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白居易写夜雪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题目详情
白居易写夜雪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题解
这首五绝作于元和十一年(816).白居易时年四十五,任江州司马.
雪,是天公奇妙的造化,是大自然美丽的精灵,也是诗人们情有独钟的诗思寄托物.古人咏雪,历代不乏佳作.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北风其凉,雨雪其雱”;“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集君瑶台下,飞舞两楹前.兹晨自为美,当避艳阳年.艳阳桃李节,皎洁不成妍”;“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忽然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等.不过,以“夜雪”为题的并不多见.因此,白居易的这首小诗可说是一朵别具风采的小花.
句解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天气寒冷,人在睡梦中被冻醒,惊讶地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已经有些冰冷.疑惑之间,抬眼望去,只见窗户被映得明亮亮的.开篇先从触觉(冷)写起,再转到视觉(明).“冷”字,暗点出落雪已多时.一般来讲,雪初落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骤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寒意.“讶”字,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正如陶渊明写雪名句所谓“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癸卯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这两句是写人的所感所见,虽全用侧写,却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才知道夜间下了一场大雪,雪下得那么大,不时听到院落里的竹子被雪压折的声响.这两句变换角度,从听觉(闻)写出.用的是倒装方式,上句是果,下句是因,构思巧妙,曲折有致.诗人选取“折竹”这一细节,衬托出“重”字.通过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判断雪很大,而且雪势有增无已.诗人的感觉确实细致非常.“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出雪夜的宁静.
这一结句以有声衬无声,使全诗的画面静中有动、清新淡雅,真切地呈现出一个万籁俱寂、银装素裹的清宁世界.可与王维诗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相媲美.
评解
这首小诗充分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它朴实自然,却韵味十足;诗境平易,而浑成熨贴,无一丝雕琢和安排的痕迹.这正是白体特有的风格.全诗短短二十字,无一字一句直接写及如何下雪,却句句紧扣诗题,从各个不同侧面衬托出夜间下雪的情景,可谓另有云天之妙.
诗中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不仅凝重古朴、清新淡雅,而且新颖别致,立意不俗.试想,雪无声无味,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雪的形象自然难以捕捉.然而,乐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依次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曲尽其貌其势、其情其状.
这首五绝作于元和十一年(816).白居易时年四十五,任江州司马.
雪,是天公奇妙的造化,是大自然美丽的精灵,也是诗人们情有独钟的诗思寄托物.古人咏雪,历代不乏佳作.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北风其凉,雨雪其雱”;“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集君瑶台下,飞舞两楹前.兹晨自为美,当避艳阳年.艳阳桃李节,皎洁不成妍”;“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忽然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等.不过,以“夜雪”为题的并不多见.因此,白居易的这首小诗可说是一朵别具风采的小花.
句解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天气寒冷,人在睡梦中被冻醒,惊讶地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已经有些冰冷.疑惑之间,抬眼望去,只见窗户被映得明亮亮的.开篇先从触觉(冷)写起,再转到视觉(明).“冷”字,暗点出落雪已多时.一般来讲,雪初落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骤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寒意.“讶”字,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正如陶渊明写雪名句所谓“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癸卯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这两句是写人的所感所见,虽全用侧写,却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才知道夜间下了一场大雪,雪下得那么大,不时听到院落里的竹子被雪压折的声响.这两句变换角度,从听觉(闻)写出.用的是倒装方式,上句是果,下句是因,构思巧妙,曲折有致.诗人选取“折竹”这一细节,衬托出“重”字.通过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判断雪很大,而且雪势有增无已.诗人的感觉确实细致非常.“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出雪夜的宁静.
这一结句以有声衬无声,使全诗的画面静中有动、清新淡雅,真切地呈现出一个万籁俱寂、银装素裹的清宁世界.可与王维诗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相媲美.
评解
这首小诗充分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它朴实自然,却韵味十足;诗境平易,而浑成熨贴,无一丝雕琢和安排的痕迹.这正是白体特有的风格.全诗短短二十字,无一字一句直接写及如何下雪,却句句紧扣诗题,从各个不同侧面衬托出夜间下雪的情景,可谓另有云天之妙.
诗中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不仅凝重古朴、清新淡雅,而且新颖别致,立意不俗.试想,雪无声无味,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雪的形象自然难以捕捉.然而,乐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依次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曲尽其貌其势、其情其状.
看了 白居易写夜雪的写作背景是什么...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这则论语的写法和道理.孔子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与恶人居,如入鲍鱼 2020-05-15 …
归园田居描写劳动情景的诗句归园田居其三描写劳动情景的诗句是什么 表达作者隐居躬耕,不与世俗间同流合 2020-05-16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白居易写给刘禹锡的诗听说这首诗是白居易先写给刘禹锡的,请问白居易写的是什么 2020-06-09 …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_苏轼词中下片,拣尽寒枝不肯栖,采用什么修辞手法,表面写地是什么,写出.. 2020-06-15 …
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 2020-06-27 …
六年级下册《藏戏》的结构形式(各具特色的民居)是一篇什么用什么方法介绍了什么和什么和田的维吾尔用了 2020-07-25 …
唐朝白居易写的忆江南这首诗的诗意是什么唐朝白居易写的忆江南这首诗的诗意是什么 2020-07-26 …
高中学生成长记录册里面我的学校邻居和好伙伴还有什么自主天地怎么写?没时间多想啊.学校规定必须每页10 2020-11-04 …
()一枝春带雨,是白居易写的,括号里填什么呢?()生在秋江上-高蟾写的,括号里填什么?惟有()向日倾 2020-12-15 …
居里夫人原名居里夫人原名马莉什么?就是说居里夫人没结婚的时候姓什么?英文也要!还有居里这个姓英语怎么 2021-01-01 …
相关搜索:白居易写夜雪的写作背景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