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二)人在路上书为伴①这事还要从几年前说起,那时办公室里有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小姑娘,年轻、爱笑、胸无城府……有几日,小姑娘突然安静了许多,手里捧着一本书很投入地看。有

题目详情
(二)人在路上书为伴
    ①这事还要从几年前说起,那时办公室里有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小姑娘,年轻、爱笑、胸无城府……有几日,小姑娘突然安静了许多,手里捧着一本书很投入地看。有一天,小姑娘说买了本《红与黑》问我看不。“噢,看吧。”出于礼貌,又有很多空余时间,我就答应了。后来我才知道,初入社会的小姑娘是为了将来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妈妈,才开始买书、读书的。这理由听起来挺好笑,可我怎么也笑不起来,有层波澜发自心底。更让我没想到的是,读书这事一开头便收不住了尾。
    ②我曾自称“山人”,自由、随性,看书也一样,《红与黑》中大段大段的景物描写、心理描写我一目十行地看,有时干脆直接翻页,这可能还是我小时候看武侠小说养成的习惯。《红与黑》我囫囵吞枣地读完了,印象中也只有聪明的于连和那个仪态华贵的瑞纳夫人,至于弄明白小说深层次揭示的社会的“红”或“黑”,则是很久以后的事了。书是读完了,如果到此为止,也就结束了。谁知小姑娘还在不断地从网上买书,并不断地问我“看不看”,我也就煞有介事地把书摊在办公桌上,有心无心地看看。时间长了,反到觉得这比谈些不着边际的话题或家长里短好。
    ③书里的故事逐渐让人欲罢不能,书中人物的音容笑貌恍若眼前。
    ④(A)我到了顿河两岸初春桦树鼓起黏稠的嫩芽时所散发出的淡淡的酒香,瘦高的葛利高里坐在树下,不远处是他悠闲地啃吃着青草的战马。犹太小姑娘莉赛尔瑟缩在战争的瓦砾旁,怀里抱着爸爸的手风琴,哭泣着,手风琴再也不会发出声响,一如我眼中的泪水流进了心里无声无息。看完《静静的顿河》《偷书贼》,我意犹未尽,又主动看了《安妮日记》,因为我想从书中找到犹太人的“魂”,弄明白那个在沙漠中建国的以色列如何在全世界面前赢得自尊。
    ⑤记得有一次看完一部长篇小说后,我把它推荐给身边的朋友,朋友却说已经看过三遍了。我愕然,惭愧,自感肤浅。从此,我不再茫然他顾,不再沾沾自喜,躁动的心也日趋沉淀。
    ⑥时间在流淌,随着时间流淌的还有那些耳熟能详的书,《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妮娜》《巴黎圣母院》《了不起的盖茨比》《追风筝的人》《摆渡者》《红树林》《白夜》《许三观卖血记》《活着》《简爱》……从图书馆借,从小姑娘手里借,从语文老师那里借,这些书,很多就成了我的好朋友。于是我也开始网购,书到了,我很认真地打开包装,在扉页的右上角贴一枚心仪的邮票,算是表达一种虔敬,也算是一种仪式吧。(B)平抚一下激动的心,左手捏着书脊,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捏住书的另一端,然后大拇指次递轻轻松开,书的墨香就散发开来,让人心静,让人回味无穷。
    ⑦我享受那一刻的美,那是压缩了的故事,那是整个世界。
    ⑧书越来越多,就像朋友围在我身边。读到精彩处,我会合上书,让自己静一静,有时觉得自己也成了书中的人。茶余饭后,散步归来,或是日光灼灼,或是小雨霏霏,在放有长寿花的小桌上泡一杯绿茶,在茶香里翻开书……
    ⑨喜欢书的同时我也喜欢上了风景,只是现在看到的风景较从前有了更多的内涵。小到每次上下班走过的缠在尖山山腰的小路、县城不远处的矮山,大到暑假去过的海滨、名山、青藏高原。坐在长满石楠花的山坡上,脑海中浮现出《摆渡人》中的那个小男孩崔斯坦,还有那个体弱志坚的小姑娘迪伦穿行在另一个世界的荒原的情景。他们奔到了第几个小屋?是否已经疲惫不堪?壁炉里的火是否温暖?我的思维在眼前的风景里跃动。左边的落日已经接近地平线,这时《左边是天才右边是疯子》告诉我“时间没变,是我在变”。
    ⑩书为我去除了生活中许多的虚伪,为我拂去生命中太多的浮华。在一个最适宜读书的环境里,我认真地工作着,享受着书对我潜移默化的陶冶。被文字涤荡过的心更上进,被语言淘洗过的思想更纯净。那个将我带入读书世界的小姑娘--现在,我已经把她当作我的“老师”了。我想,她将来一定是一位合格的母亲。
(作者:张尚仓,有删改)
(1)通读全文,概括作者读书状态的四个变化。
(2)品味语言,回答问题。
①结合语境,赏析第④段(A)处加点的词语。
到了顿河两岸初春桦树鼓起黏稠的嫩芽时所散发出的淡淡的酒香,瘦高的
葛利高里坐在树下,不远处是他悠闲地啃吃着青草的战马。
②请从人物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B)处画线句。
平抚一下激动的心,左手捏着书脊,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捏住书的另一端,然后大拇指次递轻轻松开,书的墨香就散发开来,让人心静,让人回味无穷。
(3)谈谈对第⑩段中画线句“被文字涤荡过的心更上进,被语言淘洗过的思想更纯净”一句的理解。
(4)文章在构思和写作手法方面富有特色,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一点写出你的发现和见解。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本题考查人物情感态度的梳理.解答此题按事件的发展过程,理清写作思路,从中找出人物在不同阶段对书的不同态度描写的句子,即可得出答案.
(2)①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要结合词语所处的语境,弄清这个词语的表述对象,然后综合词义与表达效果这两方面因素进行揣摩.
嗅,是“用鼻子辨别气味”的意思,在这里是指“我”想象到了书中初春桦树刚发芽的淡淡清香与葛利高里坐在树下,战马啃吃着青草的场景(1分),巧用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书里的故事让作者欲罢不能,读书时被书中情境深深陶醉的情景(1分).
②这是对“我”的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1分),生动细致地刻画出“我”打开刚刚收到的书籍时的情形(1分),表现了“我”收到书时的激动与对书的热爱之情(1分).   
(3)示例:书为“我”去除了生活中许多的虚伪和浮华(1分),“我”更认真地工作,更积极地生活(1分).表达了“我”对书籍的热爱以及书籍对“我”的深刻影响(或“巨大力量”)(2分).
 (4)示例一:对比(1分).如把小姑娘喜爱读书与我自由、随性阅读形成对比,突出了我不真正喜欢读书的特点(1分),为下文写我在小姑娘的影响下,逐渐喜欢读书、以书为伴做了铺垫(2分).
或:如“我”一开始不喜欢读书与最后以书为伴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我”对读书态度的显著变化,表现了书籍对“我”的影响之大.
   示例二:设置悬念.文章第①段写小姑娘的理由好笑但“我”笑不出来,以及“我”一开头便收不住尾,设置悬念,引出下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示例三:首尾呼应.文章开头写“我”认为小姑娘胸无城府到最后“我”把她当作“我”的“老师”,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同时表现出小姑娘对“我”读书的影响,深化了文章中心.
    示例四:铺垫.文章第⑤段写读完一篇长篇小说后,推荐给朋友而朋友却已看过三遍,我倍感惭愧、自觉肤浅,为下文写“我”静心读书、享受读书作铺垫.
 答案:

(1)示例:①出于礼貌被动地读;②渐入佳境,欲罢不能;③主动地、自觉地借书以至买书读(或:读书的心日益沉静); ④享受读书,精神得到升华.
(2)①嗅,是“用鼻子辨别气味”的意思(1分),在这里是指“我”想象到了书中初春桦树刚发芽的淡淡清香与葛利高里坐在树下,战马啃吃着青草的场景(1分),巧用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书里的故事让作者欲罢不能,读书时被书中情境深深陶醉的情景(1分).
②这是对“我”的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1分),生动细致地刻画出“我”打开刚刚收到的书籍时的情形(1分),表现了“我”收到书时的激动与对书的热爱之情(1分).   
(3)示例:书为“我”去除了生活中许多的虚伪和浮华(1分),“我”更认真地工作,更积极地生活(1分).表达了“我”对书籍的热爱以及书籍对“我”的深刻影响(或“巨大力量”)(2分).
 (4)示例一:对比(1分).如把小姑娘喜爱读书与我自由、随性阅读形成对比,突出了我不真正喜欢读书的特点(1分),为下文写我在小姑娘的影响下,逐渐喜欢读书、以书为伴做了铺垫(2分).
或:如“我”一开始不喜欢读书与最后以书为伴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我”对读书态度的显著变化,表现了书籍对“我”的影响之大.
   示例二:设置悬念.文章第①段写小姑娘的理由好笑但“我”笑不出来,以及“我”一开头便收不住尾,设置悬念,引出下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示例三:首尾呼应.文章开头写“我”认为小姑娘胸无城府到最后“我”把她当作“我”的“老师”,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同时表现出小姑娘对“我”读书的影响,深化了文章中心.
    示例四:铺垫.文章第⑤段写读完一篇长篇小说后,推荐给朋友而朋友却已看过三遍,我倍感惭愧、自觉肤浅,为下文写“我”静心读书、享受读书作铺垫.
看了 (二)人在路上书为伴①这事还...的网友还看了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