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渔父(屈原的文章)在中华历史种的内涵~!《渔父》是屈原的的作品反映了他的矛盾的内心~!那渔父在中华历史中的内涵和象征的意义是什么~!具体点的~!越多越好~!

题目详情
渔父(屈原的文章)在中华历史种的内涵~!
《渔父》是屈原的的作品反映了他的矛盾的内心~!那渔父在中华历史中的内涵和象征的意义是什么~!具体点的~!越多越好~!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屈原·渔父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重新浏览了屈原与渔父的这段对话,引发出了我一些联想
屈原放而游于江潭,行吟泽畔,而后乃赋,寄情于文章之中,我认为他是属于儒之隐.但是儒之隐的人物但凡不是沽名钓誉之徒,很少有善终的.屈原如此,嵇康亦如此...
原因也许屈原也已经说出一二: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胸怀大志之士终究不忍承受怀才不遇的结局,屈原的做法是被动的,可惜可叹的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反观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也许是他道之隐的明证.道可道,非常道,没有什么东西是恒久不便的,但是老子同样说过:道,历千载而不变...两者想来并不矛盾,我的理解是,天地的"道'说的就是世事的"非常道',无常的"变'体现的就是永恒的道.
其实徜徉山水之间,随波逐流而不问红尘世事的确逍遥.但是隐是相对于仕而言的.不生而不灭,不增而不减,当然没有了人间的烦恼,也无法真正体会到游于山水之间的乐趣.没有人生来便是老庄.文中提到的渔父也是如此
念毕此文,总感觉应当在儒和道之间寻求一个平衡
人活在世界上,倘若总是刚正不阿,而不会与世推移,要做出些大事也许也是很难的."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笑的是屈原般人物的执着
但是人的价值最终总是应该在对于社会的贡献中体现出来,不然的话,生命的价值何在?不出一份力的话,也有悖祖宗"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教诲
人生就像海上的波浪,有时起有时落.想干成一些事情,也许在起的时候我们应抱屈原的敢于居庙堂之高的精神,落的时候亦当怀渔父处江湖之远的胸襟.
人生,也许就是一个游走于儒与道,仕与隐,屈原和渔父之间的过程...
看了 渔父(屈原的文章)在中华历史...的网友还看了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