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其他-->
如是安心者:壁观.如是发行者:四行.如是顺物者:防护讥嫌.如是方便者:遣其不着.
题目详情
如是安心者:壁观.如是发行者:四行.如是顺物者:防护讥嫌.如是方便者:遣其不着.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如果说禅真正有门可入,那个门也仅仅是个方便,禅本来就是一个铜墙铁壁,无门可入.所以人家问赵州和尚狗子有没有佛性?他就答一个“无”.后来这个公案就形成了禅宗的话头.
宋朝的时候,无门慧开禅师写了一本书叫做《无门关》.开头的第一句话就是“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无门就是入禅之门.“佛语心为宗”源于《楞伽经》中的品题“一切佛语心品”.“无门为法门”,说是禅机也可以,说是佛法的真正门径也可以.
大家都知道,佛法讲究的是法无定法,定法不是法.所以严格地讲,禅的实际理地肯定是无门可入,是一个铜墙铁壁.历代祖师为接引学人,不得不在无门可入的前提之下大开方便之门所谓百千法门,又有所谓一千七百则公案,那些都是禅的门.
今天讲“入禅之门”,先介绍一下菩提达摩大师是怎样教导我们进入禅这个门槛的.
菩提达摩大师是中国禅宗的奠定者,而奠基不仅仅是建立了一个宗派,且必然具有他自己的思想宗旨和修行法门作为这一宗派和另一宗派的区别.菩提达摩大师有一篇法语,专门阐述入禅之门的方法,就是《略辨大乘入道四行》,又叫《略辨大乘四行观》、《入道四行观》.其教导的修禅方法就是“二入四行”.
“二入”就是理入和行入,“四行”就是报冤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
此为菩提达摩大师禅法的基本内容.
这篇五百多字的论文前面有一篇昙琳法师的序言,序言中,昙琳法师给我们传递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但是这个信息历来没有受到禅门以及学术界的重视.这篇序文除了介绍达摩祖师的简要生平和其禅法中的成就以外,还提到就禅法达摩的四句口诀.修任何法门,这个口诀都是非常重要的.这四句口诀是他直接跟慧可、道育两位弟子说的:“如是安心,如是发行,如是顺物,如是方便.”四个“如是”.
所谓“如是安心者壁观”.达摩祖师在嵩山九年面壁,他的安心法门就是面壁.第二句口诀叫“如是发行”,“如是发行者四行”.第三句口诀叫做“如是顺物”,“如是顺物者防护讥嫌”.第四句口诀“如是方便”,“如是方便者遣其不著”.我感觉这四句话非常重要,它既是达摩大师的真传,也是从达摩以后禅门所有禅法的源头.当时昙琳法师在写好这篇序言的时候,他就认为这是菩提达摩大师所传的真道,真正的道就这四句口诀.我们可以从这四句口诀简单地分析一下菩提达摩大师是怎样教我们进入禅门的.
如是安心者壁观
首先说“如是安心者壁观”.唐朝,圭峰宗密禅师的《禅源诸诠集都序》总结达摩的禅法说:“以壁观教人安心”.壁观包括四点:“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我们要安心,就要使心成为一道墙.这道墙不是土墙、不是泥巴墙,而是铜墙铁壁,连苍蝇蚊子都钻不进来,任何细菌都侵蚀不了,像这叫心如墙壁.要把这个心防护得像一道墙,任何的尘劳妄想、世间物欲都无法侵蚀进来.
我们现在也用这样的比喻——“筑起一道心里的长城”.这个——长城做什么用呢?社会上的人用来防腐败;我们修行人防止烦恼无明妄想的产生,防止外面一切物欲对我们的侵蚀.要做到心如墙壁必须“外息诸缘”,外在的一切的缘都要让它法住法位,互不干扰.外缘息是息不了的,就让一切法住在它应该住的地方就可以了,互不妨碍,你不要去攀缘它就没有关系.因为一切东西都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烦恼都是自己找的,没有什么烦恼会跑到我们心里来,都是我们去攀缘所致.我们能够让一切东西安住它的本位,不去攀缘,就是“止息诸缘”.什么缘呢?“苦乐忧喜,人我是非”,如是等等而已.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太难太难太难!
洞山禅师有一句开示,说我们修行人,要防范心里的种种攀缘,必须要有进入到蛊毒之乡一滴都不沾身的警觉心.蛊毒者就是血吸虫,过去江苏、广东等地方都有.血吸虫病很容易传染,你只要喝上一口水,只要脚挨到有血吸虫的地方,这个虫就进入到你的身体里.一辈子摆脱不了.我们修行人必须把一切攀缘心看作是蛊毒.将要进入蛊毒之乡的时候,我们修道学佛的人,不可沾着一滴水.能够这样来对待一切人我是非、苦乐忧喜,保持高度的警惕性,修道就不愁不成功.
对内要“内心无喘”.从修行的用心方面来讲,我们心要越用越细.比如说修数息观,“息有四相,风喘气息”.我们用心的时候,不能在“风”上用心,不能在“喘”上用心,不能在“气”上用心,要在“息”上用心.在“息”上用心,就能够如丝如缕、若有若无,气息就会越来越细,还有第二层意思,就是让观照、觉照的力量不要有间断,不要有起伏,要真正做到绵绵密密.时时刻刻能够观照当下,这也是“内心无喘”.
做到“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就能够心如墙壁.心如墙壁就能够把一切内外的攀缘干扰一眼识破.就能真正看到诸法的本质是什么,诸法的实相是什么.诸法的本质、诸法的实相就是“缘生无自性、无自性故空”.做到这三点,就可以进入禅门,就可以入道.这就是达摩讲的第一句口诀,“如是安心者壁观”.
宋朝的时候,无门慧开禅师写了一本书叫做《无门关》.开头的第一句话就是“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无门就是入禅之门.“佛语心为宗”源于《楞伽经》中的品题“一切佛语心品”.“无门为法门”,说是禅机也可以,说是佛法的真正门径也可以.
大家都知道,佛法讲究的是法无定法,定法不是法.所以严格地讲,禅的实际理地肯定是无门可入,是一个铜墙铁壁.历代祖师为接引学人,不得不在无门可入的前提之下大开方便之门所谓百千法门,又有所谓一千七百则公案,那些都是禅的门.
今天讲“入禅之门”,先介绍一下菩提达摩大师是怎样教导我们进入禅这个门槛的.
菩提达摩大师是中国禅宗的奠定者,而奠基不仅仅是建立了一个宗派,且必然具有他自己的思想宗旨和修行法门作为这一宗派和另一宗派的区别.菩提达摩大师有一篇法语,专门阐述入禅之门的方法,就是《略辨大乘入道四行》,又叫《略辨大乘四行观》、《入道四行观》.其教导的修禅方法就是“二入四行”.
“二入”就是理入和行入,“四行”就是报冤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
此为菩提达摩大师禅法的基本内容.
这篇五百多字的论文前面有一篇昙琳法师的序言,序言中,昙琳法师给我们传递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但是这个信息历来没有受到禅门以及学术界的重视.这篇序文除了介绍达摩祖师的简要生平和其禅法中的成就以外,还提到就禅法达摩的四句口诀.修任何法门,这个口诀都是非常重要的.这四句口诀是他直接跟慧可、道育两位弟子说的:“如是安心,如是发行,如是顺物,如是方便.”四个“如是”.
所谓“如是安心者壁观”.达摩祖师在嵩山九年面壁,他的安心法门就是面壁.第二句口诀叫“如是发行”,“如是发行者四行”.第三句口诀叫做“如是顺物”,“如是顺物者防护讥嫌”.第四句口诀“如是方便”,“如是方便者遣其不著”.我感觉这四句话非常重要,它既是达摩大师的真传,也是从达摩以后禅门所有禅法的源头.当时昙琳法师在写好这篇序言的时候,他就认为这是菩提达摩大师所传的真道,真正的道就这四句口诀.我们可以从这四句口诀简单地分析一下菩提达摩大师是怎样教我们进入禅门的.
如是安心者壁观
首先说“如是安心者壁观”.唐朝,圭峰宗密禅师的《禅源诸诠集都序》总结达摩的禅法说:“以壁观教人安心”.壁观包括四点:“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我们要安心,就要使心成为一道墙.这道墙不是土墙、不是泥巴墙,而是铜墙铁壁,连苍蝇蚊子都钻不进来,任何细菌都侵蚀不了,像这叫心如墙壁.要把这个心防护得像一道墙,任何的尘劳妄想、世间物欲都无法侵蚀进来.
我们现在也用这样的比喻——“筑起一道心里的长城”.这个——长城做什么用呢?社会上的人用来防腐败;我们修行人防止烦恼无明妄想的产生,防止外面一切物欲对我们的侵蚀.要做到心如墙壁必须“外息诸缘”,外在的一切的缘都要让它法住法位,互不干扰.外缘息是息不了的,就让一切法住在它应该住的地方就可以了,互不妨碍,你不要去攀缘它就没有关系.因为一切东西都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烦恼都是自己找的,没有什么烦恼会跑到我们心里来,都是我们去攀缘所致.我们能够让一切东西安住它的本位,不去攀缘,就是“止息诸缘”.什么缘呢?“苦乐忧喜,人我是非”,如是等等而已.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太难太难太难!
洞山禅师有一句开示,说我们修行人,要防范心里的种种攀缘,必须要有进入到蛊毒之乡一滴都不沾身的警觉心.蛊毒者就是血吸虫,过去江苏、广东等地方都有.血吸虫病很容易传染,你只要喝上一口水,只要脚挨到有血吸虫的地方,这个虫就进入到你的身体里.一辈子摆脱不了.我们修行人必须把一切攀缘心看作是蛊毒.将要进入蛊毒之乡的时候,我们修道学佛的人,不可沾着一滴水.能够这样来对待一切人我是非、苦乐忧喜,保持高度的警惕性,修道就不愁不成功.
对内要“内心无喘”.从修行的用心方面来讲,我们心要越用越细.比如说修数息观,“息有四相,风喘气息”.我们用心的时候,不能在“风”上用心,不能在“喘”上用心,不能在“气”上用心,要在“息”上用心.在“息”上用心,就能够如丝如缕、若有若无,气息就会越来越细,还有第二层意思,就是让观照、觉照的力量不要有间断,不要有起伏,要真正做到绵绵密密.时时刻刻能够观照当下,这也是“内心无喘”.
做到“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就能够心如墙壁.心如墙壁就能够把一切内外的攀缘干扰一眼识破.就能真正看到诸法的本质是什么,诸法的实相是什么.诸法的本质、诸法的实相就是“缘生无自性、无自性故空”.做到这三点,就可以进入禅门,就可以入道.这就是达摩讲的第一句口诀,“如是安心者壁观”.
看了 如是安心者:壁观.如是发行者...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1.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2这两种观点是互相补充的,3.前者是历史唯 2020-06-06 …
动物启示人类发明如根据观察动物而发明的一些东西,或者是动物给了我们一些什么启示? 2020-06-08 …
风雨这篇课文,作者有着锐利的眼光,能在狂风暴雨中看清楚景物的细节及其变化,试举课文的一两处,说一说 2020-06-26 …
2.作者是如何知道绿色蝈蝈喜欢吃什么食物的呢?这体现了作者什么精神? 2020-07-26 …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A.前者包含错误,后者则是真理性认识B.前者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 2020-11-02 …
''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A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B这两种观点是相互补充的C前者是唯 2020-12-14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写了哪些百草园中的景和事?作者是如何抓住这些景物的?作者偏向于百草园是三 2020-12-15 …
第三产业与第一、二产业的根本区别是()A.前者为生产服务,后者为生活服务B.前者是为生产、生活提供服 2020-12-25 …
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是A.前者计算的是最终产品价值,后者计算的是劳务价值B.前者以领土为 2020-12-26 …
水平面上推动物体.有两种说法.摩擦力对物体做功.物体克服摩擦做功.前者是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 2020-12-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