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题。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
1.答案:(1)惠王认为齐楚交好对自己来说是一个祸害,所以命令张仪假装离开秦国到楚国去,并且奉上丰厚的礼物借以投靠到楚国。 (2)张仪听说了这件事,便说:“凭我一个张仪就可抵换汉中地,请让我离开秦国,到楚国去。” 解析:(1)“佯”,假装。“去”,离开。“厚市委质”,“厚市”,是指丰厚的礼物,“市”,礼物。“委质”,前人研究是指另再呈献信物,古代别国重臣投靠新主,“必先书名于策(竹简),委死之质于君,然后为臣,示必死节也”。“委”,呈献。“质”通“贽”,但作信物解,这种信物,不是礼物所能代替的。 (2)“以”,介词,用、凭的意思。“当”,抵得上。“往如楚”,“往”,去;“如楚”,到楚国去。 2.答案: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左徒:楚官名。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 解析:此题在理解全文后即可得到答案,此处分析一下“王甚任”屈原的原因: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氏不分。)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明、娴,形容词用作动词,这两句状语后置。) 3.答案: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 解析:“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此句补述了一个上官大夫陷害屈原的导火线。“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译作:“上官大夫看见了想抢过去(看),屈原不给。”“因谗之曰:‘……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4.答案:其一,先秦史籍皆不传屈原生平事迹,有关屈原的史料太少(可能与秦始皇焚书有关),单靠叙事不容易写出屈原光辉的一生。其二,屈原史料虽少,但其作品犹在,通过作品感其精神是最好的办法,而将阅读所得见诸笔端就离不开“评议”。其三,司马迁写此传也意在抒写个人幽愤,所以“评”就显得尤其重要。 解析:此题具有一定的难度,能够简要叙述出两个即可。这篇文章的基本写作特点,是以粗笔写“形”,以工笔写“心”,研读时一定要把握住这一特点。如通过文首叙述屈原踌躇满志却遭忌恨这个简单的概括,屈原的个性品质、政治见解等只能给人以大概的印象,单凭此寥寥几笔无法使形象丰满,所以第三段用大量笔墨评议屈原为文的根由,从而展示了屈原在忠奸、公私、正邪斗争中的鲜明立场和敢于抨击黑暗的斗争精神。司马迁还通过评“文”来展现屈原“方正”不屈的性格。如此这般,屈原的形象就会更深入人心。 |
物各有短长船夫的话表现了他对甘戊的什么态度?他的依据是什么?根据原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原文:甘戊使 2020-05-14 …
课外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完成各题。甘戊渡河甘戊①使于齐,渡大河。船人曰:“河水间耳,君不 2020-05-16 …
(二)课外精选美文阅读(10分)(2015.广东油尾)物各有短长甘戊①使于齐,渡大河。船人②曰:“ 2020-05-16 …
课外文言文阅读物各有短长甘戊①使于齐,渡大河。船人②曰:“河水间③耳,君不能自渡,能为王者之说乎? 2020-05-16 …
课外文言文阅读物各有短长甘戊①使于齐,渡大河。船人②曰:“河水间③耳,君不能自渡,能为王者之说乎? 2020-05-16 …
战国初期,魏国李悝首倡“尽地力之教”,实施平抑米价的平籴法,以免谷贱伤农;同时制定《法经》六篇,以 2020-06-11 …
为将者披坚执锐,征战;为王者运筹帷幄,诛心.郑和下西洋里姚广孝的台词, 2020-06-17 …
战国初期,魏国李悝首倡“尽地力之教”,实施平抑米价的平籴法,以免谷贱伤农;同时制定《法经》六篇,以 2020-06-23 …
卫鞅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遵循)古而王(成为王者),夏殷不易(因为)礼而亡(灭 2020-07-06 …
①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②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③则其为患必有不测④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⑤ 2020-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