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历史-->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取得巨大成就.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时间生产工具经营方式农业技术西周耒、耜、镈、铚等,绝大部分用木石、兽骨和蚌壳制成公社农民聚族而居
题目详情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取得巨大成就.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整理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至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趋势,简要分析其影响.
材料二:

(2)比较图1和图2,提取两项有关西汉时期和隋唐时期手工业发展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材料三: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唐末以迄宋元时代不断发展渐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所在,盛产米粮是其典型特征之一,因此有“苏湖(常)熟,天下足”之谚的广泛流传…明代中叶这种情况发生改变,农户农业经营的重点已不在种植粮食作物的“田”,而在种植经济作物的“地”,有所谓“多种田不如多种地”的新的价值取向…长江三角洲地区明清时期农村经济结构向多样化、专业化和商业化的缓慢转变及由此形成的相对发达的整体社会经济基础,为以后的工商业发展创造了条件,该地区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萌生的乡村工业及80年代经济改革以来强大的乡镇企业均与明清时期形成的传统一脉相承.
--据《明清长江三角洲地区与两湖平原农村经济结构演变探异》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的变迁.
材料一:
时间 | 生产工具 | 经营方式 | 农业技术 |
西周 | 耒、耜、镈、铚等,绝大部分用木石、兽骨和蚌壳制成 | 公社农民聚族而居,集体劳动,“春,令民毕出在野,冬则毕入于邑.” | 在耕作、灌溉、施肥、选种、选种、除虫等方 面具有相当高的技术知识 |
战国 | 耒、耜、犁、锄、铫等铁制农具,牛耕推广 | 公社及其所有制即井田制度瓦解,小农经济盛行 | 深耕技术普遍推行,施肥、选种等技术进一步发展,修建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等 |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至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趋势,简要分析其影响.
材料二:

(2)比较图1和图2,提取两项有关西汉时期和隋唐时期手工业发展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材料三: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唐末以迄宋元时代不断发展渐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所在,盛产米粮是其典型特征之一,因此有“苏湖(常)熟,天下足”之谚的广泛流传…明代中叶这种情况发生改变,农户农业经营的重点已不在种植粮食作物的“田”,而在种植经济作物的“地”,有所谓“多种田不如多种地”的新的价值取向…长江三角洲地区明清时期农村经济结构向多样化、专业化和商业化的缓慢转变及由此形成的相对发达的整体社会经济基础,为以后的工商业发展创造了条件,该地区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萌生的乡村工业及80年代经济改革以来强大的乡镇企业均与明清时期形成的传统一脉相承.
--据《明清长江三角洲地区与两湖平原农村经济结构演变探异》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的变迁.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第一小问趋势,根据材料一中西周时期生产工具方面绝大部分用木石、兽骨和蚌壳制成,经营方式方面集体劳动,农业技术方面耕作、灌溉、施肥、选种、除虫等方面具有相当高的技术知识,而战国时期生产工具是铁制农具、牛耕推广,经营方式方面井田制度瓦解,小农经济盛行,农业技术方面深耕技术普遍推行,施肥、选种等技术进一步发展,修建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等相关信息分析作答即可;第二小问影响,结合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答即可.
(2)第一小问提取信息,结合材料二图片中西汉时期和隋唐时期手工业部门的分布地区和手工业生产部门的种类作答即可;第二小问说明结合两个时期手工业部门分布地区的不同和手工业部门种类的不同说明即可.
(3)根据材料三中“农户农业经营的重点已不在种植粮食作物的‘田’,而在种植经济作物的‘地’.长江三角洲地区明清时期农村经济结构向多样化、专业化和商业化的缓慢转变”可知其变迁为农业经营重点由种植粮食作物转向种植经济作物;农村经济结构向多样化、专业化和商业化转变;根据材料三中结合这一变迁的原因及历史影响来评价即可.
故答案为:
(1)趋势:生产工具由原始农具发展为铁犁牛耕,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经营方式由井田制下的集体劳动到战国小农户个体经营,封建生产关系形成并发展;农业技术进步,精耕细作.
影响: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推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转型.
(2)
示例一:
信息:西汉时期的手工业集中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隋唐时期的手工业大量分布于大运河地区.
说明:西汉至唐朝前期,经济重心在北方,手工业大多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大运河的开通促使大运河沿岸地区手工业发展.
示例二:
信息:汉代盐、铁等手工业发展迅速,唐代制瓷业、造船业等手工业发展迅速.
说明:汉代盐铁官营;唐代制瓷工艺进步,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3)变迁:农业经营重点由种植粮食作物转向种植经济作物;农村经济结构向多样化、专业化和商业化转变.
评价:封建政府调整封建生产关系;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玉米等高产作物引进.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为工商业发展创造条件;奠定后来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自然经济的束缚,不可能促进社会的深刻变革.
(2)第一小问提取信息,结合材料二图片中西汉时期和隋唐时期手工业部门的分布地区和手工业生产部门的种类作答即可;第二小问说明结合两个时期手工业部门分布地区的不同和手工业部门种类的不同说明即可.
(3)根据材料三中“农户农业经营的重点已不在种植粮食作物的‘田’,而在种植经济作物的‘地’.长江三角洲地区明清时期农村经济结构向多样化、专业化和商业化的缓慢转变”可知其变迁为农业经营重点由种植粮食作物转向种植经济作物;农村经济结构向多样化、专业化和商业化转变;根据材料三中结合这一变迁的原因及历史影响来评价即可.
故答案为:
(1)趋势:生产工具由原始农具发展为铁犁牛耕,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经营方式由井田制下的集体劳动到战国小农户个体经营,封建生产关系形成并发展;农业技术进步,精耕细作.
影响: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推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转型.
(2)
示例一:
信息:西汉时期的手工业集中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隋唐时期的手工业大量分布于大运河地区.
说明:西汉至唐朝前期,经济重心在北方,手工业大多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大运河的开通促使大运河沿岸地区手工业发展.
示例二:
信息:汉代盐、铁等手工业发展迅速,唐代制瓷业、造船业等手工业发展迅速.
说明:汉代盐铁官营;唐代制瓷工艺进步,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3)变迁:农业经营重点由种植粮食作物转向种植经济作物;农村经济结构向多样化、专业化和商业化转变.
评价:封建政府调整封建生产关系;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玉米等高产作物引进.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为工商业发展创造条件;奠定后来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自然经济的束缚,不可能促进社会的深刻变革.
看了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取得巨大成就...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发达地区的最主要耕作方式是()A.刀耕火种B.耜耕C.铁犁牛耕D.集体耕作 2020-06-26 …
耕作方式的改进对古代农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耕作方式是()A.刀耕火种B.铁犁 2020-06-26 …
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原始农业阶段采取的耕作方式是()A.刀耕火种B.石器锄 2020-06-26 …
先秦时期,古代中国的农业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的转变。那么,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2020-06-26 …
春秋战国以来,中国传统农业逐渐形成的主要耕作方式是()A.刀耕火种B.石器锄耕C.铁犁牛耕D.耒耕 2020-06-26 …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的趋势是A.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B.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C 2020-07-04 …
先秦时期,古代中国的农业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的转变。那么,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2020-07-08 …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的趋势是A.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B.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C. 2020-11-10 …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的趋势是A.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力牛耕B.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力牛耕C. 2020-11-10 …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的趋势是:A.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B、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C 2020-1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