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弃疾写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上下片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联系上下片内容做分析如上题

题目详情
弃疾写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上下片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联系上下片内容做分析
如上题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西江月》原题是《夜行黄沙道中》,记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读前半片,须体会到寂静中的热闹.“明月别枝惊鹊”句的“别”字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这句话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只有在深夜里见过这种景象的人才懂得这句诗的妙处.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极灵敏的,日蚀时它们就惊动起来,乱飞乱啼,月落时也是这样.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月落乌啼”(唐张继《枫桥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乌啼”说得更生动,关键全在“别”字,它暗示鹊和枝对明月有依依不舍的意味.鹊惊时常啼,这里不说啼而啼自见,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与“鸣蝉”造成堆砌呆板的结果.“稻花”二句说明季节是在夏天.在全首词中这两句产生的印象最为鲜明深刻,它把农村夏夜里热闹气氛和欢乐心情都写活了.这可以说就是典型环境.这四句里每句都有声音(鹊声、蝉声、人声、蛙声),却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静.这两种风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觉里,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
下片笔锋一转,进人写雨.但写的不是雨中,而是雨前.首句写远望之所见:"七八个星天外",说明乌云四起,透过云隙可以看到稀疏的星光.这境界,与上片的气氛已有很大的不同了.第二句?quot;两三点雨山前",写的是骤雨初来,大雨将至的信息.既然,雨滴已经洒向山前,那么紧接着便会洒向山后的.作者的心情转而有些惶急了,于是很自然地引起想快些赶路或寻地避雨的心情.第三、四句写的就是这一心理活动:"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因为作者平时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明叨知道树林旁边有一茅草小店,但此时因为是在夜里,再加上心慌,却忽然不见了.可是,过了小溪上的石桥,再据个弯儿,那座旧时相识的茅店便突然出现在眼前,这该叫人多么高兴阿!
  这首词充分反映了作者对丰收所怀有的喜悦之情以及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