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七年级(下)文言文复习题伤仲永七年级(下)文言文复习题伤仲永1.找出文段中的通假字,并注音释义。()()()2.解释加点的词(1)世隶耕()(2)未尝识书具()(3)借旁近与之()

题目详情
七年级(下)文言文复习题伤仲永
七年级(下)文言文复习题
伤仲永
1.找出文段中的通假字,并注音释义。( )( )( )
2.解释加点的词
(1)世隶耕( ) (2)未尝识书具( )
(3)借旁近与之( )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5)稍稍宾客其父( ) (6)余闻之也久( )
(7)从先人在家( ) (8)受之天也( )
(9)卒之为众人( )( ) (10)今夫不受之天( )
(11)泯然众人矣()(1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 )
7.翻译下列句子
(1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4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8.根据文章回答以下问题
(1)方仲永具有怎样非凡的才能?(用原文回答)
(2)是什么原因造成方仲永最后“泯然众人矣”?
(3)开头介绍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4)仲永的天赋才华从哪些事情可以说明,请举两例。
(5)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什么?其具体做法怎样?
(6)联系全文,说说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七年级(下)文言文复习题
伤仲永
1.找出文段中的通假字,并注音释义.(扳,通“攀”,拉.)(材,通“才”,才能.)(邪,通“耶”,疑问语气词.)
2.解释加点的词
(1)世隶耕( 隶,属于 ) (2)未尝识书具( 识,认识 )
(3)借旁近与之( 与,给 )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是,这时 )
(5)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渐渐 ) (6)余闻之也久( 也,语气词,可不译 )
(7)从先人在家( 先人,已逝去的长辈 ) (8)受之天也(受,接受 )
(9)卒之为众人( 卒,最后 )( ) (10)今夫不受之天(天,天生 )
(11)泯然众人矣(泯然,)(1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每天 ) (谒,拜访 )
7.翻译下列句子
(1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非常惊奇,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还)花钱讨取仲永的诗作.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是有利的,(就)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的人,不让(他)学习.
(3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
(4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他最终成为一个普通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8.根据文章回答以下问题
(1)方仲永具有怎样非凡的才能?(用原文回答)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是什么原因造成方仲永最后“泯然众人矣”?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3)开头介绍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首句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这不仅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介绍,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4)仲永的天赋才华从哪些事情可以说明,请举两例.
方仲永马上写了四句诗,并且在诗后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奉养父母、团结宗族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5)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什么?其具体做法怎样?
追逐利益.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的人,不让他学习.
(6)联系全文,说说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天才在于日积月累,聪明在于勤学不辍.一个人,天资再高,如果不勤奋学习,必干不成大事业.
看了 七年级(下)文言文复习题伤仲...的网友还看了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