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时进行了如下操作: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放在桌面上,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面,可以看到A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取一
小红在做 “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 的实验时进行了如下操作: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放在桌面上,把一支点燃的蜡烛 A 放在玻璃板前面,可以看到 A 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取一支没有点燃且与 A 等长的蜡烛 B 在
玻璃板的后面移动,直到 B 和 A 的像完全重合,如图 16 所示。在此实验中:
( 1 )小红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来完成探究活动,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 A 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 B 蜡烛,这是为了能确定像的 ▲ 。
( 2 )实验中选择两根完全一样的蜡烛 A 和 B ,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 关系。
( 3 )实验时, 小红 应在 ▲ (填 “A” 或 “B” )侧观察蜡烛 A 经玻 璃板所成的像。
( 4 )当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 20cm 的 A 处时,玻璃板后 B 处 的蜡烛好像也被“点燃”了;移去 B 处的蜡烛,取一光屏放在 B 处, 发现光屏上并没有出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 像。
( 5 ) 小红 将蜡烛 A 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将 ▲ (填 “ 变大 ” 、 “ 不变 ” 或 “ 变小 ” )。
( 6 )实验中,小红只进行了一次实验,就得到了 “ 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 ” 的结论,这样得出结论的做法不合理之处是 ▲ .
( 7 )细心的 小红 透过玻璃观察蜡烛 A 的像时,看到在像 B 处的后面还有一个较模糊、与像 B 有部分重叠的像,出现两个像的原因是 ▲ 。
( 8 )小红在实验( 4 )的基础上,将玻璃板移去,在玻璃板位置放一凸透镜, B 处放一光屏,发现光屏上恰好成清晰的倒立、等大的烛焰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 cm 。
小红在做 “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 的实验时进行了如下操作: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放在桌面上,把一支点燃的蜡烛 A 放在玻璃板前面,可以看到 A 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取一支没有点燃且与 A 等长的蜡烛 B 在
玻璃板的后面移动,直到 B 和 A 的像完全重合,如图 16 所示。在此实验中:
( 1 )小红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来完成探究活动,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 A 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 B 蜡烛,这是为了能确定像的 ▲ 。
( 2 )实验中选择两根完全一样的蜡烛 A 和 B ,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 关系。
( 3 )实验时, 小红 应在 ▲ (填 “A” 或 “B” )侧观察蜡烛 A 经玻 璃板所成的像。
( 4 )当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 20cm 的 A 处时,玻璃板后 B 处 的蜡烛好像也被“点燃”了;移去 B 处的蜡烛,取一光屏放在 B 处, 发现光屏上并没有出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 像。
( 5 ) 小红 将蜡烛 A 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将 ▲ (填 “ 变大 ” 、 “ 不变 ” 或 “ 变小 ” )。
( 6 )实验中,小红只进行了一次实验,就得到了 “ 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 ” 的结论,这样得出结论的做法不合理之处是 ▲ .
( 7 )细心的 小红 透过玻璃观察蜡烛 A 的像时,看到在像 B 处的后面还有一个较模糊、与像 B 有部分重叠的像,出现两个像的原因是 ▲ 。
( 8 )小红在实验( 4 )的基础上,将玻璃板移去,在玻璃板位置放一凸透镜, B 处放一光屏,发现光屏上恰好成清晰的倒立、等大的烛焰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 cm 。
小红在做 “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 的实验时进行了如下操作: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放在桌面上,把一支点燃的蜡烛 A 放在玻璃板前面,可以看到 A 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取一支没有点燃且与 A 等长的蜡烛 B 在
玻璃板的后面移动,直到 B 和 A 的像完全重合,如图 16 所示。在此实验中:
( 1 )小红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来完成探究活动,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 A 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 B 蜡烛,这是为了能确定像的 ▲ 。
( 1 )小红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来完成探究活动,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 A 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 B 蜡烛,这是为了能确定像的 ▲ 。 1 )小红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来完成探究活动,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 A 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 B 蜡烛,这是为了能确定像的 ▲ 。 )小红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来完成探究活动,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 A 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 B 蜡烛,这是为了能确定像的 ▲ 。 A A 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 B 蜡烛,这是为了能确定像的 ▲ 。 B B 蜡烛,这是为了能确定像的 ▲ 。 ▲ ▲ 。( 2 )实验中选择两根完全一样的蜡烛 A 和 B ,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 关系。
( 2 )实验中选择两根完全一样的蜡烛 A 和 B ,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 关系。 2 )实验中选择两根完全一样的蜡烛 A 和 B ,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 关系。 A 和 B ,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 关系。 B ,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 关系。 ▲ ▲( 3 )实验时, 小红 应在 ▲ (填 “A” 或 “B” )侧观察蜡烛 A 经玻 璃板所成的像。
( 3 )实验时, 小红 应在 ▲ (填 “A” 或 “B” )侧观察蜡烛 A 经玻 璃板所成的像。 3 )实验时, 小红 应在 ▲ (填 “A” 或 “B” )侧观察蜡烛 A 经玻 璃板所成的像。 应在 ▲ (填 “A” 或 “B” )侧观察蜡烛 A 经玻 璃板所成的像。 ▲ ▲ “A” 或 “B” )侧观察蜡烛 A 经玻 璃板所成的像。 “B” )侧观察蜡烛 A 经玻 璃板所成的像。 A 经玻 璃板所成的像。 璃板所成的像。( 4 )当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 20cm 的 A 处时,玻璃板后 B 处 的蜡烛好像也被“点燃”了;移去 B 处的蜡烛,取一光屏放在 B 处, 发现光屏上并没有出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 像。
( 4 )当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 20cm 的 A 处时,玻璃板后 B 处 的蜡烛好像也被“点燃”了;移去 B 处的蜡烛,取一光屏放在 B 处, 发现光屏上并没有出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 像。 4 )当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 20cm 的 A 处时,玻璃板后 B 处 的蜡烛好像也被“点燃”了;移去 B 处的蜡烛,取一光屏放在 B 处, 发现光屏上并没有出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 像。 )当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 20cm 的 A 处时,玻璃板后 B 处 的蜡烛好像也被“点燃”了;移去 B 处的蜡烛,取一光屏放在 B 处, 发现光屏上并没有出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 像。 20cm 的 A 处时,玻璃板后 B 处 的蜡烛好像也被“点燃”了;移去 B 处的蜡烛,取一光屏放在 B 处, 发现光屏上并没有出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 像。 的 A 处时,玻璃板后 B 处 的蜡烛好像也被“点燃”了;移去 B 处的蜡烛,取一光屏放在 B 处, 发现光屏上并没有出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 像。 A A 处时,玻璃板后 B 处 的蜡烛好像也被“点燃”了;移去 B 处的蜡烛,取一光屏放在 B 处, 发现光屏上并没有出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 像。 B B 处 的蜡烛好像也被“点燃”了;移去 B 处的蜡烛,取一光屏放在 B 处, 发现光屏上并没有出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 像。 的蜡烛好像也被“点燃”了;移去 B 处的蜡烛,取一光屏放在 B 处, 发现光屏上并没有出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 像。 B B 处的蜡烛,取一光屏放在 B 处, 发现光屏上并没有出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 像。 B B 处, 发现光屏上并没有出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 像。 发现光屏上并没有出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 像。 ▲ ▲ 像。( 5 ) 小红 将蜡烛 A 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将 ▲ (填 “ 变大 ” 、 “ 不变 ” 或 “ 变小 ” )。
( 5 ) 小红 将蜡烛 A 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将 ▲ (填 “ 变大 ” 、 “ 不变 ” 或 “ 变小 ” )。 5 ) 小红 将蜡烛 A 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将 ▲ (填 “ 变大 ” 、 “ 不变 ” 或 “ 变小 ” )。 将蜡烛 A 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将 ▲ (填 “ 变大 ” 、 “ 不变 ” 或 “ 变小 ” )。 A 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将 ▲ (填 “ 变大 ” 、 “ 不变 ” 或 “ 变小 ” )。 ▲ ▲ (填 “ 变大 ” 、 “ 不变 ” 或 “ 变小 ” )。 “ 变大 ” 、 “ 不变 ” 或 “ 变小 ” )。 变大 ” 、 “ 不变 ” 或 “ 变小 ” )。 ” 、 “ 不变 ” 或 “ 变小 ” )。 “ 不变 ” 或 “ 变小 ” )。 ” 或 “ 变小 ” )。 “ 变小 ” )。 ” )。( 6 )实验中,小红只进行了一次实验,就得到了 “ 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 ” 的结论,这样得出结论的做法不合理之处是 ▲ .
( 6 )实验中,小红只进行了一次实验,就得到了 “ 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 ” 的结论,这样得出结论的做法不合理之处是 ▲ . 6 )实验中,小红只进行了一次实验,就得到了 “ 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 ” 的结论,这样得出结论的做法不合理之处是 ▲ . )实验中,小红只进行了一次实验,就得到了 “ 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 ” 的结论,这样得出结论的做法不合理之处是 ▲ . “ 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 ” 的结论,这样得出结论的做法不合理之处是 ▲ . 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 ” 的结论,这样得出结论的做法不合理之处是 ▲ . ” 的结论,这样得出结论的做法不合理之处是 ▲ . 的结论,这样得出结论的做法不合理之处是 ▲ . ▲ ▲ .( 7 )细心的 小红 透过玻璃观察蜡烛 A 的像时,看到在像 B 处的后面还有一个较模糊、与像 B 有部分重叠的像,出现两个像的原因是 ▲ 。
( 7 )细心的 小红 透过玻璃观察蜡烛 A 的像时,看到在像 B 处的后面还有一个较模糊、与像 B 有部分重叠的像,出现两个像的原因是 ▲ 。 7 )细心的 小红 透过玻璃观察蜡烛 A 的像时,看到在像 B 处的后面还有一个较模糊、与像 B 有部分重叠的像,出现两个像的原因是 ▲ 。 透过玻璃观察蜡烛 A 的像时,看到在像 B 处的后面还有一个较模糊、与像 B 有部分重叠的像,出现两个像的原因是 ▲ 。 A 的像时,看到在像 B 处的后面还有一个较模糊、与像 B 有部分重叠的像,出现两个像的原因是 ▲ 。 B 处的后面还有一个较模糊、与像 B 有部分重叠的像,出现两个像的原因是 ▲ 。 B 有部分重叠的像,出现两个像的原因是 ▲ 。 ▲ ▲ 。( 8 )小红在实验( 4 )的基础上,将玻璃板移去,在玻璃板位置放一凸透镜, B 处放一光屏,发现光屏上恰好成清晰的倒立、等大的烛焰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 cm 。
( 8 )小红在实验( 4 )的基础上,将玻璃板移去,在玻璃板位置放一凸透镜, B 处放一光屏,发现光屏上恰好成清晰的倒立、等大的烛焰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 cm 。 8 )小红在实验( 4 )的基础上,将玻璃板移去,在玻璃板位置放一凸透镜, B 处放一光屏,发现光屏上恰好成清晰的倒立、等大的烛焰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 cm 。 )小红在实验( 4 )的基础上,将玻璃板移去,在玻璃板位置放一凸透镜, B 处放一光屏,发现光屏上恰好成清晰的倒立、等大的烛焰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 cm 。 4 )的基础上,将玻璃板移去,在玻璃板位置放一凸透镜, B 处放一光屏,发现光屏上恰好成清晰的倒立、等大的烛焰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 cm 。 )的基础上,将玻璃板移去,在玻璃板位置放一凸透镜, B 处放一光屏,发现光屏上恰好成清晰的倒立、等大的烛焰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 cm 。 B B 处放一光屏,发现光屏上恰好成清晰的倒立、等大的烛焰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 cm 。 ▲ ▲ cm 。 。

右图是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玻片标本的操作示意图.(1)正确的操作顺序是.(2)D步骤滴的液体是,这 2020-04-07 …
蒸发操作使用的玻璃仪器有,操作中玻璃的作用是,目的是,当时,即停止加热,避免 2020-06-04 …
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A.蒸发操作时,将蒸发皿中固体完全蒸干停止加热B.过滤操作时,要沿着玻 2020-07-02 …
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1)电解水的实验证明水是由组成的.(2)过滤方法可除去天然水中的不溶性杂质 2020-07-15 …
如图1是某市河水人工净化的主要操作流程,试回答:(1)进行步骤1时一般要加入明矾,目的是.(2)实验 2020-11-04 …
蔗糖是常用的调味品.对蔗糖的制备及成分进行如下探究.一、蔗糖的工业制备:工业制备蔗糖的流程如图所示. 2020-11-06 …
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A.蒸馏操作时,应使温度计水银球靠近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B.蒸发操作时,待有 2020-11-28 …
今年国庆假期,小兵从旅游地带回一瓶浑浊的山泉水,他在化学实验室模拟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最终制成蒸馏水 2020-12-05 …
(2011•栖霞区二模)小明同学在制作和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玻片标本”的实验时进行了如下操作,请 2020-12-18 …
(2011?栖霞区二模)小明同学在制作和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玻片标本”的实验时进行了如下操作,请 2020-1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