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文后问题。小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小题1:本诗对小松的描写可谓精炼传神,请结合前两句中“刺”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文后问题。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小题1:本诗对小松的描写可谓精炼传神,请结合前两句中“刺”与“出”字,简要分析小松的特点。(3分) 小题2:后两句所写“时人”又有怎样的特征?(1分) 小题3:这首小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对此你有何看法?请你选择一个角度立意,写一段议论文字。(20分)要求:①论点明确 ②论证有力,使用两种以上论证方法 ③300字左右 |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小题1:“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转大。“而今渐觉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 “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 小题2:眼光短浅 小题3:多个角度,言之成理即可 |
点评:分析人物形象,就要借助诗歌中人物外貌、神态、举止的描写,体会作品主人公鲜活的形象,进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思想感情。答题思路为:①首先分析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事物形象或人物形象。②进而分析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小题3:试题分析:这首小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埋没深草里的“小松”,不也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由于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描写和议论,诗情和哲理,幽默和严肃,在这首诗中得到有机的统一,字里行间,充满理趣,耐人寻味。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本题没有固定的答案,自选一个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点评:本题就是一篇小型的议论文,在作文时,不要求面面俱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能就一种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 |
看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文后问...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心眼儿小女儿小刺儿读一不一致的是 2020-04-06 …
女,24岁,右足底行走时轻度疼痛,右足跖前部可见数个黄豆大小淡黄色角质栓,除去表面角质层可见有白色软 2020-06-06 …
按要求修改一名学生的读后感片段。①《格列佛游记》是18世纪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优秀讽刺小说。 2020-06-08 …
刺毛鼠(2n=16)背上有硬棘毛,体浅灰色或沙色,张教授在一封闭饲养的刺毛鼠繁殖中,偶然发现一只无 2020-06-21 …
刺毛鼠(2n=16)背上有硬棘毛,体浅灰色或沙色,佟教授在一封闭饲养的刺毛鼠中,偶然发现一只无刺雄 2020-06-21 …
名著阅读:(5分)(1)《格列佛游记》是乔纳森·斯威夫特的一部杰出的游记体讽刺小说,作品用荒诞、夸张 2020-11-03 …
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例:这山可真高,快要把青天刺破了.1、图书馆的书可真多,()2、今天的雾可真大, 2020-11-03 …
名著阅读。(6分)小题1:《格列佛游记》是英国著名讽刺小说家和政论家的代表作品。(1分)小题2:《格 2020-12-23 …
注射乙肝疫苗,可预防乙型肝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疫苗可以直接与乙肝病毒结合来清除病毒B.疫苗可 2021-01-08 …
注射乙型肝炎疫苗,可预防乙型肝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疫苗可作为引起免疫反应的抗原B.疫苗可刺激 2021-01-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