与旷达两种对立的心境化而为一,恐怕只有东坡可以从容为之.“燕子飞时”化用晏殊的“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点明时间是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与前后所写景色相符合.
“枝上柳绵吹又少”,与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本应同属一组,写枝上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作者没有接连描写,用“燕子”二句穿插,伤感的调子中注入疏朗的气氛.絮飞花落,最易撩人愁绪.这一“又”字,表明词人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见于言外.这是道地的婉约风格.相传苏轼谪居惠州时曾命妾妇朝云歌此词.朝云歌喉将啭,却已泪满衣襟.
“墙里秋千墙外道”,自然是指上面所说的那个“绿水人家”.由于绿水之内,环以高墙,所以墙外行人只能听到墙内荡秋千人的笑声,却见不到芳踪,所以说,“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不难想象,此刻发出笑声的佳人正欢快地荡着秋千.这里用的是隐显手法.作者只写佳人的笑声,而把佳人的容貌与动作,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读者随行人一起去想象,想象一个墙里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可以说,一堵围墙,挡住了视线,却挡不住青春的美,也挡不住人们对青春美的向往.这种写法,可谓绝顶高明,用“隐”来激发想象,从而拓展了“显”的意境.同样是写女性,苏东坡一洗“花间派”的“绮怨”之风,情景生动而不流于艳,感情真率而不落于轻,难能可贵.
从“墙里秋千墙外道”直至结尾,词意流走,一气呵成.修辞上用的是“顶真格”,即过片第二句的句首“墙外”,紧接第一句句末的“墙外道”,第四句句首的“笑”,紧接前一句句末的“笑”,滚滚向前,不可遏止.按词律,《蝶恋花》本为双叠,上下阕各四仄韵,字数相同,节奏相等.东坡此词,前后感情色彩不同节奏有异,实是作者文思畅达,信笔直书,突破了词律.
这首词上下句之间、上下阕之间,往往体现出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例如上片结尾二句,“枝上柳绵吹又少”,感情低沉:“天涯何处无芳草”,强自振奋.这情与情的矛盾是因现实中,词人屡遭迁谪,这里反映出思想与现实的矛盾.上片侧重哀情,下片侧重欢乐,这也是情与情的矛盾.而“多情却被无情恼”,不仅写出了情与情的矛盾,也写出了情与理的矛盾.佳人洒下一片笑声,杳然而去;行人凝望秋千,空自多情.词人虽然写的是情,但其中也渗透着人生哲理.
江南暮春的景色中,作者借墙里、墙外、佳人、行人一个无情,一个多情的故事,寄寓了他的忧愤之情,也蕴含了他充满矛盾的人生悖论的思索.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苏轼词作鉴赏
以豪放派著称的苏轼,也常有清新婉丽之作,这首《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就是这么一首杰作.
“花褪残红青杏小”,既写了衰亡,也写了新生,残红褪尽,青杏初生,这本是自然界的新陈代谢,但让人感到几分悲凉.睹暮春景色,而抒伤春之情,是古诗词中常有之意,但东坡却从中超脱了.“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作者把视线离开枝头,移向广阔的空间,心情也随之轩敝.燕子飞舞,绿水环抱着村上人家.春意盎然,一扫起句的悲凉.用别人常用的意象和流利的音律把伤春与旷达两种对立的心境化而为一,恐怕只有东坡可以从容为之.“燕子飞时”化用晏殊的“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点明时间是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与前后所写景色相符合.
“枝上柳绵吹又少”,与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本应同属一组,写枝上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作者没有接连描写,用“燕子”二句穿插,伤感的调子中注入疏朗的气氛.絮飞花落,最易撩人愁绪.这一“又”字,表明词人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见于言外.这是道地的婉约风格.相传苏轼谪居惠州时曾命妾妇朝云歌此词.朝云歌喉将啭,却已泪满衣襟.
“墙里秋千墙外道”,自然是指上面所说的那个“绿水人家”.由于绿水之内,环以高墙,所以墙外行人只能听到墙内荡秋千人的笑声,却见不到芳踪,所以说,“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不难想象,此刻发出笑声的佳人正欢快地荡着秋千.这里用的是隐显手法.作者只写佳人的笑声,而把佳人的容貌与动作,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读者随行人一起去想象,想象一个墙里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可以说,一堵围墙,挡住了视线,却挡不住青春的美,也挡不住人们对青春美的向往.这种写法,可谓绝顶高明,用“隐”来激发想象,从而拓展了“显”的意境.同样是写女性,苏东坡一洗“花间派”的“绮怨”之风,情景生动而不流于艳,感情真率而不落于轻,难能可贵.
从“墙里秋千墙外道”直至结尾,词意流走,一气呵成.修辞上用的是“顶真格”,即过片第二句的句首“墙外”,紧接第一句句末的“墙外道”,第四句句首的“笑”,紧接前一句句末的“笑”,滚滚向前,不可遏止.按词律,《蝶恋花》本为双叠,上下阕各四仄韵,字数相同,节奏相等.东坡此词,前后感情色彩不同节奏有异,实是作者文思畅达,信笔直书,突破了词律.
这首词上下句之间、上下阕之间,往往体现出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例如上片结尾二句,“枝上柳绵吹又少”,感情低沉:“天涯何处无芳草”,强自振奋.这情与情的矛盾是因现实中,词人屡遭迁谪,这里反映出思想与现实的矛盾.上片侧重哀情,下片侧重欢乐,这也是情与情的矛盾.而“多情却被无情恼”,不仅写出了情与情的矛盾,也写出了情与理的矛盾.佳人洒下一片笑声,杳然而去;行人凝望秋千,空自多情.词人虽然写的是情,但其中也渗透着人生哲理.
江南暮春的景色中,作者借墙里、墙外、佳人、行人一个无情,一个多情的故事,寄寓了他的忧愤之情,也蕴含了他充满矛盾的人生悖论的思索.
看了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内...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请问:下面这段话出自何处?夜,渐趋深沉,万籁俱寂,耳边渐闻不可捉摸的声响:”沙沙,沙沙……”似乎远 2020-04-26 …
英语翻译1.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2.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3.莫道不消魂 2020-05-16 …
成语使用解释:骇人听闻眼下,报刊发行大战硝烟渐起,有些报纸为了招徕读者而故意编造一些骇人听闻的消息 2020-06-29 …
父亲他渐渐吃不消这“每日一问”的原因是()(一)金色的盒子(19分)①我的一个朋友三年前下岗了。妻 2020-07-01 …
给带点“闻”字选择正确的读音闻:1.听见2.消息,听见的事情3.名声4.有名望的5.用鼻子嗅默默无 2020-07-05 …
诗句点评,修改诗词:天渐冷,心渐凉。心似雪,悠悠落。落无痕,久久不消。休怨天冷恨心凉,满天雪花满心血 2020-11-25 …
近年来“海淘”、“海购”逐渐成为消费时尚,国人海外“扫货”热度不断上升。2015年中国游客在澳大利亚 2020-12-19 …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眼下,报刊发行大战硝烟渐起,有些报纸为了招徕读者而故意编造 2020-12-21 …
下列各句中,加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眼下,报刊发行大战硝烟渐起,有些报纸为了招徕读 2020-12-21 …
阅读《像山那样思考》中的两段文字,回答1—3题。①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从一个山崖回响到另一个山崖 2020-12-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