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高考作文怎样得高分?我是辽宁考生,目前的作文分数在44~48之间徘徊,怎样能让作文分数突破到50分以上呢?
题目详情
高考作文怎样得高分? 我是辽宁考生,目前的作文分数在44~48之间徘徊,怎样能让作文分数突破到
50分以上呢?
50分以上呢?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高三学生在考试中下笔最慎重的就是作文.因为作文的得分直接影响全卷的总分.为此,不少学生都是力求稳定.多数阅卷老师在总结高考作文评卷情况时也说,四平八稳加书写漂亮,得分不会低.值得肯定的是,稳是写作的基础和大局,不可忽视.
那如何求得作文的稳定呢?第一:标题稳.尽可能把作文话题包括进来.例如2002年全国卷作文材料中有这样一段引言,“也许每个人不一定都能够碰到这样的生死抉择,但是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面临一些与触动心灵有关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样选择?为什么会作这样的选择?”根据这段文字,结合话题“心灵的选择”,可拟题为“面临心灵的选择”或“触动心灵的选择”,甚至“生死抉择”也可.拟题尽量不要与话题毫不沾边,也不要太长.
第二:观点稳.即观点要正确、常见,即已得到世人及社会的公认,不要搞奇谈怪论,与公论背道而驰.这样立意,虽无新意,但至少是正确的.其实,在高考作文中,绝大多数的作文所表达的观点都是常论.
第三,举例稳.事例是充实内容和论证观点的证据,议论文中必不可少.举例如无新鲜材料,不要生造、臆造,因为这样反而会导致事与愿违,引起阅卷老师的反感.因此,所用事例只要切合话题,经典材料同样具有说服力.
第四:语言稳.虽然文章的立意占据了作文的主导位置,但语言是作文的重要因素不可否认.学生在作文中遣词造句要明白通顺,不搞生造词语,少用僻字长句,这样可以减少语病,消除歧义.不要为单纯追求语言的文采而忽略了语言的基本要求,即要做到简明、连贯、得体.
第五:文体稳.近几年,话题作文提出“文体不限”,为学生选择文体放宽了范围,但不能无规无矩.学生写记叙文和议论文最稳定,平时也训练有素.看近几件高考优秀作文,绝大部分都是采用这两种文体.至于连自己平时都没有训练过的文体(比如独幕剧、诗歌等),就不要拿到最重要的高考考场上来演练.能用诗歌写作并得高分的同学毕竟是极少数,况且还要加上运气的因素.
第六:首尾稳.拟好题,起好头,是良好的开端,结好尾是圆满的一笔.这里所说的“好”是指切合话题,紧扣中心.开篇不要去故意拐弯抹角,这样容易远离话题,而应早切题,早点题.结尾不必画蛇添足,可以重申观点,照应开头,略有深化.
第七:结构稳.议论文的经典结构尽可用到高考作文中去,比如“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学教材中的经典篇目也多为此结构,阅卷老师没有理由反对“学以致用”.记叙文的结构安排也尽可从课文中学习并派上用场.例如《一件珍贵的衬衫》中的倒叙法,《荔枝蜜》中的先抑后扬法.这些经典构思方式,学生较熟悉,运用起来并不困难.
总之,作文求稳是保住基础等级分的坚石,是作文获得成功的有力保障,更是稳中求得发展分的前提.
那如何求得作文的稳定呢?第一:标题稳.尽可能把作文话题包括进来.例如2002年全国卷作文材料中有这样一段引言,“也许每个人不一定都能够碰到这样的生死抉择,但是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面临一些与触动心灵有关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样选择?为什么会作这样的选择?”根据这段文字,结合话题“心灵的选择”,可拟题为“面临心灵的选择”或“触动心灵的选择”,甚至“生死抉择”也可.拟题尽量不要与话题毫不沾边,也不要太长.
第二:观点稳.即观点要正确、常见,即已得到世人及社会的公认,不要搞奇谈怪论,与公论背道而驰.这样立意,虽无新意,但至少是正确的.其实,在高考作文中,绝大多数的作文所表达的观点都是常论.
第三,举例稳.事例是充实内容和论证观点的证据,议论文中必不可少.举例如无新鲜材料,不要生造、臆造,因为这样反而会导致事与愿违,引起阅卷老师的反感.因此,所用事例只要切合话题,经典材料同样具有说服力.
第四:语言稳.虽然文章的立意占据了作文的主导位置,但语言是作文的重要因素不可否认.学生在作文中遣词造句要明白通顺,不搞生造词语,少用僻字长句,这样可以减少语病,消除歧义.不要为单纯追求语言的文采而忽略了语言的基本要求,即要做到简明、连贯、得体.
第五:文体稳.近几年,话题作文提出“文体不限”,为学生选择文体放宽了范围,但不能无规无矩.学生写记叙文和议论文最稳定,平时也训练有素.看近几件高考优秀作文,绝大部分都是采用这两种文体.至于连自己平时都没有训练过的文体(比如独幕剧、诗歌等),就不要拿到最重要的高考考场上来演练.能用诗歌写作并得高分的同学毕竟是极少数,况且还要加上运气的因素.
第六:首尾稳.拟好题,起好头,是良好的开端,结好尾是圆满的一笔.这里所说的“好”是指切合话题,紧扣中心.开篇不要去故意拐弯抹角,这样容易远离话题,而应早切题,早点题.结尾不必画蛇添足,可以重申观点,照应开头,略有深化.
第七:结构稳.议论文的经典结构尽可用到高考作文中去,比如“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学教材中的经典篇目也多为此结构,阅卷老师没有理由反对“学以致用”.记叙文的结构安排也尽可从课文中学习并派上用场.例如《一件珍贵的衬衫》中的倒叙法,《荔枝蜜》中的先抑后扬法.这些经典构思方式,学生较熟悉,运用起来并不困难.
总之,作文求稳是保住基础等级分的坚石,是作文获得成功的有力保障,更是稳中求得发展分的前提.
看了 高考作文怎样得高分?我是辽宁...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1976年以后,我国一度出现了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前进”的表现是A.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B.强调 2020-04-22 …
1977~1978年,中国出现了“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导致“徘徊”的主要原因是A.“两个凡是”的 2020-05-13 …
1977~1978年,中国出现了“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导致“徘徊”的主要原因是[]A.“两个凡是 2020-05-13 …
1977——1978年,中国出现了“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导致“徘徊”的主要原因是[]A.“两个凡 2020-05-16 …
帮忙看下这个作文题目最佳立意是什么?不要为了采集花朵而徘徊不前,因为美丽的花儿会一路盛开着.根据这 2020-05-23 …
4.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幼稚(zhí)吞噬(sh)长吁短叹(yū)B.迷惘(wǎng 2020-07-02 …
4.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幼稚(zhí)吞噬(sh)长吁短叹(yū)B.迷惘(wǎng 2020-07-02 …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两年时间里,党和国家的工作处于:()A、思想解放时期B、在徘徊中前进的时期C、 2020-12-01 …
1977-1978年,中国出现了“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这里的“徘徊”主要是指:A.结束了“文革”, 2020-12-02 …
1976~1978年,是中国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导致“徘徊”局面的因素有①“文革”以来左的指导思 2021-01-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