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题。(8分)临江仙李清照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题。(8分)
临江仙
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1)试解析这首词上阙中的三个“深”字的含义及三个字叠加在一起的作用。(4分)
答: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词的写作特色和词人抒发的感慨。(4分)             
答: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三个“深”字,前两个为形容词,状庭之幽深曲折(1分);后一个“深”字为动词,协助疑问(1分)。三个“深”字叠加,不仅渲染出庭院的幽冷深邃(1分),而且收到了跌宕回环的声情效果(1分)。
(2)整首词几乎以口语入词,明白晓畅,又极准确深刻地传达了词人彼时的心理状态(2分),通过今昔对比,作者抒发了对国破家亡,个人愁苦的沉抑悲怆的感慨(2分)。

古诗鉴赏考查的重点是语言品味、形象把握、意象理解、意境分析、技巧鉴赏、思想情感的把握等几个方面,平时阅读诗歌,应注意积累典故与常见意象含义,掌握诗歌常见表达技巧,体会不同作者或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的风格特点。解题时按照读一理一审一写四个步骤准确作答。审读的时候要充分利用注释,整体感知,然后从内容和手法两方面理清主要知识点。“审”就是题目要求,筛选有效信息,调动相关积累。写的时候要结合要求,条分缕析,重点突出。
附《临江仙》赏析:
这首词作于建炎三年元宵节前后,是李清照晚年的代表作之一。词人抵建康已近一年,国事日非,返乡无望,精神逐渐消沉,于是深居简出,看到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触动情怀,并直接引用。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
“云窗雾阁常扃”,化用韩愈“云窗雾阁事恍惚,重重翠幕深金屏”。“扃”的意思是关锁,整句词的意思是:幽深的庭院深藏在云雾当中,一片迷茫,看不清楚,而窗子常闭,阁门深锁,似乎与世隔绝。这应是主人公心情渺茫、极为孤寂的写照。
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柳梢已有春色,梅花的花蕾也生出来,而且都渐渐看得清楚了。此句写景,好比淡墨勾勒。一个“渐”字,写出了光阴流转,梅树柳枝在春天渐渐丰盈起来的情景。“秣陵”“建康”都是指江苏南京。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
“感月吟风”,也就是“吟风弄月”。词人说,她过去做了许多写诗填词之事,可是现在老了,竟一事未成。李清照早年自负诗才,有过美好的生活和理想,如今背井离乡,有的只是黯然神伤。面对南渡偏安的悲剧,词人既痛北宋之亡,又自伤身世。
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这句词的意思:满腹人事,一腔悉怀,郁结在心,有谁能了解呢?山河破碎,漂泊异地,老去无成,更是让伤心不已,憔悴不堪。哪里还有心情去欣赏花灯,踏雪寻诗呢?
“试灯”,宋人极重元宵节,每逢元宵,灯市总是热闹非凡,往往在节前几天就陆续张灯预赏,无论试灯还是踏雪,都是李清照当年所喜好。如今,境遇不同,情绪也就不一样了。
看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仿照下面例句的句式写一段话.例句: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仿照  2020-05-17 …

下列哪些是为老年人提供的与身心健康间接相关的健康照顾服务?( ) A.生活照料B.家务  2020-06-04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11分)石州慢张元幹寒水依痕,春意渐回,沙际烟阔。溪梅晴照生香,冷蕊  2020-06-09 …

王冕的诗《墨梅》中,诗的每句与“墨梅”相照应的词语是?  2020-06-11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5分)康照间,曹练亭为江宁织造。每出,拥八骆。,必携书一本,观玩不已。人问:  2020-06-25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康照间,曹练亭为江宁织造。每出,拥八骆。,必携书一本,观玩不已。人问:“公何好  2020-06-25 …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题。石州慢[宋]张元干寒水依痕,春意渐回,沙际烟阔。溪梅晴照生  2020-07-22 …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据《清史稿·食货志》、王戎笙《清代前期历史的几个问题》编制材料二康熙四十八年(  2020-07-28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去日照看海文/丁立梅①日照,这两个字的组合,很暖,永远阳光普照的样子。轻轻念  2020-11-13 …

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台湾者,中国之地也,久为贵国所据,今余既来索,则当归我……。一郑成功  2020-12-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