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了了为何不了,生生为何无生的意思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和寓意是什么?

题目详情
了了为何不了,生生为何无生的意思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和寓意是什么?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再谈了,始议生
成都文殊院大殿前有一名联:
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
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
这使我想起去年曾以《法趣精,了义 深》为题写的一篇短文,那是对西蜀宝光寺一联而发,此联是∶
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联中的四个“了”字就使我思绪万千,而文殊院这一联有五个“了”字,初读时真叫人不知如何得“了”.那一联谈的“天下事”,法界宽广,横劈宇宙,纵贯古今,而这一联专指人的行为,“见”,“做”,“放”都是普通人的普通事,既然“天下事”已了,普通事还有什么不能了呢?仔细一思量,又觉得“天下事”容易了,普通事反而更难了.记得禅史公案中有一则故事:坦山和尚与一个小和尚正在赶路,遇一小河,河畔有个年轻漂亮的女子正愁过不了河,坦山就把那个女子抱了过去.走了半天,小和尚向坦山说,出家人不近女色,你为什么还去抱那女子?坦山答道,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还抱着她吗?坦山“见”,“做”,“放”之后,当下即“了”,无求无虑,无牵无挂,小和尚却“抱”了半天还不“放”.我们普通人办事,不也是前思后想,东顾西盼吗?一点小事了不掉,往往变成一个沉重包袱,越背越重.大千世界,无穷色相,依缘而生,缘去则了.我们用凡眼观世界.总觉得了犹未了,有时事情本来已了,内心却不愿了,心有执着,堕入烦恼.若要成佛,不仅要了,更要了了,即连了也了断,方能得大自在.何谓自在?人们如果能认识本心,“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心经》),自性清净,得到解脱,即是自在.自在有三:一是在任何环境中不为声色所诱的随处自在,二是在异类中不同流合污的随类自在,三是在任何时候都不执着自我而追求觉性的尊贵自在.凡人若得自在,就是已经觉悟,若已觉悟,即得智慧.佛教所谓的智慧,又叫般若,梵文“prajna”的音译,全称“般若波罗密”,意为“智度”,亦通过智慧到达涅槃之彼岸.这不是通常人们理解的认识和驾驭客观世界的智力和能力,而是对虚幻不实的世俗世界彻底否定,超越世俗认识,把握真如.既然一切事物或现象都是“此有固彼有,此生故彼生“(《杂阿含经》卷十二),故说“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那么,为什么“还是无生”呢?《大智度论》序言一开头就谓“夫,万有本于生生而生,生者无生,变化兆于物始而始,始者无始.然则无生无始物之性也”,龙树也谓“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这里,“生”和“无生”是否矛盾呢?生,是指事物的产生和形成.佛教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即事物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作用,因而互为因果,由于有“缘”,所以能“生”(起),“此于诸法能起名生”(《俱舍论》卷五),缘起说是佛教一切理论的基石.但佛教还得回答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世间的生灭现象是真 实的吗?回答是否定的.从空间上看,虽然 事物在空间上排成因果之链,但任何事物都没有独立的实体,都没有真正的自性,因缘和合而生的事物已不是原来的事物,即事物本身就不真实,是人的妄见分别的产物,只是一些假借的概念(假名)而己.从时间上看,因前有因,果后有果,遍于过去、现在、将来,无始无终.由于一切现象都是非真实的存在,没有实有自性,所以是无生,或不生.任何事物都有空性,“非有,非无,非亦有亦无,非非有非无”,虽“缘起”,却“性空”,证得“缘起性空”,即证得涅槃,见“实相”,得“真如”.《仁王经》中谓“一切法性真实空,不来不去,无生无灭,同真际,等法性”;亦此义.无生,又称无生法,达到对无生的认识,即得无生忍(忍——对真理的认可),“无生忍法者,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是名无生忍”(《大智度论》),证得无生忍法,智慧显现,了差别,了善恶,了凡圣,了真假,了是非,直到了生死,整个宇宙都在一望之中而无对立,心灵达到绝对的静穆,绝对的安祥,绝对的自由.回想人世问,由于种种恩怨不能了,带来处处烦恼,引出样样是非,夺走多少良辰美景,误了多少灿烂前程.不明了了,难舍生生,都由贪、嗔、痴而起,到头来贤哲悲吟,硬汉垂头,无赖傻乐,盗贼承欢,谱成了人间辛酸的历史.读此佳联;顿觉一席清凉,愿众生到此,“莫慌忙磕了头去”,也谈“了”,也议“生”,重新品尝世味,也许其中的酸甜苦辣,使大家都能悟出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