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历史-->
材料一(王安石说)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昔之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则青苗之令
题目详情
材料一 (王安石说)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 而贷者常苦于不得。……昔之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 则青苗之令行矣。 ——引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司马光)言青苗之弊曰:“平民举钱出息,尚能蚕食下户,况县官督责之惑乎!” 惠卿曰:“青苗法,愿则与之,不愿固不强。”光曰:“愚民知取债之利,不知还债之害, 非独县官不强,富民也不强也。”帝(神宗)曰“陕西行之既久,民不以为病。”光曰:“臣 陕西人也,见其病,未见其利。”——引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清朝史学家赵翼评论说:青苗钱虽曰不得过二加息,而一岁凡两放两收,则其 息已加四;有司又约中熟为介,令民偿必以钱,则所定之价,又必逾于市价,而民之偿息, 且十加五六,则并非安石之初法矣,此所以病民也。 ——引自赵翼《廿二史札记》 回答:①材料一中的“兼并之家”、“豪民”主要指哪些人?(4分) ②据材料一指出青苗法主要对谁有利?(2分) ③在材料二中,司马光认为“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有什么问题,他指出问题的目的是什么? (4分) ④材料三中赵翼观点是否有道理?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赵翼的结论与王安石的目的是否矛盾? 说明你的结论。(5分) |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①大地主,高利贷者。(4分) ②封建国家(2分) ③官府逼民借贷,加重对农民的剥削,加剧了社会矛盾。他指出的目的是反对王安石变法, 站在大地主阶级立场上,维护他们的利益。(4分) ④ 有道理。赵翼分析的情况与王安石变法的初衷并不矛盾。因为变法的目的是为了克服 统治危机。限制大地主和高利贷者盘剥并不意味着国家减轻对农民的直接索取。二者的区别 在于取之是否有度。(5分) |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王安石变法。第(1)问根据材料即可得出是大地主,高利贷者。 第(2)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即可得出。第(3)问根据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目的要 从阶级立场的角度分析。第(4)问是开放性题目。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
看了 材料一(王安石说)人之困乏,...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 2020-04-07 …
据张廷玉《明史》记载“明太祖初一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其官有军相、平章、左右墨、参政, 2020-06-17 …
题:材料一“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立为天子。”“虽有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 2020-07-01 …
据张廷玉《明史》记载:“明太祖初一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其官有丞相、平章、左右丞、参政 2020-07-02 …
对下列各句中加粗字“之”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孙视之不甚惜之,指“尺寸之地”B.举(之)以 2020-07-03 …
古时候,一名清官在衙门附近散步,忽然看到前面围着一群人,时不时还传来争吵声,清官便上前一探究竟。只见 2020-11-21 …
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 2020-11-21 …
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 2020-11-27 …
“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2020-12-01 …
民族的强弱、国力的大小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虽有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 2020-12-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