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题。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 |||||
| 1.答案:(1)惠王认为齐楚交好对自己来说是一个祸害,所以命令张仪假装离开秦国到楚国去,并且奉上丰厚的礼物借以投靠到楚国。 (2)张仪听说了这件事,便说:“凭我一个张仪就可抵换汉中地,请让我离开秦国,到楚国去。” 解析:(1)“佯”,假装。“去”,离开。“厚市委质”,“厚市”,是指丰厚的礼物,“市”,礼物。“委质”,前人研究是指另再呈献信物,古代别国重臣投靠新主,“必先书名于策(竹简),委死之质于君,然后为臣,示必死节也”。“委”,呈献。“质”通“贽”,但作信物解,这种信物,不是礼物所能代替的。 (2)“以”,介词,用、凭的意思。“当”,抵得上。“往如楚”,“往”,去;“如楚”,到楚国去。 2.答案: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左徒:楚官名。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 解析:此题在理解全文后即可得到答案,此处分析一下“王甚任”屈原的原因: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氏不分。)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明、娴,形容词用作动词,这两句状语后置。) 3.答案: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 解析:“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此句补述了一个上官大夫陷害屈原的导火线。“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译作:“上官大夫看见了想抢过去(看),屈原不给。”“因谗之曰:‘……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4.答案:其一,先秦史籍皆不传屈原生平事迹,有关屈原的史料太少(可能与秦始皇焚书有关),单靠叙事不容易写出屈原光辉的一生。其二,屈原史料虽少,但其作品犹在,通过作品感其精神是最好的办法,而将阅读所得见诸笔端就离不开“评议”。其三,司马迁写此传也意在抒写个人幽愤,所以“评”就显得尤其重要。 解析:此题具有一定的难度,能够简要叙述出两个即可。这篇文章的基本写作特点,是以粗笔写“形”,以工笔写“心”,研读时一定要把握住这一特点。如通过文首叙述屈原踌躇满志却遭忌恨这个简单的概括,屈原的个性品质、政治见解等只能给人以大概的印象,单凭此寥寥几笔无法使形象丰满,所以第三段用大量笔墨评议屈原为文的根由,从而展示了屈原在忠奸、公私、正邪斗争中的鲜明立场和敢于抨击黑暗的斗争精神。司马迁还通过评“文”来展现屈原“方正”不屈的性格。如此这般,屈原的形象就会更深入人心。 |
把下面排列错乱的句子,按顺序连成条理清楚的一段话。(在括号中标序号)()他又说道:“我们中国人一定 2020-06-08 …
歌德说:“你的责任是什么?把你面前的日常事情完成好,就是你的责任。”这句话说明()A.要分清楚责任 2020-06-09 …
关于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说法正确的是A一般讲平均速度,必须讲清楚是哪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B对于匀速直 2020-07-02 …
阅读《晏子使楚》选段,完成1—3题。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 2020-07-06 …
《晏子使楚》选段,完成6〜9题。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 2020-07-06 …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楚子围宋楚子(楚成王)将围宋,使子文(楚前任令尹)治兵 2020-07-10 …
把下列顺序错乱的句子整理成条理清楚的一段话把下列顺序错乱的句子整理成条理清楚的一段话。(将序号填在句 2020-11-21 …
1.已知A、B、C三人中,一个是油漆工,一个是木工,一个是泥瓦匠,但不知道他们谁做什么,三人合作一项 2020-12-01 …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楚子围宋楚子(楚成王)将围宋,使子文(楚前任令尹)治兵于睽①,终朝(zhāo 2021-01-20 …
晏子使楚,第二段中,晏子使楚第二段中,晏子欲用“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揭示怎样的道理? 2021-0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