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一宝盖头一心一用(上下结构)读什么急需
题目详情
一宝盖头一心一用(上下结构)读什么
急需
急需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甯
níng
(1) ㄋㄧㄥˊ
(2) 郑码:WDWL,U:752F,GBK:E5B8
(3) 笔画数:12,部首:用,笔顺编号:445454425112
甯
nìng
(1) ㄋㄧㄥˋ
(2) 均同“宁”.
(3) 郑码:WDWL,U:752F,GBK:E5B8
(4) 笔画数:12,部首:用,笔顺编号:445454425112
English
甯
N í ng
甯
N ì ng
" rather" all and together. 宁甯二氏相通 系承姬姓后裔
作为人的姓氏,宁、甯二氏,一向是相通的.虽然有人把他们严格划分为两个姓氏,但绝大多数的人都混为一谈,在书写时,宁、甯不分, 连最伟大的史书《史记》也不例外.
那么,在实质上,他们究竟是形别姓异的两个不同姓氏,还是根本就没有任何分别的一家人呢? 甯姓读四声,宁姓读二声.要了解这个问题,必须先行熟读《姓氏考略》所记载的这段文字:“甯,卫康叔之后,至成公生季食采于甯,以邑为氏,望出齐郡.又与宁通,汉甯成,《史记》作宁成.”
由这段文字看来,宁、甯二氏,的确是一父所生,同母所出,绝对可以不分彼此,混为一谈.换言之,这个家族的子弟,可以把自己的姓氏写为“甯”,也可以比较省事地写作“宁”.
这个可以有两种写法的姓氏,《姓氏考略》上记述得很清楚,是从春秋时代的卫国来的.换句话说,他们是发祥于距今两三千年前的河北、河南一带,是源远流长的一个古老家世.他们的始祖康叔,是周武王的同母弟,在当时被封为诸侯的周文王众多子弟之中,表现得出类拔萃,曾经于周公诛灭反叛的武庚之后,把殷朝的遗民治理得皆大欢喜.后来,更被其侄周成王举为司寇,光彩异常.
不过,在不分彼此的宁、甯二氏之中,宁氏还有另外一支组成份子,所以过去才会有学者主张严格区分这两个姓氏,不宜混为一谈.宁氏的第二支组成分子,根据考证,是赫赫大名的秦始皇的本家,也就是上古颛顼帝的嬴姓后裔,这一点《姓纂》和《急就篇》有记载:“宁氏与秦同姓,秦襄公曾孙谥宁公,支庶因以为氏”.
这派说法,言之成理,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应该把宁、甯二氏严格地划分.但是,如果进一步追溯,则嬴姓的始祖颛顼,是黄帝的曾孙卫康叔的父亲周文王,也是黄帝的姬姓后裔.姬、嬴二姓既然统统都是源自黄帝,则显而易见,宁氏尽管有两个水源,但也都是同父所生.所以,宁、甯二氏似乎大可不必在写法上斤斤计较.
甯氏的另一支源于蒙古,元代蒙古将领忙哥铁木尔拥兵南征,因家湖南常德卫,数代皆显宦.元末明初,常德甯氏迁居宁乡、长沙及湖北孝昌等地.
甯氏,源于分封采邑地名“甯邑”,遗址在今河南省获嘉县境.甯氏远祖康叔(姬封),乃周文王之子,为武王同母弟.武王灭商后,将殷墟(王畿)分封予康,国号卫(前1042年).传至第十世卫武公时,封其子季亹(mén)于甯邑(前770年),厥后子孙以邑为氏.甯氏系卫国公族,九世为卿,皆为大夫.
自从《汉字简化方案》实施以来,甯、宁、宁三字混为一体,并成一个“宁”字,造成姓氏混乱,延续至今.
“宁”原是传承字,读作zhù,是贮的本字,又“宫门屏之间曰宁”.现作姓氏的“宁”,本是“宁”的异体字.而“甯氏”,则是春秋初期源于“甯邑”,“甯”只读nīng(第四声).“寗”为“甯”之异体,原繁体也有“宝盖心冉”的写法.
满族的“宁氏”,祖居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市),以地为氏.原居宁安的宁氏迁长白山后,被清太祖努尔哈赤收编入旗,分南宁北宁,有“二宁”之称.现辽宁铁岭、河北承德等地,也有宁古塔氏改姓的“宁氏”.
至于史书所云:“秦襄公的曾孙谥为宁,秦宁公之后改姓宁”,这也纯属误传.已有文物铭文证实(《文物》1978年第11期),秦宁公是秦宪公,将“宪”错为“宁”,以讹传讹两千多年.
甯如进
姓氏“甯”字辨析
甯氏,为古老显姓之一,拥有二千八百多年历史.但自50年代实施“简化字”以来,“甯”一直被误为“宁”,且延续至今,积重难返.今特此发文辩证,以求正本清源,恢复甯姓之本义.
一、甯氏的起源:
据史载,春秋时卫国国君卫武公(姬和),将其子季亹分封于甯邑(今河南获嘉、修武一带),其后代以甯为氏,来源于姬姓.
甯氏是卫国三大宗族之一,从甯跪、甯速、甯俞、甯相、甯殖至甯喜,蝉联大夫职位,有“九世卿族”之说.并一度把持朝政,卫献公曾表示“政由甯氏,祭则寡人.”后来甯喜被杀,甯氏在卫国之势尽失.但另有一位重要历史人物甯戚,与管仲共同辅佐齐桓公成为五霸之首,其后代在齐鲁渐成望族,堂号“齐郡堂”.
明·周臣《甯戚饭牛图》
二、甯字的写法:
“甯”作为姓氏,有 “ ”、“寗”两种写法.《篇海类编?宫室类》:“甯,俗相承作寗”;《字汇》:“寗,俗甯字”. 、寗、甯三字,在后代一直通用.
广西文物《隋正议大夫甯贙碑》,将“甯”写作 ,说明隋唐时期 、甯二字的通用写法.明代《春秋左传注疏》卷十七,则将“甯”写作“寗”;清代《百家姓考略》,已写作“甯”.
隋正议大夫甯贙碑,写作
明代刊印《春秋左传疏注》,写作寗
清代刊印《百家姓考略》,写作甯
1936年,世界书局据清代武英殿本影印的《春秋三传》,在述甯速事时,写作“甯”,而述甯喜事时,又作“ ”.可见从清代至民国, 、甯二字是通用的.
清·武英殿本《春秋三传》
三、关于“宁”字:
在古汉语中,“宁”字与姓氏无关.“宁”本读zhù,其意有二:一为贮藏;二是“门屏之间谓之宁”(《尔雅?释宫》).
1956年公布1986年重发的《汉字简化方案》注明:“作门屏之间解的宁(古字罕用)读zhù(柱).为避免此宁字与宁的简化字混淆,原读zhù的宁作 .”现行电脑GB2312简体中文字符集存有“甯”字,《汉语大字典》中,提到“宁”是“宁”的简化字.
由此可见,作为姓氏的“甯”,并未简化成“宁”,而“宁”只是‘宁’的简体.
四、关于“宁”姓:
与“甯”姓相混同的“宁”姓,是由满族宁佳氏(宁尔佳氏)、宁古塔氏改姓而来.宁姓为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朝鲜古籍《李朝实录》载:“铁岭北部女真溪关千户凝马哈,以宁为姓.”这一姓氏的名人,现有南开大学教授宁宗一.
另一说法:“秦宁公之后以宁为姓”,即“宁氏源于嬴姓”.南宋王应麟《姓氏急就篇注》:“宁氏与秦同姓,秦襄公曾孙谥“宁公”,支庶因以为姓”.新加坡《南华早报》曾登《宁甯二氏相通?系承姬姓后裔》文章:“宁氏尽管有两个水源,但都是同父所生.宁、甯二氏大可不必在写法上斤斤计较.”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是错误的.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秦襄公曾孙是“秦宪公”.1978年1月,在宝鸡县杨家沟太公庙出土的秦器中,有秦公钟和秦公鎛各一套,从拓文字形看,名显是“宪公”,而决非“寜公”(见《文物》1978年第11期).既然没有“秦宁公”之说,“宁氏源于秦宁公”应予废止.
秦公钟局部,上面铭文为石鼓文:“秦公曰:我先祖受天命,
赏宅受国.刺刺邵文公、静公、宪公.不坠於上……”
五、区分甯宁二字:
若单从字源上看,甯宁二字确实是相通的.《汉语大字典》:“甯,同“宁”;《说文?用部》:“甯,所愿也”;清段玉裁注:“此与‘宁’意义皆同,许意‘宁’为愿词,‘甯’为所愿,略区别耳”;《说文》:“宁,愿词也.从丂,寍声”. 说明东汉之前,宁与甯都含“愿”之意.不过甯是“所愿”,有如名词“愿望”,而“宁”是“愿词”,为虚词之一,相当於动词“愿意”.後来,“甯”用于姓氏,正确发音nìng,即甯邑之甯.而宁静、宁愿等词,就只使用“宁”字.
甯与宁,除因读音和字义相近而混淆外,还有另一因素,即清道光皇帝名旻宁.民间为避讳,都将“宁”写成“甯”,长久相传,就被误为同一个字了.
襄樊古隆中牌坊,建于清朝光绪十五年,避道光帝讳,将宁写作甯
甯氏因封地甯邑而得姓,本不该写作“宁”与满族宁姓混同.但因甯、宁混同古已有之,如《史记》记述甯成,又作宁成,这是误用.西汉时的司马迁,不知甯氏得姓于甯邑,只知甯宁二字可以相通,以至误延到民国.建国以后,公布简化字方案,字典书籍又将“甯”简化为“宁”.
六、辞书异化甯姓:
“甯姓”被误写成“宁姓”的过程,始于1956年《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发布,该“一异表”将“甯”作为异体字并入“宁”;《汉字简化方案》的实施,传承字“宁”又成为“宁”的简化字.自此,宁宁甯三字合一,并成为“宁”,从而甯、宁两姓,就被一个传承字“宁”所替代.这种混乱情况延续至今,《新华字典》、《辞海》都未收入“甯”字头,而认同“甯、宁”简化为“宁”.
1979年版《新华字典》上的错误观点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问世,对“宁nìng”字有所提示:“‘甯’是‘宁’的异体字.”《一异表》也加注:“停止使用的异体字中,有用作姓氏的,在报刊图书中可以保留原字.”因此可以说,“甯”作为姓仍作“甯”,与“宁(níng)”是不同的姓氏.但该词典并未收录“甯”字头,实际上仍是模棱两可,沿袭混乱.
近些年来,国家主管部门意识到辞书的错误,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不但对“宁níng”增加姓氏义项,而且将“甯”列为正式字头,把读去声的“宁”姓移至“甯”下.教育部语文研究所网站也发文指出:“宁(寗)《一异表》字形有误,应作甯.宁甯为不同的姓,甯只读nìng.”
七、呼吁恢复甯姓:
中国大陆自50年代开始,从《一异表》到《新华字典》等辞书的应用,造成甯姓人的户口本、身份证等诸多证件,绝大部份改写为“宁”(据来自四川的甯文君反映,四川资中部份宗亲的身份证上仍保留“甯”字).且大众普遍认为“甯”是“宁”的繁体字,而在转换为繁体时,又错误地自动转为“宁”.长期以来,“甯”字反被遗忘,乃至大众已不识此字.加之,这个古老的甯姓与满族改姓的宁氏,又都混同为一个“宁”姓,更加是非难辩,其混乱局面积重难返.
甯氏与张王李等大姓不同,甯姓只有一个本源,源自姬姓,得氏于甯邑,故有“天下无二甯”之说.如果继续沿用“宁”的错误写法,不仅与满族宁氏混同,就甯氏族裔本身而言,也会“数典忘祖”,不识古字甯,不知自家姓.
由于简化字造成的姓氏误写,不仅就此甯氏一姓,还有“萧”姓错为“肖”,“钟”姓错为“钟”等等.为此,建议国家出台一份文件,说明“肖”能复为“萧”,“钟”能复为“钟”,“宁”能复为“甯”(满族除外).并提供权威“对照表”,下达有关证件业务部门,建立配套操作程序,可以自动有效转换,使之切实可行.
随着新《百家姓》的出炉,政务机关若能为姓氏加注,将谬误正本清源,贯彻实施这一复姓举措,那将是对传统文化的功德,为政之一大善举也.(是多音字,楼上的都片面了)
níng
(1) ㄋㄧㄥˊ
(2) 郑码:WDWL,U:752F,GBK:E5B8
(3) 笔画数:12,部首:用,笔顺编号:445454425112
甯
nìng
(1) ㄋㄧㄥˋ
(2) 均同“宁”.
(3) 郑码:WDWL,U:752F,GBK:E5B8
(4) 笔画数:12,部首:用,笔顺编号:445454425112
English
甯
N í ng
甯
N ì ng
" rather" all and together. 宁甯二氏相通 系承姬姓后裔
作为人的姓氏,宁、甯二氏,一向是相通的.虽然有人把他们严格划分为两个姓氏,但绝大多数的人都混为一谈,在书写时,宁、甯不分, 连最伟大的史书《史记》也不例外.
那么,在实质上,他们究竟是形别姓异的两个不同姓氏,还是根本就没有任何分别的一家人呢? 甯姓读四声,宁姓读二声.要了解这个问题,必须先行熟读《姓氏考略》所记载的这段文字:“甯,卫康叔之后,至成公生季食采于甯,以邑为氏,望出齐郡.又与宁通,汉甯成,《史记》作宁成.”
由这段文字看来,宁、甯二氏,的确是一父所生,同母所出,绝对可以不分彼此,混为一谈.换言之,这个家族的子弟,可以把自己的姓氏写为“甯”,也可以比较省事地写作“宁”.
这个可以有两种写法的姓氏,《姓氏考略》上记述得很清楚,是从春秋时代的卫国来的.换句话说,他们是发祥于距今两三千年前的河北、河南一带,是源远流长的一个古老家世.他们的始祖康叔,是周武王的同母弟,在当时被封为诸侯的周文王众多子弟之中,表现得出类拔萃,曾经于周公诛灭反叛的武庚之后,把殷朝的遗民治理得皆大欢喜.后来,更被其侄周成王举为司寇,光彩异常.
不过,在不分彼此的宁、甯二氏之中,宁氏还有另外一支组成份子,所以过去才会有学者主张严格区分这两个姓氏,不宜混为一谈.宁氏的第二支组成分子,根据考证,是赫赫大名的秦始皇的本家,也就是上古颛顼帝的嬴姓后裔,这一点《姓纂》和《急就篇》有记载:“宁氏与秦同姓,秦襄公曾孙谥宁公,支庶因以为氏”.
这派说法,言之成理,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应该把宁、甯二氏严格地划分.但是,如果进一步追溯,则嬴姓的始祖颛顼,是黄帝的曾孙卫康叔的父亲周文王,也是黄帝的姬姓后裔.姬、嬴二姓既然统统都是源自黄帝,则显而易见,宁氏尽管有两个水源,但也都是同父所生.所以,宁、甯二氏似乎大可不必在写法上斤斤计较.
甯氏的另一支源于蒙古,元代蒙古将领忙哥铁木尔拥兵南征,因家湖南常德卫,数代皆显宦.元末明初,常德甯氏迁居宁乡、长沙及湖北孝昌等地.
甯氏,源于分封采邑地名“甯邑”,遗址在今河南省获嘉县境.甯氏远祖康叔(姬封),乃周文王之子,为武王同母弟.武王灭商后,将殷墟(王畿)分封予康,国号卫(前1042年).传至第十世卫武公时,封其子季亹(mén)于甯邑(前770年),厥后子孙以邑为氏.甯氏系卫国公族,九世为卿,皆为大夫.
自从《汉字简化方案》实施以来,甯、宁、宁三字混为一体,并成一个“宁”字,造成姓氏混乱,延续至今.
“宁”原是传承字,读作zhù,是贮的本字,又“宫门屏之间曰宁”.现作姓氏的“宁”,本是“宁”的异体字.而“甯氏”,则是春秋初期源于“甯邑”,“甯”只读nīng(第四声).“寗”为“甯”之异体,原繁体也有“宝盖心冉”的写法.
满族的“宁氏”,祖居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市),以地为氏.原居宁安的宁氏迁长白山后,被清太祖努尔哈赤收编入旗,分南宁北宁,有“二宁”之称.现辽宁铁岭、河北承德等地,也有宁古塔氏改姓的“宁氏”.
至于史书所云:“秦襄公的曾孙谥为宁,秦宁公之后改姓宁”,这也纯属误传.已有文物铭文证实(《文物》1978年第11期),秦宁公是秦宪公,将“宪”错为“宁”,以讹传讹两千多年.
甯如进
姓氏“甯”字辨析
甯氏,为古老显姓之一,拥有二千八百多年历史.但自50年代实施“简化字”以来,“甯”一直被误为“宁”,且延续至今,积重难返.今特此发文辩证,以求正本清源,恢复甯姓之本义.
一、甯氏的起源:
据史载,春秋时卫国国君卫武公(姬和),将其子季亹分封于甯邑(今河南获嘉、修武一带),其后代以甯为氏,来源于姬姓.
甯氏是卫国三大宗族之一,从甯跪、甯速、甯俞、甯相、甯殖至甯喜,蝉联大夫职位,有“九世卿族”之说.并一度把持朝政,卫献公曾表示“政由甯氏,祭则寡人.”后来甯喜被杀,甯氏在卫国之势尽失.但另有一位重要历史人物甯戚,与管仲共同辅佐齐桓公成为五霸之首,其后代在齐鲁渐成望族,堂号“齐郡堂”.
明·周臣《甯戚饭牛图》
二、甯字的写法:
“甯”作为姓氏,有 “ ”、“寗”两种写法.《篇海类编?宫室类》:“甯,俗相承作寗”;《字汇》:“寗,俗甯字”. 、寗、甯三字,在后代一直通用.
广西文物《隋正议大夫甯贙碑》,将“甯”写作 ,说明隋唐时期 、甯二字的通用写法.明代《春秋左传注疏》卷十七,则将“甯”写作“寗”;清代《百家姓考略》,已写作“甯”.
隋正议大夫甯贙碑,写作
明代刊印《春秋左传疏注》,写作寗
清代刊印《百家姓考略》,写作甯
1936年,世界书局据清代武英殿本影印的《春秋三传》,在述甯速事时,写作“甯”,而述甯喜事时,又作“ ”.可见从清代至民国, 、甯二字是通用的.
清·武英殿本《春秋三传》
三、关于“宁”字:
在古汉语中,“宁”字与姓氏无关.“宁”本读zhù,其意有二:一为贮藏;二是“门屏之间谓之宁”(《尔雅?释宫》).
1956年公布1986年重发的《汉字简化方案》注明:“作门屏之间解的宁(古字罕用)读zhù(柱).为避免此宁字与宁的简化字混淆,原读zhù的宁作 .”现行电脑GB2312简体中文字符集存有“甯”字,《汉语大字典》中,提到“宁”是“宁”的简化字.
由此可见,作为姓氏的“甯”,并未简化成“宁”,而“宁”只是‘宁’的简体.
四、关于“宁”姓:
与“甯”姓相混同的“宁”姓,是由满族宁佳氏(宁尔佳氏)、宁古塔氏改姓而来.宁姓为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朝鲜古籍《李朝实录》载:“铁岭北部女真溪关千户凝马哈,以宁为姓.”这一姓氏的名人,现有南开大学教授宁宗一.
另一说法:“秦宁公之后以宁为姓”,即“宁氏源于嬴姓”.南宋王应麟《姓氏急就篇注》:“宁氏与秦同姓,秦襄公曾孙谥“宁公”,支庶因以为姓”.新加坡《南华早报》曾登《宁甯二氏相通?系承姬姓后裔》文章:“宁氏尽管有两个水源,但都是同父所生.宁、甯二氏大可不必在写法上斤斤计较.”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是错误的.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秦襄公曾孙是“秦宪公”.1978年1月,在宝鸡县杨家沟太公庙出土的秦器中,有秦公钟和秦公鎛各一套,从拓文字形看,名显是“宪公”,而决非“寜公”(见《文物》1978年第11期).既然没有“秦宁公”之说,“宁氏源于秦宁公”应予废止.
秦公钟局部,上面铭文为石鼓文:“秦公曰:我先祖受天命,
赏宅受国.刺刺邵文公、静公、宪公.不坠於上……”
五、区分甯宁二字:
若单从字源上看,甯宁二字确实是相通的.《汉语大字典》:“甯,同“宁”;《说文?用部》:“甯,所愿也”;清段玉裁注:“此与‘宁’意义皆同,许意‘宁’为愿词,‘甯’为所愿,略区别耳”;《说文》:“宁,愿词也.从丂,寍声”. 说明东汉之前,宁与甯都含“愿”之意.不过甯是“所愿”,有如名词“愿望”,而“宁”是“愿词”,为虚词之一,相当於动词“愿意”.後来,“甯”用于姓氏,正确发音nìng,即甯邑之甯.而宁静、宁愿等词,就只使用“宁”字.
甯与宁,除因读音和字义相近而混淆外,还有另一因素,即清道光皇帝名旻宁.民间为避讳,都将“宁”写成“甯”,长久相传,就被误为同一个字了.
襄樊古隆中牌坊,建于清朝光绪十五年,避道光帝讳,将宁写作甯
甯氏因封地甯邑而得姓,本不该写作“宁”与满族宁姓混同.但因甯、宁混同古已有之,如《史记》记述甯成,又作宁成,这是误用.西汉时的司马迁,不知甯氏得姓于甯邑,只知甯宁二字可以相通,以至误延到民国.建国以后,公布简化字方案,字典书籍又将“甯”简化为“宁”.
六、辞书异化甯姓:
“甯姓”被误写成“宁姓”的过程,始于1956年《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发布,该“一异表”将“甯”作为异体字并入“宁”;《汉字简化方案》的实施,传承字“宁”又成为“宁”的简化字.自此,宁宁甯三字合一,并成为“宁”,从而甯、宁两姓,就被一个传承字“宁”所替代.这种混乱情况延续至今,《新华字典》、《辞海》都未收入“甯”字头,而认同“甯、宁”简化为“宁”.
1979年版《新华字典》上的错误观点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问世,对“宁nìng”字有所提示:“‘甯’是‘宁’的异体字.”《一异表》也加注:“停止使用的异体字中,有用作姓氏的,在报刊图书中可以保留原字.”因此可以说,“甯”作为姓仍作“甯”,与“宁(níng)”是不同的姓氏.但该词典并未收录“甯”字头,实际上仍是模棱两可,沿袭混乱.
近些年来,国家主管部门意识到辞书的错误,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不但对“宁níng”增加姓氏义项,而且将“甯”列为正式字头,把读去声的“宁”姓移至“甯”下.教育部语文研究所网站也发文指出:“宁(寗)《一异表》字形有误,应作甯.宁甯为不同的姓,甯只读nìng.”
七、呼吁恢复甯姓:
中国大陆自50年代开始,从《一异表》到《新华字典》等辞书的应用,造成甯姓人的户口本、身份证等诸多证件,绝大部份改写为“宁”(据来自四川的甯文君反映,四川资中部份宗亲的身份证上仍保留“甯”字).且大众普遍认为“甯”是“宁”的繁体字,而在转换为繁体时,又错误地自动转为“宁”.长期以来,“甯”字反被遗忘,乃至大众已不识此字.加之,这个古老的甯姓与满族改姓的宁氏,又都混同为一个“宁”姓,更加是非难辩,其混乱局面积重难返.
甯氏与张王李等大姓不同,甯姓只有一个本源,源自姬姓,得氏于甯邑,故有“天下无二甯”之说.如果继续沿用“宁”的错误写法,不仅与满族宁氏混同,就甯氏族裔本身而言,也会“数典忘祖”,不识古字甯,不知自家姓.
由于简化字造成的姓氏误写,不仅就此甯氏一姓,还有“萧”姓错为“肖”,“钟”姓错为“钟”等等.为此,建议国家出台一份文件,说明“肖”能复为“萧”,“钟”能复为“钟”,“宁”能复为“甯”(满族除外).并提供权威“对照表”,下达有关证件业务部门,建立配套操作程序,可以自动有效转换,使之切实可行.
随着新《百家姓》的出炉,政务机关若能为姓氏加注,将谬误正本清源,贯彻实施这一复姓举措,那将是对传统文化的功德,为政之一大善举也.(是多音字,楼上的都片面了)
看了 一宝盖头一心一用(上下结构)...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绿色的呼唤主题班会开头和结尾(急用)200分我们班老师让我和我同桌主持班会要一个开头(什么什么班会 2020-05-13 …
急!比喻排比句!考试!例句:谅解是一股和煦的春风,能消融凝结在人们心头的坚冰.仿写三个关于亲情与例 2020-05-17 …
800字以义为主题的作文开头,结尾用引用排比,中间三段用片段组合式,有中心句,急需,跪求中间三段要引 2020-11-07 …
关于续写雷锋日记的问题——开头怎么写?注意是续写雷锋日记的开头~不要整篇文我就缺开头~(如果有能力, 2020-11-11 …
请帮我解决一下!急!1!求求你们了!填颜色,组成语.半()半().下列对联各咏的是谁?四面湖山归眼底 2020-11-14 …
这两句话那个通顺?知识帝现身.这是困扰在很多身患多病的老人心头的疑惑这是困扰着很多身患多病的老人心头 2020-11-27 …
有一个英语单词老找不到,意思好像是“清单”吧,忘了是M开头的还是F开头的了,应该是N结尾的.急用!N 2020-11-28 …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解释!急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这句 2020-11-30 …
阅读并答题。特殊的点名刺耳的铃声急骤响起,马教授心头一震,随即用发颤的声音说道:阅读并答题。特殊的点 2020-12-19 …
传说,有两个秀才一同去赴试,刚上路就遇到出殡的队伍,黑漆漆的棺材擦身而过.甲秀才大感晦气,心头愁绪郁 2020-1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