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其他-->
关于孔明的隆中对!隆中对里面提到,占据荆州,西取西川,待天下有变可派一上将从荆州出兵图许昌,另一路从西川出兵图秦川,刘备后来更是得到汉中,假如关云长没有失荆州,从两路出兵,刘备是
题目详情
关于孔明的隆中对!
隆中对里面提到,占据荆州,西取西川,待天下有变可派一上将从荆州出兵图许昌,另一路从西川出兵图秦川,刘备后来更是得到汉中,假如关云长没有失荆州,从两路出兵,刘备是否真能完成匡扶汉室的伟业呢?历史没有加入,提这个问题就是想大家一起讨论讨论!
隆中对里面提到,占据荆州,西取西川,待天下有变可派一上将从荆州出兵图许昌,另一路从西川出兵图秦川,刘备后来更是得到汉中,假如关云长没有失荆州,从两路出兵,刘备是否真能完成匡扶汉室的伟业呢?历史没有加入,提这个问题就是想大家一起讨论讨论!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三国初期,刘备势单力薄,只有皇室后裔的名义,而无建功立业的资本.诸葛亮认为他是
一个正宗的明主,跟着他干名正言顺,便给他搞了一个复兴汉室,完成帝业并被后人称之
为“隆中对” 的完美策划案.而恰是这个策划案的战略失误,导致了刘备始终未能夺得天
下.
诸葛亮“隆中对”策划案的要点是:曹操在北方势力强大,而且挟天子以令诸侯,眼
下惹不得;孙权占据江东已达三代之久,而且民心归顺,能人很多,也不能得罪他,只能
合作.因此,你刘备只能占据荆洲,作为创业资本,然后再占据益洲作为后方,求得发展
,这样就可以建成帝业,复兴汉室了.荆洲的首脑叫刘表,益洲的首脑叫刘璋.这二个人
都头脑简单,昏庸无能,凭刘备的智商完全能骗得了,而且又与刘备同宗同族,可以利用
这层亲戚关系.有了这二条,刘备便采纳了诸葛亮的建议,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运作.
否则,刘备是万不敢在曹操、孙权的合力夹围之中开辟根据地的.
苏洵的《权书·项籍》一文中,苏洵认为,诸葛亮只以关羽守荆州而以主力到西蜀建立根据
地,很难实现两头兼顾的目的.孔明以为有高山险隘相阻,就可以免于灭亡,而实际上西
蜀之险,守不可出,出不可继,保证安然偏于一隅都很困难,以此为根据地图取中原就更
不可能了.苏洵还形象地举了一个例子:要成为富人,必须占据四通五达之都,收取天下
之利.而赚到一点小利,就藏在家里,天天守着,是求不失,不是求富,要是来了大盗,
又怎么知道真的不会失去呢?
毛泽东赞同苏洵的这一观点,并批注道:“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
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毛泽东对《隆中对》在战略上的这个失误的批评,是有道理的.
兵法曰:“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
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而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因此
,集中优势兵力战胜敌方,特别是己方处于劣势时,主动调动敌方而不被敌方调动,使己
方兵力相对集中,敌方兵力相对分散,各个歼灭分散之敌,便成为用兵者所要遵循的重要
原则.然而《隆中对》在力量部署上分散用兵,违背了这一原则.按照《隆中对》的部署
,刘备“跨有荆、益”之后,将面临这样的形势:既要派兵守卫荆州门户,又要费力经营
川蜀;
“一旦天下有变”,还要兵分两路,进取中原,“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刘
备则“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更为不利的是,荆、益两州相距千里,更有“难于上青
天”的蜀道相隔,在当时的通讯条件下,两路兵力很难相互呼应,协同作战.真可谓“千
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待到后来,关羽镇守荆州,守卫门户;孔明留守成都,巩固后方;
刘备驻守白帝城,以应东、西之变,更是“三分兵力”矣.倘若实力足够强大,客观条件
对自己足够有利,则二分、三分兵力或当无妨.但实际上,从当时实力对比看,蜀国力量
最为薄弱(汉末十三州,魏占其九,吴、蜀各占其二).本就力量单薄而客观条件又不允
许,却二分以至三分兵力,正如毛泽东所言,“安得不败”?
一个正宗的明主,跟着他干名正言顺,便给他搞了一个复兴汉室,完成帝业并被后人称之
为“隆中对” 的完美策划案.而恰是这个策划案的战略失误,导致了刘备始终未能夺得天
下.
诸葛亮“隆中对”策划案的要点是:曹操在北方势力强大,而且挟天子以令诸侯,眼
下惹不得;孙权占据江东已达三代之久,而且民心归顺,能人很多,也不能得罪他,只能
合作.因此,你刘备只能占据荆洲,作为创业资本,然后再占据益洲作为后方,求得发展
,这样就可以建成帝业,复兴汉室了.荆洲的首脑叫刘表,益洲的首脑叫刘璋.这二个人
都头脑简单,昏庸无能,凭刘备的智商完全能骗得了,而且又与刘备同宗同族,可以利用
这层亲戚关系.有了这二条,刘备便采纳了诸葛亮的建议,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运作.
否则,刘备是万不敢在曹操、孙权的合力夹围之中开辟根据地的.
苏洵的《权书·项籍》一文中,苏洵认为,诸葛亮只以关羽守荆州而以主力到西蜀建立根据
地,很难实现两头兼顾的目的.孔明以为有高山险隘相阻,就可以免于灭亡,而实际上西
蜀之险,守不可出,出不可继,保证安然偏于一隅都很困难,以此为根据地图取中原就更
不可能了.苏洵还形象地举了一个例子:要成为富人,必须占据四通五达之都,收取天下
之利.而赚到一点小利,就藏在家里,天天守着,是求不失,不是求富,要是来了大盗,
又怎么知道真的不会失去呢?
毛泽东赞同苏洵的这一观点,并批注道:“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
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毛泽东对《隆中对》在战略上的这个失误的批评,是有道理的.
兵法曰:“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
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而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因此
,集中优势兵力战胜敌方,特别是己方处于劣势时,主动调动敌方而不被敌方调动,使己
方兵力相对集中,敌方兵力相对分散,各个歼灭分散之敌,便成为用兵者所要遵循的重要
原则.然而《隆中对》在力量部署上分散用兵,违背了这一原则.按照《隆中对》的部署
,刘备“跨有荆、益”之后,将面临这样的形势:既要派兵守卫荆州门户,又要费力经营
川蜀;
“一旦天下有变”,还要兵分两路,进取中原,“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刘
备则“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更为不利的是,荆、益两州相距千里,更有“难于上青
天”的蜀道相隔,在当时的通讯条件下,两路兵力很难相互呼应,协同作战.真可谓“千
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待到后来,关羽镇守荆州,守卫门户;孔明留守成都,巩固后方;
刘备驻守白帝城,以应东、西之变,更是“三分兵力”矣.倘若实力足够强大,客观条件
对自己足够有利,则二分、三分兵力或当无妨.但实际上,从当时实力对比看,蜀国力量
最为薄弱(汉末十三州,魏占其九,吴、蜀各占其二).本就力量单薄而客观条件又不允
许,却二分以至三分兵力,正如毛泽东所言,“安得不败”?
看了 关于孔明的隆中对!隆中对里面...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帮忙翻译哈,满意的追加10分曾一度由于一批又一批的人才流向国外,我们的人才发生严重短缺,这些情况一 2020-06-06 …
在中国侨联的领导和支持下,我校组建了“怡海树人班”,面向全市招收成绩特优、品行优良的应届初中毕业生 2020-07-10 …
仿写句子.字数与原句要相同.读书使人思维活跃,聪颖智慧.仿写:读书使人,.花儿等待展放的娇艳,小草 2020-07-24 …
迫不及待的待和从容不迫的待意思相同吗? 2020-07-24 …
口语交际班会主题是:真诚的对待每一个人,真成的做每一件事。请你就如何做到以诚待人,提出几条建议。 2020-07-24 …
请问,有没有一种哲理故事,讲的是2者之间明争暗斗,最后,其中一人非常大度,处处忍让,待另一个人很真诚 2020-11-04 …
if从句中的some和any(50分)另一提问中已有,但答案不相同,无法确定Ifyouhaveque 2020-11-26 …
有12位学生遨游太空,从太空站A飞向太空站B,A站与B站相距54000千米,现提供一只宇宙飞船,飞船 2020-12-07 …
在中国侨联的领导和支持下,我校组建了“怡海树人班”,面向全市招收成绩特优、品行优良的应届初中毕业生, 2020-12-21 …
某同学采用“半偏法”测量一个量程为3V的电压表的内阻(约3kΩ),电路图如图所示.(1)要使测量值尽 2020-12-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