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是贯穿始终的主旋律,在生死抉择的矛盾中司马迁是怎样表现项羽这个的英雄的?

题目详情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是贯穿始终的主旋律,在生死抉择的矛盾中司马迁是怎样表现项羽这个的英雄的?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公元前202年冬天,兵少粮尽的楚军被汉军和各路诸侯兵马困在垓下,(现在安徽省灵璧县的东南);霸王夜闻四面楚歌,在帐中饮酒,留下了霸王别姬的千古绝唱.霸王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美人虞姬和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唱罢拔剑自刎.左右无不泣下. 项羽夜晚带领八百壮士突围,因迷失道路,天明到达东城(今安徽定远县东南)时,身边只剩下28名壮士.项羽这时发出了他临终时的感叹:"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原文: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原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项羽接下来用他的盖世神勇来证明他的"天亡我,非战之罪" ,他率28人力战千人,突出包围,所向披靡,斩杀2员汉将和几百名汉军,待重重汉军又包围他们时,他检视手下,只有2名壮士牺牲.乌江边上,项羽谈笑自若拒绝了乌江亭长东渡乌江的请求,因不忍心杀掉跟随他5年的千里马,把它留给了乌江亭长.然后和他手下的壮士下马步行,杀向敌阵,开始了他的千古一战!项羽又杀敌几百名,自己也十几处受伤.他看到了他的在汉军做司马的旧相识吕马童,说:"这不是我的老朋友吗?"吕马童惭愧的背过身不敢看项羽.项羽说:"我听说得到我的人头赏千金,封万户侯,我把这个好处给你!"说完拔剑自刎.他的尸体被5人抢分.太史公司马迁在总结项羽生平时说,项羽把自己兵败身亡的原因归结为"天亡我,非战之罪"的原因,是荒谬的.他认为项羽败亡的原因是不施仁义、背约负盟、目光短视、居功自傲、欲以力争天下等原因.从逐鹿中原、争图霸业的角度,太史公的观点没有错.但是,我却从项羽的悲叹"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中,看到了其中昭示的茫茫天意,历史的安排都有定数,任何人的意志都无法改变,从这一点来看,项羽的结论更显智慧.后人在反思这段历史时,不少人都为项羽扼腕叹息,认为他应该东渡乌江,回到江东卷土重来,唐朝杜牧的"题乌江厅" :胜负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现代人有许多人认为项羽性格中的许多所谓缺点是他不能成就帝业的障碍,殊不知,历史安排了刘邦成就汉室400年江山霸业的同时,也安排了项羽的失败,那么导致项羽失败的诸多原因也就成为了历史安排中的必然.在项羽对乌江亭长的一番话中,可以知道项羽是在顺天意而行:"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那么,项羽这段悲壮的历史要留给后人什么呢?一是茫茫的天意昭示了历史的一切都有定数;二是用自己的短暂人生创造了中华历史文化的内容,后人有人从中明白了什么是视死如归、有人从中明白了什么是舍生取义、什么是英雄等等.李清照诗云:"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由此,我们能联想到什么,魔鬼作恶总有时.无论其表面有多强大,最终难逃灭亡的命运. 希望采纳为答案 谢谢
看了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是...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司马迁选择编写《史记》,也就意味着选择了劳累,选择了孤苦,那是一个风沙满天的清晨,司马迁().那是  2020-06-04 …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是贯穿始终的主旋律,在生死抉择的矛盾中司马迁是怎样表现项羽这个的英雄的?  2020-06-09 …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该诗句不能反映A.小农经济的封闭性B.农民自由  2020-06-29 …

在练习使用多用表的实验中,某同学连接的电路如图所示.①若旋转选择开关,使其尖端对准直流电流档,此时  2020-07-12 …

在无线电波的发射过程中,把要传递的信息加到载波上,就是使载波随信号而改变,这种技术叫做;我们转动收  2020-07-25 …

设一体系能量本征函数系{|n>},满足如下递推关系式,x|n>=n|n+1>+(n-1)|n-2>  2020-08-01 …

接收无线电广播时,首先要从众多的电磁波中把自己需要的选出来.我们转动收间机的旋钮选择电台的过程称为(  2020-11-27 …

请帮我写一段关于选择的,有名人事例的排比句。如:司马迁选择了忍辱负重,创造了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  2020-12-06 …

6RA70调速器如何设定参数,使其控制的电机进行正向或反向旋转选择。  2020-12-15 …

古有“孟母三迁”,“择邻而居”的故事;老师也经常引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来教导学生你认为这种做法的  2021-0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