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全诗是什么?
题目详情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全诗是什么?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出自】
长安秋望 唐 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赏析】
一.
作者为楚州山阳(今江苏淮阴市)人,因赴长安赶考,未中而滞居,借都城秋晓景物,抒怀乡之思和落寞情怀.诗题一作“长安晚秋”.伤心人眼中,一切都是凄清的:时间是深秋,又是拂晓,天上还有残星数点,塞雁横空南去,猛听得笛声,原来有人楼头倚立,借笛声写意……那种怅望怀归的画面,具有强烈的立体感.
联句注意对仗,以“长笛”对“残星”,以“一声”对“几点”,有声有形,烘托了氛围;而以“人倚楼”对“雁横塞”则是意蕴深厚:雁南归了,但人却不能返乡,只能倚楼眺望,情何以堪?读者也感怀叹息,不能自已.诗句极为感人,作者也因而被人称作“赵倚楼”.
二.
这首七律,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首联总揽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颔联写仰观.“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作了饶有情韵的烘托.晨曦初见,西半天上还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吸引,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寻声望去,在那远处高高的楼头,依稀可见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婉,是在喟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呢,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吹笛人哟,你只管在抒写自己内心的衷曲,却可曾想到你的笛音竟这样地使闻者黯然神伤吗?这一联是赵嘏的名句.据《唐诗记事》卷五十六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杜牧如此激赏,巩怕就是由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的缘故.
颈联写俯察.夜色褪尽,晨光大明,眼前景色已是历历可辨: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十分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满面愁容.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更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靖节,油然而起归隐三径之心——写菊而冠以“篱”字,取意就在于此吧?
上面三联所写清晨的长安城中远远近近的秋色,无不触发着诗人孤寂怅惘的愁思;末联则抒写胸怀,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也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锺仪事,“戴南冠学楚囚”而曰 “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
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推移由暗而明的变化.特别是颔颈两联的写景,将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合起来,景语即是情语.雁阵和菊花,本是深秋季节的寻常景物,南归之雁、东篱之菊又和思乡归隐的情绪,形影相随,诗人将这些形象入诗,意在给人以丰富的暗示;加之以拂曙凄清气氛的渲染,高楼笛韵的烘托,思归典故的运用,使得全诗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出自】
长安秋望 唐 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赏析】
一.
作者为楚州山阳(今江苏淮阴市)人,因赴长安赶考,未中而滞居,借都城秋晓景物,抒怀乡之思和落寞情怀.诗题一作“长安晚秋”.伤心人眼中,一切都是凄清的:时间是深秋,又是拂晓,天上还有残星数点,塞雁横空南去,猛听得笛声,原来有人楼头倚立,借笛声写意……那种怅望怀归的画面,具有强烈的立体感.
联句注意对仗,以“长笛”对“残星”,以“一声”对“几点”,有声有形,烘托了氛围;而以“人倚楼”对“雁横塞”则是意蕴深厚:雁南归了,但人却不能返乡,只能倚楼眺望,情何以堪?读者也感怀叹息,不能自已.诗句极为感人,作者也因而被人称作“赵倚楼”.
二.
这首七律,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首联总揽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颔联写仰观.“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作了饶有情韵的烘托.晨曦初见,西半天上还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吸引,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寻声望去,在那远处高高的楼头,依稀可见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婉,是在喟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呢,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吹笛人哟,你只管在抒写自己内心的衷曲,却可曾想到你的笛音竟这样地使闻者黯然神伤吗?这一联是赵嘏的名句.据《唐诗记事》卷五十六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杜牧如此激赏,巩怕就是由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的缘故.
颈联写俯察.夜色褪尽,晨光大明,眼前景色已是历历可辨: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十分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满面愁容.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更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靖节,油然而起归隐三径之心——写菊而冠以“篱”字,取意就在于此吧?
上面三联所写清晨的长安城中远远近近的秋色,无不触发着诗人孤寂怅惘的愁思;末联则抒写胸怀,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也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锺仪事,“戴南冠学楚囚”而曰 “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
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推移由暗而明的变化.特别是颔颈两联的写景,将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合起来,景语即是情语.雁阵和菊花,本是深秋季节的寻常景物,南归之雁、东篱之菊又和思乡归隐的情绪,形影相随,诗人将这些形象入诗,意在给人以丰富的暗示;加之以拂曙凄清气氛的渲染,高楼笛韵的烘托,思归典故的运用,使得全诗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
看了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急用:李白的《黄鹤楼闻笛》赏析,作者介绍, 2020-04-12 …
求此诗的出处和原作者!玫瑰无端十一枝,一枝一叶数相思.何曾秋意怜芳草,总把春心付残笛.沧海尽收离人 2020-05-12 …
古诗赏析:山烟山雨白氤氲,梅蕊梅花湿不分.浑似高楼吹笛罢,半随流水半为云. 2020-06-12 …
《湖上梅花歌(其二)》王稚凳赏析山烟山雨白氤氲,梅蕊梅花湿不分。浑似高楼吹笛罢,半随流水半随云。1 2020-06-12 …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寄陈伯玑金陵王士禛东风着意吹杨柳,绿到芜城第几桥?欲折一枝寄相 2020-06-21 …
沉默的竹笛全文以竹笛为线索,叙述了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请根据提示完成下面的填空.盼望——————回 2020-06-26 …
黄鹤楼闻笛作者借贾谊表达了什么感情 2020-07-13 …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下列各题。黄鹤楼闻笛①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 2020-08-03 …
春风杨柳离别路,毕竟车船留不住。这首是谁写的?整诗如下:春风杨柳离别路,毕竟车船留不住。依依难舍眼含 2020-10-31 …
下列地点在开阔平地都建同一高度的南北两栋新楼,欲使北面新楼底层全年太阳光线不被南楼遮挡,可使两楼间距 2020-1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