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阅读下面文章,并回答相关问题。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文章,并回答相关问题。
【甲】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 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①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②能讽诵③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④,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①患:担心 ②俟sì:等待。 ③讽诵:出声诵读,抑扬顿挫地诵读。④博闻强志:形容见闻广博,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泯然众人矣___ ②俟能讽诵乃已___
(2)下列加点词具有相同文言现象不相同的一项是( )
(3)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___
A.为一时之名臣/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B.未尝识书具/尝主编《资治通鉴》
C.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或以钱币乞之
D.并自为其名/思其义
(4)翻译下列句子。
①余闻之也久
②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
(5)试比较仲永与司马光两人的不同经历,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甲】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 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①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②能讽诵③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④,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①患:担心 ②俟sì:等待。 ③讽诵:出声诵读,抑扬顿挫地诵读。④博闻强志:形容见闻广博,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泯然众人矣___ ②俟能讽诵乃已___
(2)下列加点词具有相同文言现象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邑人奇之 | B.稍稍宾客其父 |
C.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D.父利其然 |
A.为一时之名臣/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B.未尝识书具/尝主编《资治通鉴》
C.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或以钱币乞之
D.并自为其名/思其义
(4)翻译下列句子。
①余闻之也久
②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
(5)试比较仲永与司马光两人的不同经历,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①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众人:平常人.
②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已:停止.
(2)本题考查词类的活用,注意词语在语境中词性的变化.
A.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
B.宾客: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宾客;
C.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D.利: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利,认为…有好处.
故选:C.
(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答题需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解释出相关字词的含义,然后总结归纳得出答案.
A.是当时的名臣.为:是/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为:作为.
B.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尝:曾经/曾经主编《资治通鉴》.尝:曾经.
C.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或:有时/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或:有的人.
D.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其:代词,自己/想想它的意思.其:代词,它.
故选:B.
(4)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①闻:听说.句子翻译为:我听说(仲永)这件事很久了.
②既:已经;而:表顺承,句子翻译为:别的兄弟已经背诵完了而玩耍休息去了.
(5)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及主旨的能力.作答本题,先概括两篇文章的内容,然后再谈自己的启示.仲永天资过人,但因其父“不使学”,最终“泯然众人矣”;司马迁幼时担心自己的记忆不如别人,于是勤奋学习,结果“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可见,一个人能否成才,天资不是决定因素,后天的学习才是关键.
答案:
(1)①平常人;②停止
(2)C
(3)B
(4)①我听说(仲永)这件事很久了.
②别的兄弟已经背诵完了而玩耍休息去了.
(5)仲永天资过人,但因其父“不使学”,最终“泯然众人矣”;司马迁幼时担心自己的记忆不如别人,于是勤奋学习,结果“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可见,一个人能否成才,天资不是决定因素,后天的学习才是关键.
①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众人:平常人.
②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已:停止.
(2)本题考查词类的活用,注意词语在语境中词性的变化.
A.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
B.宾客: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宾客;
C.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D.利: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利,认为…有好处.
故选:C.
(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答题需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解释出相关字词的含义,然后总结归纳得出答案.
A.是当时的名臣.为:是/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为:作为.
B.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尝:曾经/曾经主编《资治通鉴》.尝:曾经.
C.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或:有时/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或:有的人.
D.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其:代词,自己/想想它的意思.其:代词,它.
故选:B.
(4)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①闻:听说.句子翻译为:我听说(仲永)这件事很久了.
②既:已经;而:表顺承,句子翻译为:别的兄弟已经背诵完了而玩耍休息去了.
(5)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及主旨的能力.作答本题,先概括两篇文章的内容,然后再谈自己的启示.仲永天资过人,但因其父“不使学”,最终“泯然众人矣”;司马迁幼时担心自己的记忆不如别人,于是勤奋学习,结果“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可见,一个人能否成才,天资不是决定因素,后天的学习才是关键.
答案:
(1)①平常人;②停止
(2)C
(3)B
(4)①我听说(仲永)这件事很久了.
②别的兄弟已经背诵完了而玩耍休息去了.
(5)仲永天资过人,但因其父“不使学”,最终“泯然众人矣”;司马迁幼时担心自己的记忆不如别人,于是勤奋学习,结果“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可见,一个人能否成才,天资不是决定因素,后天的学习才是关键.
看了 阅读下面文章,并回答相关问题...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问个遗传的问题,关于皮肤颜色基因的黑皮肤的中非混血儿如果与汉族人结婚生下后代,并且他们的后代世世代 2020-04-07 …
游离世外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形容词,急!游离世外、悠然于世,这种表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淡然平静,平淡 2020-06-23 …
美术界但丁式的人物乔托,尽管他的绘画还带有近似中世纪蛮族美术的稚气,却潜藏着与宗教文化相对独立的世 2020-06-28 …
伤仲永的意思“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近旁与之,即书诗四 2020-07-02 …
骨力裴罗、大祚荣、皮罗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的不同之处是A.古代少数民族首领B.受到汉族皇帝的册封 2020-07-05 …
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我国总体上处于少数民族与汉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其中岳飞抗击的政权是哪个民族建 2020-07-28 …
以“学会共处”为话题的作文要事例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全球化”被称为21世纪的重要特征,人 2020-11-14 …
中医药文化与民族凝聚力①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中华民族曾经创造过饮誉世界的优秀传统文化,其中包 2020-11-15 …
孙中三先生说:“应该发扬吾固有之文化,且吸收世界之文化而光大之,以期与诸民族并驱与世界。”这意味着① 2020-11-25 …
就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而言,“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主要表明()A.尊重文化多样性是承认文 2020-12-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