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李清照的《声声慢》和《浣溪沙》(常记溪亭日暮那个)赏析.
题目详情
李清照的《声声慢》和《浣溪沙》(常记溪亭日暮那个)
赏析.
赏析.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赏析:
从“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几句叠词,反反复复之用意,不仅富于音乐美和韵律美,而且借以表达词人对于晚年孀居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的淋漓尽致的挥洒,一生在寻寻觅觅,只落得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吟咏此句,不禁使人感同身受.
“乍暖还寒”的多变气候,又怎能修生养息,酒难御寒,伶仃一人,苦不堪言.
从“三杯两盏淡酒”的“淡”字可以看出作者心中满是愁,酒力压不住愁,压不住心愁自然觉的酒味淡了.用酒之淡,更衬托词人内心极其的苦楚愁闷,望北雁南飞,这几个角度都写出词人内心的惆怅,寓情于景,通过意向使愁变得具体可感又意蕴无穷,耐人寻味.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正是化用“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更漏子》温庭筠 虽为化用,但词人却善于融化前人的语句,自成意境,有天衣无缝之妙.梧桐这一意象不仅表现季节与时令,而且由此表现秋季的特点.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中化多为少,表面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将愁苦之情以感叹终句挥洒得淋漓尽致.用强调的语气更能表达自己内心的愁.
整首诗都用了悲凉凄惨的调,从作者角度分析,当时正值晚年,一些生活细节也看得如此悲凉,并以此来表现自己痛苦的心境,平实的语句中透的词义却是似浅实深.上片开笔连用七组叠词字来概括悲切孤苦的心境,奇特而生动.下片继续借眼前景物来倾诉忧愁,整首诗笼罩在一片凄凉悲苦的氛围当中.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
作者李清照(南宋).
赏析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赏析:
从“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几句叠词,反反复复之用意,不仅富于音乐美和韵律美,而且借以表达词人对于晚年孀居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的淋漓尽致的挥洒,一生在寻寻觅觅,只落得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吟咏此句,不禁使人感同身受.
“乍暖还寒”的多变气候,又怎能修生养息,酒难御寒,伶仃一人,苦不堪言.
从“三杯两盏淡酒”的“淡”字可以看出作者心中满是愁,酒力压不住愁,压不住心愁自然觉的酒味淡了.用酒之淡,更衬托词人内心极其的苦楚愁闷,望北雁南飞,这几个角度都写出词人内心的惆怅,寓情于景,通过意向使愁变得具体可感又意蕴无穷,耐人寻味.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正是化用“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更漏子》温庭筠 虽为化用,但词人却善于融化前人的语句,自成意境,有天衣无缝之妙.梧桐这一意象不仅表现季节与时令,而且由此表现秋季的特点.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中化多为少,表面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将愁苦之情以感叹终句挥洒得淋漓尽致.用强调的语气更能表达自己内心的愁.
整首诗都用了悲凉凄惨的调,从作者角度分析,当时正值晚年,一些生活细节也看得如此悲凉,并以此来表现自己痛苦的心境,平实的语句中透的词义却是似浅实深.上片开笔连用七组叠词字来概括悲切孤苦的心境,奇特而生动.下片继续借眼前景物来倾诉忧愁,整首诗笼罩在一片凄凉悲苦的氛围当中.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
作者李清照(南宋).
赏析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看了 李清照的《声声慢》和《浣溪沙...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对唐代诗人潘咸的《芍药》这首诗的鉴赏以及诗人的简介闲来竹赏亭,赏极蕊珠宫。叶已尽余翠,花才半展红。 2020-06-12 …
“夏”的诗夏颂——纳清风台榭开怀,傍流水亭轩赏心.夏初——槐柳成阴雨洗尘,樱桃乳酪并尝新.夏热—— 2020-06-12 …
圆柱上的错觉是怎么回事?在承德避暑山庄的“东倒西歪亭”,有一个在圆柱上的画,画上有一个亭子.从左边 2020-06-18 …
这句话的“踞”表现出梅雨亭的------“浮”突出了亭的-------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 2020-06-19 …
仿照这个句子造句:欣赏是一缕春风,染绿荒芜的山岗,欣赏是(),(...仿照这个句子造句:欣赏是一缕 2020-06-21 …
1、仿写句子:每一颗心灵都是需要别人去欣赏的,欣赏是一掬清水,只有在欣赏的灌溉下,一个人才能从荆棘 2020-06-21 …
“赏菊观竹煮茶有什么共同特点”,仿照这个写几个. 2020-06-26 …
照一个类似欣赏是一缕春风,染绿荒芜的山冈.要用欣赏一词 2020-11-10 …
教师节两句短语,谁能再写一些句子(满分悬赏)“丹心一片育桃李,赞语千曲颂园丁!”仿照这个格式,麻烦高 2020-11-30 …
亭子建在红叶翩翩,流水潺潺的山下.亭前有个水潭,从山里流出来的小溪围绕着小河流淌,亭子建在红叶翩翩, 2020-12-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