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什么意思?

题目详情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什么意思?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道”就是规律,是自然界的规律,人生的规律.
“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说,人生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是可掌握的,但并不是我们平常所认识的那样.
在中,对“道”进行了详细的解说,其中最重要的观点是“存在”与“无为”,是对立统一的两方面,详解可看.
“名”在这两句话中有两个含义,一是名利,二是指人或事物的表象.“道”是内在的、实际存在的东西,而“名”是外在的,是虚的东西,即平常所说的“虚名”.
“名可名非常名”是说,真正的名与利是可以求到的,但不是平常所认为的那种“虚名”.
这两句话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我们要正确认识人生的规律,只有从人生的规律中才能求得实实在在的名与利,即老子所说的“非常名”.
“道,可道,非常道.”这第一个“道”字指的什么呢?老子《道德经》一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都是说的这个“道”.不单老子研究这个“道”,佛学也研究这个“道”.成了佛,称之为“得道”.指的也是这个道.儒家也研究这个“道”.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说的也是这个“道”.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中各门各派所研究的,都是这个“道”,只是出发点不同,所用的方法不同,产生的研究心得与思想也有所不同,于是就分成了道家,儒家,墨家,释家,等等.
那么这个“道”到底是什么呢?说不清楚.是玄之又玄的东西.再说,说得清楚就不叫“道”了.佛曰:不可说,不可说.就是这个道理.笼统地讲,所谓道,是人对形而上的一种认识.《易经》里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它既不是实体的“道”,换句话说不是所谓的什么规矩条款;也不是什么规律.说“天道”,有一种理解是天下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而这个“天道”也不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可以这样说,它什么也不是,谓之“常无”;又存在于万物之中,谓之“常有”.总之,“道”就是人们对形而上的认识.是玄之又玄的东西.
那么“道,可道”,是指这种“道”,是可以去追求,可以被认识的.你看,佛家里有“得道高僧”,道家里也有“得道成仙”的.至于儒家,真正得了孔子那个“道”的,孟子算一个,子思算一个,再到后来,就难说了.至于朱熹有没有得到孔子那个“道”,有待商榷.但不管怎么少,还是有“得道”的.就说明这个“道”,是“可道”的.
那么悟得这个“道”难在哪呢?就难在这个“非常道”.不是一般的道.不是有形的“道”.是无形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这个“道”,怎样去习得.光靠言传身教是远远不够的.关键在“悟”.要靠自己去领悟.这个就玄了.不是说你想“悟”就得悟得到的.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坐了七天,就悟得了这个“道”.有人在佛堂里打坐了一辈子,也不一定能大彻大悟.所以这个要“悟性”,佛家叫“慧根”.事实上就是个人的领悟能力.有先天的因素,但主要是后天的,比如所受的教育,生长的环境,这是有很大关系的.所谓“性相近,习相远”,就是这个道理.
“名,可名,非常名”.其实这是对第一句的一个解释.为什么这个“道”,“非常道”呢?因为这个“道”,只是我们给它命了这个名,叫它“道”.那么什么是“道”,这一个“道”字是说不清楚的.因为这个“名”,本身就“非常名”.换句话说,这个“道”,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道”,是不好用文字表达的.但非要给它命个名的话,也可以,就叫它“道”.不过这个“道”字,也不是通常说的那个意义了.这就是所谓的“名,非常名”.再进一步说,我们来用语言解释这个“道”,也是很难的.因为我们的语言,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名”,我们给每一个汉字规定了不同的意义,而这些汉字组合起来,就成了我们的语言.所以这个语言是有规范,有限制的.而那个“道”,是无规范,无限制的.所以光靠语言是很难解释清的.只有用“非常名”来解释这个“非常道”.也就是说,解释“道”的关键,在于“言外之意”,这个就要靠悟了.
总之,第一段事实上就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就是这个“道”,是能够被人们认识的,是“可道”的.这个大前提先提出来.不然,如果这个“道”人们根本就无法认识,那我们去研究它也没意义了.所以,“道,可道”.第二层意思就是要理解认识这个“道”,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因为这个“道”,“非常道”.我们只是给这个东西命了个名,叫“道”,其实它的意义,已经完全超出了“道”的字面意义.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够只凭字面的意义,只凭“道”的名字,来理解这个道.而且用平常的语言,也没有办法解释清楚这个“道”.所以我们只能用“非常之名”来定义和解释这个“非常之道”.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里说到了“名”这个问题.因为前面提到了对于“道”这个“名”,是“非常名”.这里就说明一下“名”.所谓天地之始,万事万物是没有名字的,不光是万事万物,任何的概念,任何的想法,都是没有名字的.后来有了语言,人们为了分别万物,就给万物命了名.所以“名”是用来区别万物的,是一种规范.
这样就引出第三段这个结论了:“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前面说了,“道”既是“常无”,也是“常有”.所谓“常无”,就是指这个东西什么也不是,换句话说,没有办法给它命名.那么我们就把目光从“道”的字面意义离开,脱离“名”的束缚,回到“天地之始”的状态,也就是回到它的本性,这样研究“道”,就能发现“道”的精妙了.妙者,微之极也.把“道”最细微的地方都看得清楚了,都理解了,那这个“道”就能想清楚了.所以要悟得“道”,还是超脱语言的束缚,回归到“道”的本性,这样去理解,才能“得道”.那么第二句是什么意思呢?“常有,欲以观其徼.”徼,就是边际的意思.也就是说,“道”又是“常有”的.世上万事万物,其中都存在“道”.佛家说,万物皆有佛性,所谓“一花一自在,一叶一如来”.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道”无所不在,无所不包.其边际可至无穷.所以这个第三段是从“道”的深度和“道”的广度两方面来说这个“道”.
“此两者同,出则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说的就是无论是“常无”,还是“常有”,都是一个东西,都是“道”.这个“道”是很“玄”的东西.什么是“玄”?说不清,道不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就叫“玄”.那为什么叫“玄之又玄”呢?因为这“常无”和“常有”都是“道”,可以说是“道”的两种形式,或者说两种表现方式.这个叫“玄”.而这两种对立的方式,还可以相互转化,所谓“有无相生”.换句话说,“有”即是“无”,“无”即是“有”,“有”生于“无”,“无”又生于“有”.说不清,道不明.所以叫“玄之又玄”.而想清楚这个,就能领悟到很多奥妙了.所以说是“众妙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