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命题:白马非马有点不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题目详情
命题:白马非马 有点不理解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白马非马,这是中国古代伟大的逻辑学家公孙龙(约公元前320--250年)提出的一个著名的逻辑问题,出自《公孙龙子·白马论》.
原文
“白马非马,可乎?”曰:“可.”
曰:“何哉?”
曰:“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
曰:“有白马,不可谓无马也.不可谓无马者,非马也?有白马为有马,白之非马,何也?”  曰:“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使白马乃马也,是所求一也,所求一者,白者不异马也.所求不异,如黄、黑马有可有不可,何也?可与不可其相非明.故黄、黑马一也,而可以应有马,而不可以应有白马,是白马之非马审矣.”
曰:“以马之有色为非马,天下非有无色之马也.天下无马,可乎?”
曰:“马固有色,故有白马.使马无色,有马如已耳,安取白马?故白者非马也.白马者,马与白也;马与白马也,故曰:白马非马也.”
曰:“马未与白为马,白未与马为白.合马与白,复名白马,是相与以不相与为名,未可.故曰:白马非马,未可.”
曰:“以有白马为有马,谓有白马为有黄马,可乎?”
曰:“未可.”
曰:“以有马为异有黄马,是异黄马于马也.异黄马于马,是以黄马为非马.以黄马为非马,而以白马为有马;此飞者入池,而棺椁异处;此天下之悖言乱辞也.”
曰:“有白马,不可谓无马者,离白之谓也.是离者有白马不可谓有马也.故所以为有马者,独以马为有马耳,非有白马为有马.故其为有马也,不可以谓马马也.”
曰:“白者不定所白,忘之而可也.白马者,言定所白也.定所白者,非白也.马者无去取于色,故黄、黑皆所以应.白马者,有去取于色,黄、黑马皆所以色去,故唯白马独可以应耳.无去者非有去也.故曰:白马非马.”
通俗讲解“白马非马”论
春秋战国时代的名家代表人之一的公孙龙的论证大概是这样的:
“马” 指的是马的形态,“白马”指的是马的颜色,而形态不等于颜色,所以白马不是马 (白马非马).这个论证利用“歧义”来混淆事实.所谓“歧义”是说,一个词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在一个讨论中,若某个字的两个不同意义同时被使用,则可能会造成这种 (歧义) 类型的谬误.“是”这个字可以被用来表达“属于”的关系,例如,白兔是兔.“是”这个字也可以被用来表达“等于”的关系.
守门官的意思是:“马不可进城,白马是马,所以白马不可以进城.”在这里,“是”被用来表达“属于”的关系.当公孙龙子论证“白马不是马”时,“是”被用在“等于”的关系.所以,简单的说,他们其实是鸡同鸭讲.不是谈论相同的一件事.公孙龙子的论证是有效的,而他的结论,“白马不等于马 (白马非马)” 也是对的.但并不能用来反驳守门官的规则:凡是属于马的都不能进城.公孙龙的一个有名的辩论是“白马非马”.现存的《公孙龙子》中的《白马论》有关于“白马非马”的详细的论证.
产生谬误的割裂
  “白马非马”的命题错在何处呢?从根本上说是割裂了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主观任意地混淆和玩弄概念的结果.“白马”.和“马”这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其区别就是“马”这一概念与“白马”这一概念内涵不同,它们的外延也不一样,“马”的外延比“白马”广,它包含了“白马”在内的所有的马.这两个概念在逻辑上说是类属关系即蕴含关系,在哲学上也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从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看,“马”和“白马”是有区别的,“马”是对所有的马如白马,黑马,黄马等…般性质或共性的概括;各种具体的马则是“马”的一种.它们一个是抽象的靠理性思维概括的;一个是具体的可以通过感性认识直接感知的.“白马”与“马”又是相互联系的,一般的“马”只能通过具体个别的马而存在,离开了具体个别的马是找不到一个抽象的“马”的;具体个别的马又都属于一类,有其共有的一般性质不存在不表现共性的具体颜色的马.公孙龙在哲学史上看到了“马”和“白马”的区别,就这一点说,他的命题具有合理的因素.但是,他否认“马”和“白马”的一般和个别、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则是形而上学的.特别是他从根本上否认“白马”是“马”,也就违背了客观实际,从而导致了主观任意地玩弄概念的诡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