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历史-->
《资治通鉴》中“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怎么翻译?
题目详情
《资治通鉴》中“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怎么翻译?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语译】 人们想看到自己的形象,必须用明镜来自照;为君王的想知道自己的过失,一定
要听取忠臣的进谏.
【出处】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贞观元年》:“(唐太宗)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愎谏:固执己见,拒纳人言.愎(音:必),固执.自贤:白以为贤.
【说明】 司马光(1019-1086),北宋大臣,史学家.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追封温国公,谥文正.治平三年(1066)撰成《通志》八卷上进,英宗览而称善,命设局续修;神宗赐书名为《资治通鉴》,并亲为制序.元丰七年成书.著作另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资治通鉴》,编年体通史.二百九十四卷,又考异、目录各三十卷.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b全书贯串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史事,为研究历史提供了较系统且完备的资料.
所节之句的原意是,阿谀逢迎之臣,一味奉承君主,因而君主听不到忠直之言.所以君主要想知道自己的过失,必须依靠忠臣的进谏.从而进一步指出,奉承的话多了,就有“失国”的危险.后常用来泛指各级领导要做好工作,减少差错就应广开言路,善于听从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要听取忠臣的进谏.
【出处】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贞观元年》:“(唐太宗)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愎谏:固执己见,拒纳人言.愎(音:必),固执.自贤:白以为贤.
【说明】 司马光(1019-1086),北宋大臣,史学家.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追封温国公,谥文正.治平三年(1066)撰成《通志》八卷上进,英宗览而称善,命设局续修;神宗赐书名为《资治通鉴》,并亲为制序.元丰七年成书.著作另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资治通鉴》,编年体通史.二百九十四卷,又考异、目录各三十卷.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b全书贯串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史事,为研究历史提供了较系统且完备的资料.
所节之句的原意是,阿谀逢迎之臣,一味奉承君主,因而君主听不到忠直之言.所以君主要想知道自己的过失,必须依靠忠臣的进谏.从而进一步指出,奉承的话多了,就有“失国”的危险.后常用来泛指各级领导要做好工作,减少差错就应广开言路,善于听从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看了 《资治通鉴》中“人欲自见其形...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在传统意义中,“忠”主要体现为个人主体的自我要求,影显了对人或对事真诚无私、竭心尽力、忠于职守、兴 2020-04-06 …
死锁的4个必要条件是【】、占用并等待资源、不可抢夺资源和循环等待资源。 2020-05-23 …
死锁产生的4个必要条件有进程互斥使用资源,占有等待资源,不可抢占和()。A.循环等待资源B.竞争资源 2020-05-24 …
下列属于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和主管部门公布统计资料的方式有( )。 A.统计公报 B.统计年鉴 C.资信 2020-06-07 …
三国演义第六十回、七十一回、七十二回的主要内容急用!还有根据这三回写出分析杨修的人物性格第六十回张 2020-06-09 …
关于《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的题目来源是“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而司马光写《资治通鉴》有他自己的写作 2020-06-10 …
资治通鉴的“资”是什么意思 2020-06-10 …
特发此状,还有资治通鉴的资呢?要说明出处或根据. 2020-06-10 …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是什么?你是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价值.你是如何看待它 2020-06-27 …
think资治通鉴think资治通鉴里的电影下载要钱吗 2020-07-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