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一片飞花减却春,的下一句是什么

题目详情
一片飞花减却春,的下一句是什么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曲江二首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曲江又名曲江池,故址在今西安城南五公里处,原为汉武帝所造.唐玄宗开元年间大加整修,池水澄明,花卉环列.其南有紫云楼、芙蓉苑;西有杏园、慈思寺.是著名游览胜地.
  第一首写他在曲江看花吃酒,布局出神入化,抒情感慨淋漓.
  在曲江看花吃酒,正遇“良辰美景”,可称“赏心乐事”了,但作者却别有怀抱,一上来就表现出无可奈何的惜春情绪,产生出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他一没有写已经来到曲江,二没有写来到曲江时的节令,三没有写曲江周围花木繁饶,而只用“风飘万点”四字,就概括了这一切.“风飘万点”,不止是客观地写景,缀上“正愁人”三字,重点就落在见景生情、托物言志上了.“风飘万点”,这对于春风得意的人来说,会煞是好看,为何又“正愁人”呢?作者面对的是“风飘万点”,那“愁”却早已萌生于前此的“一片花飞”,因而用跌笔开头:“一片花飞减却春!”历尽漫长的严冬,好容易盼到春天来了,花儿开了.这春天,这花儿,不是很值得人们珍惜的吗?然而“一片花飞”,又透露了春天消逝的消息.敏感的、特别珍惜春天的诗人又怎能不“愁”?“一片”,是指一朵花儿上的一个花瓣.因一瓣花儿被风吹落就感到春色已减,暗暗发愁,可如今,面对着的分明是“风飘万点”的严酷现实啊!因此“正愁人”三字,非但没有概念化的毛病,简直力透纸背.
  “风飘万点”已成现实,那尚未被风飘走的花儿就更值得爱惜.然而那风还在吹.剩下的,又一片、一片地飘走,眼看即将飘尽了!第三句就写这番情景:“且看欲尽花经眼.”“经眼”之花“欲尽”,只能“且看”.“且”,是暂且、姑且之意.而当眼睁睁地看着枝头残花一片、一片地被风飘走,加入那“万点”的行列,心中又是什么滋味呢?于是来了第四句:“莫厌伤多酒入唇.”吃酒为了消愁.一片花飞已愁;风飘万点更愁;枝上残花继续飘落,即将告尽,愁上添愁.因而“酒”已“伤多”,却禁不住继续“入唇”啊!
  第三联“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就写到了人事.或谓此联“更发奇想惊人”,乍看确乎“奇”得出人意外,细想却恰恰在人意中.诗人“且看欲尽花经眼”,目光随着那“风飘万点”在移动:落到江上,就看见原来住人的小堂如今却巢着翡翠——翡翠鸟筑起了窝,何等荒凉;落到苑边,就看见原来雄踞高冢之前的石雕墓饰麒麟倒卧在地,不胜寂寞.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难道“物理”就是这样的吗?如果只能如此,无法改变,那就只须行乐,何必让浮荣绊住此身,失掉自由呢?
  这是“联章诗”,上、下两首之间有内在的联系.
  时当暮春,长安天气,春衣才派用场;即使穷到要典当衣服的程度,也应该先典冬衣.如今竟然典起春衣来,可见冬衣已经典光.这是透过一层的写法.而且不是偶而典,而是日日典.这是更透过一层的写法.“日日典春衣”,读者准以为不是等米下锅,就是另有燃眉之急;然而读到第二句,才知道那不过是为了“每日江头尽醉归”,真有点出人意外.出人意外,就不能不引人深思:为什么要日日尽醉呢?
  “寻常行处”,包括了曲江,又不限于曲江.行到曲江,就在曲江尽醉;行到别的地方,就在别的地方尽醉.因而只靠典春衣买酒,无异于杯水车薪,于是乎由买到赊,以至“寻常行处”,都欠有“酒债”.付出这样高的代价就是为了换得个醉醺醺,这究竟是为什么?
  “人生七十古来稀.”意谓人生能活多久.
  “穿花”一联写江头景. “七十古来稀”,人生如此短促,而“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大好春光,又即将消逝,难道不值得珍惜吗?诗人正是满怀惜春之情观赏江头景物的.“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这是多么恬静、多么自由、多么美好的境界啊!可是这样恬静、这样自由、这样美好的境界,还能存在多久呢?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传语”犹言“寄语”,对象就是“风光”.这里的“风光”,就是明媚的春光.蛱蝶、蜻蜓,正是在明媚的春光里自由自在地穿花、点水;深深见(现)、款款飞的.失掉明媚的春光,这样恬静、这样自由、这样美好的境界也就不复存在了.诗人以情观物,物皆有情,因而“传语风光”说:“可爱的风光呀,你就同穿花的蛱蝶、点水的蜻蜓一起流转,让我欣赏吧,那怕是暂时的;可别连这点心愿也违背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