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科研小组通过如图1所示的几种育种方法,分别获得了矮秆抗锈病新品种.已知高秆对矮秆为显性(分别用E、e表示),抗锈病对不抗锈病为显性(分别用F、f表示),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
题目详情
科研小组通过如图1所示的几种育种方法,分别获得了矮秆抗锈病新品种.已知高秆对矮秆为显性(分别用E、e表示),抗锈病对不抗锈病为显性(分别用F、f表示),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矮秆不抗锈病通过射线照射获得植株B的原理是___;此方法的优点包括___.
(2)获得植株A所依据的原理是___.F2中能够稳定遗传的植株A占的比例为___;淘汰F2中其他3种类型,剩余的矮秆抗锈病植株在自交,则在的F1的矮秆抗锈病植株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___.重复该实验,偶尔发现某一F1植株(植株甲)自交,其后代只出现高秆抗锈病和矮秆不抗锈病,且比例为3:1,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植株甲中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发生了___;请在图2中标出植株甲体内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E、e及F、f染色体上的位置.___
(3)图中①过程为___,秋水仙素能诱导植株C染色体加倍是因为___.培育植株D的育种方法为___.

(1)矮秆不抗锈病通过射线照射获得植株B的原理是___;此方法的优点包括___.
(2)获得植株A所依据的原理是___.F2中能够稳定遗传的植株A占的比例为___;淘汰F2中其他3种类型,剩余的矮秆抗锈病植株在自交,则在的F1的矮秆抗锈病植株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___.重复该实验,偶尔发现某一F1植株(植株甲)自交,其后代只出现高秆抗锈病和矮秆不抗锈病,且比例为3:1,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植株甲中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发生了___;请在图2中标出植株甲体内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E、e及F、f染色体上的位置.___
(3)图中①过程为___,秋水仙素能诱导植株C染色体加倍是因为___.培育植株D的育种方法为___.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矮秆不抗锈病通过射线照射获得植株B的原理是基因突变;此方法的优点包括提高了突变率,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
(2)获得植株A是通过杂交育种的方法,其原理是基因重组.F2中能够稳定遗传的植株AeeFF占的比例为
×
=
;淘汰F2中其他3种类型,剩余的矮秆抗锈病植株eeF_(eeFF:eeFf=1:2)再自交,F3为FF=
+
×
=
,Ff=
×
=
,则在F3的矮秆抗锈病植株eeF_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
.重复该实验,偶尔发现某一F1植株(植株甲)自交,其后代只出现高秆抗锈病和矮秆不抗锈病,且比例为3:1,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植株甲中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发生了易位 (或染色体结构变异).在图2中标出植株甲体内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E、e及F、f染色体上的位置图形,具体见答案.
(3)图中①过程为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能诱导植株C染色体加倍是因为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形成.培育植株D的育种方法为单倍体育种.
故答案为:
(1)基因突变 提高了突变率,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
(2)基因重组
易位 (或染色体结构变异) 图形如下:
(合理即可)
(3)花药离体培养 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形成 单倍体育种
(2)获得植株A是通过杂交育种的方法,其原理是基因重组.F2中能够稳定遗传的植株AeeFF占的比例为
| 1 |
| 4 |
| 1 |
| 4 |
| 1 |
| 16 |
| 1 |
| 3 |
| 2 |
| 3 |
| 1 |
| 4 |
| 1 |
| 2 |
| 2 |
| 3 |
| 1 |
| 2 |
| 1 |
| 3 |
| 3 |
| 5 |
(3)图中①过程为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能诱导植株C染色体加倍是因为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形成.培育植株D的育种方法为单倍体育种.
故答案为:
(1)基因突变 提高了突变率,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
(2)基因重组
| 1 |
| 16 |
| 3 |
| 5 |
(合理即可)

(3)花药离体培养 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形成 单倍体育种
看了 科研小组通过如图1所示的几种...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在玉米中,控制某种除草剂抗性(简称抗性,T)与除草剂敏感(简称非抗,t)、非糯性(G)与糯性(g) 2020-04-06 …
什么叫做生物抗性?在高中生物课程中谈到自由水与结合水时,提到生物体内自由水与结合水含量与生物体抗性 2020-04-13 …
长期使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和过量使用抗生素会使耐药性病菌增加,到底是抗生素对细菌抗药性的选择,还是 2020-06-19 …
下图a示基因工程中经常选用的运载体——pBR322质粒,Ampr表示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Tetr表 2020-06-24 …
科学家利用PCR技术分别从抗根结线虫的番茄和辣椒中克降抗性基因SIMi及Ca-Mi,并利用遗传转化 2020-06-27 …
(2013•浙江)在玉米中,控制某种除草剂抗性(简称抗性,T)与除草剂敏感(简称非抗,t)、非糯性 2020-07-01 …
在玉米中,控制某种除草剂抗性(简称抗性,T)与除草剂敏感(简称非抗,t)非糯性(G)与糯性(g)的 2020-07-01 …
长期使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和过量使用抗生素会使耐药性病菌增加,到底是抗生素对细菌抗药性的选择,还是抗 2020-11-02 …
随着全球范围内抗生素的广泛大量使用,抗药细菌不断出现,它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抗生素产生抗性,抗生素在不 2020-11-02 …
棉铃虫的Bt毒蛋白抗性由一对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为研究抗虫棉种植区中棉铃虫Bt毒蛋白抗性基因频 2020-12-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