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面文章《绝唱》(严阵),完成下列各题。①我每次都要到圆明园去。虽然圆明园一直有荷花池,三四月间,荷叶出水,一片青绿;五六月间,花瓣初展,点点新红。可我到圆明园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文章《绝唱》(严阵),完成下列各题。
    ①我每次都要到圆明园去。虽然圆明园一直有荷花池,三四月间,荷叶出水,一片青绿;五六月间,花瓣初展,点点新红。可我到圆明园看荷花,既不在三四月间去看它的绿叶,也不在五六月间去看它的红花。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圆明园的荷花和别处的荷花不一样,它说的话不一样,它做的梦也不一样
    ②因此我愿在每年的初冬季节到圆明园去,不是为别的去,就是为了在这个时候,到那里的荷花池去看荷花。
    ③诚然,荷花的绿叶的美是无可比拟的,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
    ④这是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名句曾被人无数次地吟咏过,的确,我起初曾经以为,这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却觉得,也许这一切并非如此。
    ⑤诚然,诚然,荷花的红花的美是有口皆碑的,它粉粉的,淡淡的,文文的,雅雅的,仿佛永远是十五六岁的年纪,不管在明亮的阳光下或是在轻风细雨中,它婷婷于岸畔又隐隐于水底的那些神秘莫测的艳影,都会使人心醉神迷
    ⑥这是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行,人们总是不绝于口,当然,我也曾经以为,满塘红艳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越来越不这么以为了。
    ⑦既然绿叶不是最美,红花也不是最美,那么荷花到底在什么时候才是最美的呢?
    ⑧那是一个10多年前的十月,我独自一人到圆明园,想去寻找那里的残秋,可是当我徜徉于既找不到一片绿叶也找不到一朵红花的荷花池的石岸上,无意之间,我却被蓦然呈出在我面前的另一种景色震撼了:在映满圆明园断石残柱所组成的黑白相间的奇妙图案的水影中间,交织其上的是一池残荷。它有的枯梗还高高地耸立着,有的则已折断在水中;它有的叶子早就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悬;那些它结下的果实,那些曾是翠绿色或者金黄色的莲蓬,有的虽然已变成黑色,却依然在空中高举,有的被风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却依然守着这自己的根。看到这种景象,看到圆明园断墙残柱的倒影上,好些由残荷组成的神奇幽秘的大大小小的正方形、三角形、圆圈形、菱形的交相印叠的美丽图案,我顿时感到我走进了一个荷花的神奇的世界。
    ⑨“留得残荷听雨声”吗?不,我当时的感觉完全不是这样。我感到这满池的荷花没有枯,没有死,那布满池水的断梗残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绿一池艳红的最高的升华。从它们以残枝断梗和倒在池水中的莲蓬所组成的各种神秘的图案中间,你可以发现一种美,可以发现那种不是红红绿绿的俗美,可以发现那种不是迎合季节的庸美,可以发现那种不被别人所发现的蕴藏于残破枯败之中的那种自信和孤高,那种一直展现到生命最后的充满无比自信的高尚的凄美。
    ⑩它是满地枯梗残叶,但它却表达了一种力量,一种精神,它不再以绿叶使人清心,也不再以红花使人陶醉,它现在给人们的,和圆明园留下的断墙一样,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是一种不屈的沉默。因此,我想,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因为它是远胜于色远胜于香的一池历尽凄风苦雨的绝唱。
    ⑪何况,隆冬过后,它那散落满池的莲子,又会生出新芽,用它青青的绿意,覆盖着这片古老的荷池呢!
    ⑫只要不失去那点孤高和自信,即使不再有绿叶红花,即使只剩下一根枯梗,一片枯叶,也照样会具有永远属于自己的那种独特的美。
    ⑬不要留得残荷听雨声,还是在风雨声中去听残荷吧!
    ⑭去听它的精神。
    ⑮去听它的风格。
    ⑯去听它的情操。
    ⑰去听它的力量。
    ⑱世间如此,人生如此。 只要精神拥有美,便谁也摧毁不了你的美。有些时候,越是摧毁,便越是美丽。存在就是力量。
(1)文章写了圆明园荷花池中的荷花,不同时段的荷花各有什么特点?
(2)文章第⑤段划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来描写荷花?这些修辞方法在这里各有什么作用?
(3)作者对圆明园中的“十月残荷”是如何赞美的?
(4)文章第⑱段写到:“只要精神拥有美,便谁也摧毁不了你的美。”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文章第①段“我总觉得圆明园的荷花和别处的荷花不一样,它说的话不一样,它做的梦也不一样。”作者产生这种感觉是否与当时的特定环境有关?理由是什么?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本题考查事物特点的归纳概括能力.解答此题先梳理作者写作思路,再找出文段的关键句加以概括即可.文章第①段写了三月的圆明园荷花池,“三四月间,荷叶出水,一片青绿”形象地写出了三四月间荷花的绿叶;“五六月间,花瓣初展,点点新红”写出了五六月间荷花的红花刚出现时的景象;文章第⑧段描写的是十月份圆明园的荷花池景象,“在映满圆明园断石残柱所组成的黑白相间的奇妙图案的水影中间,交织其上的是一池残荷”“枯梗还高高地耸立”“叶子早就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曾是翠绿色或者金黄色的莲蓬,已变成黑色”等句子写出了十月的荷花都已经开始凋落,果实也开始变黑,但是却可以看到“圆明园断墙残柱的倒影上,好些由残荷组成的神奇幽秘的大大小小的正方形、三角形、圆圈形、菱形的交相印叠的美丽图案”这一现象,使“我”有种走进荷花的世界的感觉.
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判断与作用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关键要了解常用的修辞,结合句子内容作出具体分析.比喻,就是用不同事物之间某些相似之处,借一种事物来说明另外一种事物.作用:对事物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使描写印象鲜明,便于表达作者感情.本句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荷花比作十五六岁的美丽姑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荷花的美丽,也能使文章更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便于抒发作者的感情;并通过“婷婷”“艳影”等词语描绘出荷花犹如姑娘一样美丽,使文章更容易被理解,加深了作者对荷花的赞美,充分抒发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
(3)本题考查散文写作特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篇文章通过对十月残荷外在形态的描写,写出荷花即将凋落却没有顺其自然地凋落的景象,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景色.荷花从之前的红花绿叶中得到了升华,残破枯败反而展现出一种孤傲.尽管已经快要凋谢,但它仍然不向现实低头,用自己最后一刻的生命展现出最后一份美好,展示了一种仿佛无法被现实打倒,绽放到最后一刻的精神力量,这便是它历尽凄风苦雨的绝唱.
(4)本题考查文中关键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联系上下文及文章的主旨去分析理解,挖掘出句子的深层内涵.在文中,作者描写残荷的躯体虽然被摧毁,但从仅剩的那些枯叶、枯梗却仍然能读出它的自信与高尚,并且正是凭借着这种自信与高尚,使得荷花在最后的时刻仍然不肯向现实低头,从而赞美圆明园里十月残荷不受外物影响的精神美.文章中“它有的叶子早就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悬;那些它结下的果实,那些曾是翠绿色或者金黄色的莲蓬,有的虽然已变成黑色,却依然在空中高举,有的被风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却依然守着这自己的根”等句子体现了其即使身陷绝境仍然要保持其自身的那种不屈的精神,并没有就此自暴自弃,而是通过对自己的最后的自我认可完成其一生的绝唱.就凭这种孤高与自信的精神,任谁也无法将其摧毁.根据这些理解整理出答案.
(5)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可结合上下文分析作答.联系下文作者赞美十月残荷的语句可以看出,作者产生这种感觉与当时特定环境有关.因为作者赏圆明园中的荷花时触景生情,联想到圆明园曾经遭受的摧残.而残荷不卑不亢自信凄美的身姿则让作者联想到中华民族经历屈辱和摧残时的不屈不挠.所以作者说这些荷花和别处不一样,它们身上带有历史的厚重感.
答案:
(1)①三四月间,荷叶出水,一片青绿;(1分)②五六月间,花瓣初展,点点鲜红;(1分)③十月残荷,梗枯、叶破变黑,果实变黑等(1分).
(2)①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2分)②作用:1)“放佛永远是十五六岁的年纪”,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荷花像青春美丽的姑娘,有着粉粉的、淡淡的色彩和文文的、雅雅的温柔美丽的神态(1分);2)“婷婷”,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荷花拥有小姑娘一样美好的身影(1分).
(3)①那是一池碧绿一池艳红的最高的升华(1分);②是那种不被别人发现的蕴藏于残破枯败之中的那种自信和孤高(1分);③那是一种一直展现到生命最后的充满无比自信的高尚的凄美(1分);④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力量与精神的象征(1分).
(4)虽然十月残荷在池里断梗残枝,只要不失去那点孤高和自信,即使不再有绿叶红花,即使只剩下一根枯梗,一片枯叶,也照样会具有永远属于自己的那种独特的美(2分).它的美,美在它的精神,它的风格,它的情趣,它的力量,这些美是谁也摧毁不了的(2分).
(5)有关.理由:(1)作者身处圆明园特定的环境,触景生情(1分),看到残荷就联想到圆明园的悲惨历史;(1分)(2)
看到残荷不屈不挠的形象就联想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1分)
看了 阅读下面文章《绝唱》(严阵)...的网友还看了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