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化学-->
小军根据燃烧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并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1)红磷燃烧的现象是:.(2)冷却后打开弹簧夹的现象是.(3)
题目详情
小军根据燃烧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并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1)红磷燃烧的现象是:___.
(2)冷却后打开弹簧夹的现象是___.
(3)此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成功后得出结论:___
(4)实验后,若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不到容积的
,你认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
___;___.
(5)小军又检查装置气密性后,将盛有足量红热木炭的燃烧匙迅速伸入广口瓶中,并把塞子塞紧,待红热的木炭熄灭并冷却至室温后,就打开弹簧夹,并未发现倒吸现象.经过认真分析,小军发现实验失败的原因是(答一条)___.小军根据燃烧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并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1)红磷燃烧的现象是:___.
(2)冷却后打开弹簧夹的现象是___.
(3)此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成功后得出结论:___
(4)实验后,若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不到容积的
,你认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
___;___.
(5)小军又检查装置气密性后,将盛有足量红热木炭的燃烧匙迅速伸入广口瓶中,并把塞子塞紧,待红热的木炭熄灭并冷却至室温后,就打开弹簧夹,并未发现倒吸现象.经过认真分析,小军发现实验失败的原因是(答一条)___.

,你认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
___;___.
(5)小军又检查装置气密性后,将盛有足量红热木炭的燃烧匙迅速伸入广口瓶中,并把塞子塞紧,待红热的木炭熄灭并冷却至室温后,就打开弹簧夹,并未发现倒吸现象.经过认真分析,小军发现实验失败的原因是(答一条)___.
1 5 1 1 5 5

(1)红磷燃烧的现象是:___.
(2)冷却后打开弹簧夹的现象是___.
(3)此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成功后得出结论:___
(4)实验后,若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不到容积的
1 |
5 |
___;___.
(5)小军又检查装置气密性后,将盛有足量红热木炭的燃烧匙迅速伸入广口瓶中,并把塞子塞紧,待红热的木炭熄灭并冷却至室温后,就打开弹簧夹,并未发现倒吸现象.经过认真分析,小军发现实验失败的原因是(答一条)___.小军根据燃烧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并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1)红磷燃烧的现象是:___.
(2)冷却后打开弹簧夹的现象是___.
(3)此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成功后得出结论:___
(4)实验后,若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不到容积的
1 |
5 |
___;___.
(5)小军又检查装置气密性后,将盛有足量红热木炭的燃烧匙迅速伸入广口瓶中,并把塞子塞紧,待红热的木炭熄灭并冷却至室温后,就打开弹簧夹,并未发现倒吸现象.经过认真分析,小军发现实验失败的原因是(答一条)___.

1 |
5 |
___;___.
(5)小军又检查装置气密性后,将盛有足量红热木炭的燃烧匙迅速伸入广口瓶中,并把塞子塞紧,待红热的木炭熄灭并冷却至室温后,就打开弹簧夹,并未发现倒吸现象.经过认真分析,小军发现实验失败的原因是(答一条)___.
1 |
5 |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
(2)红磷燃烧消耗了空气中的氧气,使得瓶内压强减少,打开弹簧夹后,有水进入集气瓶,水位上升约
,水位上升的体积就是氧气的体积,由此可得出结论:空气中约含
体积的氧气;
(3)磷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4)若红磷的量不足,导致不能将装置内的氧气完全反应掉,因此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
;
若装置漏气,导致空气进入集气瓶内,因此测得的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
;
若未等到装置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会使集气瓶内的气体处于膨胀状态,因此测得的氧气体积分数会小于
.
(5)实验原理是通过可燃物消耗氧气使装置内气压减小,外界液体就可以等体积进入,从而测定出氧气的体积.所以改进实验要建立的此原理上.至于实验出现的失败,就与该原理有关,与是否能够消耗氧气有关,与能否完全消耗氧气有关,与外界气体能否有效进入有关,而在具体回答是要结合本题的环境来回答:木炭燃烧生成气体,使集气瓶中的压强没有变化.
故答案为:(1)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热量;
(2)有水进入集气瓶,水位上升约
;
(3)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空气中约含
体积的氧气;
(4)红磷量不足;装置漏气.
(5)木炭燃烧生成气体,使集气瓶中的压强没有变化.
1 5 1 1 15 5 5,水位上升的体积就是氧气的体积,由此可得出结论:空气中约含
体积的氧气;
(3)磷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4)若红磷的量不足,导致不能将装置内的氧气完全反应掉,因此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
;
若装置漏气,导致空气进入集气瓶内,因此测得的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
;
若未等到装置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会使集气瓶内的气体处于膨胀状态,因此测得的氧气体积分数会小于
.
(5)实验原理是通过可燃物消耗氧气使装置内气压减小,外界液体就可以等体积进入,从而测定出氧气的体积.所以改进实验要建立的此原理上.至于实验出现的失败,就与该原理有关,与是否能够消耗氧气有关,与能否完全消耗氧气有关,与外界气体能否有效进入有关,而在具体回答是要结合本题的环境来回答:木炭燃烧生成气体,使集气瓶中的压强没有变化.
故答案为:(1)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热量;
(2)有水进入集气瓶,水位上升约
;
(3)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空气中约含
体积的氧气;
(4)红磷量不足;装置漏气.
(5)木炭燃烧生成气体,使集气瓶中的压强没有变化.
1 5 1 1 15 5 5体积的氧气;
(3)磷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4)若红磷的量不足,导致不能将装置内的氧气完全反应掉,因此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
;
若装置漏气,导致空气进入集气瓶内,因此测得的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
;
若未等到装置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会使集气瓶内的气体处于膨胀状态,因此测得的氧气体积分数会小于
.
(5)实验原理是通过可燃物消耗氧气使装置内气压减小,外界液体就可以等体积进入,从而测定出氧气的体积.所以改进实验要建立的此原理上.至于实验出现的失败,就与该原理有关,与是否能够消耗氧气有关,与能否完全消耗氧气有关,与外界气体能否有效进入有关,而在具体回答是要结合本题的环境来回答:木炭燃烧生成气体,使集气瓶中的压强没有变化.
故答案为:(1)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热量;
(2)有水进入集气瓶,水位上升约
;
(3)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空气中约含
体积的氧气;
(4)红磷量不足;装置漏气.
(5)木炭燃烧生成气体,使集气瓶中的压强没有变化.
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4)若红磷的量不足,导致不能将装置内的氧气完全反应掉,因此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
;
若装置漏气,导致空气进入集气瓶内,因此测得的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
;
若未等到装置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会使集气瓶内的气体处于膨胀状态,因此测得的氧气体积分数会小于
.
(5)实验原理是通过可燃物消耗氧气使装置内气压减小,外界液体就可以等体积进入,从而测定出氧气的体积.所以改进实验要建立的此原理上.至于实验出现的失败,就与该原理有关,与是否能够消耗氧气有关,与能否完全消耗氧气有关,与外界气体能否有效进入有关,而在具体回答是要结合本题的环境来回答:木炭燃烧生成气体,使集气瓶中的压强没有变化.
故答案为:(1)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热量;
(2)有水进入集气瓶,水位上升约
;
(3)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空气中约含
体积的氧气;
(4)红磷量不足;装置漏气.
(5)木炭燃烧生成气体,使集气瓶中的压强没有变化.
1 5 1 1 15 5 5;
若装置漏气,导致空气进入集气瓶内,因此测得的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
;
若未等到装置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会使集气瓶内的气体处于膨胀状态,因此测得的氧气体积分数会小于
.
(5)实验原理是通过可燃物消耗氧气使装置内气压减小,外界液体就可以等体积进入,从而测定出氧气的体积.所以改进实验要建立的此原理上.至于实验出现的失败,就与该原理有关,与是否能够消耗氧气有关,与能否完全消耗氧气有关,与外界气体能否有效进入有关,而在具体回答是要结合本题的环境来回答:木炭燃烧生成气体,使集气瓶中的压强没有变化.
故答案为:(1)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热量;
(2)有水进入集气瓶,水位上升约
;
(3)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空气中约含
体积的氧气;
(4)红磷量不足;装置漏气.
(5)木炭燃烧生成气体,使集气瓶中的压强没有变化.
1 5 1 1 15 5 5;
若未等到装置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会使集气瓶内的气体处于膨胀状态,因此测得的氧气体积分数会小于
.
(5)实验原理是通过可燃物消耗氧气使装置内气压减小,外界液体就可以等体积进入,从而测定出氧气的体积.所以改进实验要建立的此原理上.至于实验出现的失败,就与该原理有关,与是否能够消耗氧气有关,与能否完全消耗氧气有关,与外界气体能否有效进入有关,而在具体回答是要结合本题的环境来回答:木炭燃烧生成气体,使集气瓶中的压强没有变化.
故答案为:(1)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热量;
(2)有水进入集气瓶,水位上升约
;
(3)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空气中约含
体积的氧气;
(4)红磷量不足;装置漏气.
(5)木炭燃烧生成气体,使集气瓶中的压强没有变化.
1 5 1 1 15 5 5.
(5)实验原理是通过可燃物消耗氧气使装置内气压减小,外界液体就可以等体积进入,从而测定出氧气的体积.所以改进实验要建立的此原理上.至于实验出现的失败,就与该原理有关,与是否能够消耗氧气有关,与能否完全消耗氧气有关,与外界气体能否有效进入有关,而在具体回答是要结合本题的环境来回答:木炭燃烧生成气体,使集气瓶中的压强没有变化.
故答案为:(1)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热量;
(2)有水进入集气瓶,水位上升约
;
(3)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空气中约含
体积的氧气;
(4)红磷量不足;装置漏气.
(5)木炭燃烧生成气体,使集气瓶中的压强没有变化.
1 5 1 1 15 5 5;
(3)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空气中约含
体积的氧气;
(4)红磷量不足;装置漏气.
(5)木炭燃烧生成气体,使集气瓶中的压强没有变化.
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体积的氧气;
(4)红磷量不足;装置漏气.
(5)木炭燃烧生成气体,使集气瓶中的压强没有变化.
1 5 1 1 15 5 5体积的氧气;
(4)红磷量不足;装置漏气.
(5)木炭燃烧生成气体,使集气瓶中的压强没有变化.
(2)红磷燃烧消耗了空气中的氧气,使得瓶内压强减少,打开弹簧夹后,有水进入集气瓶,水位上升约
1 |
5 |
1 |
5 |
(3)磷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磷+氧气
点燃 |
(4)若红磷的量不足,导致不能将装置内的氧气完全反应掉,因此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
1 |
5 |
若装置漏气,导致空气进入集气瓶内,因此测得的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
1 |
5 |
若未等到装置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会使集气瓶内的气体处于膨胀状态,因此测得的氧气体积分数会小于
1 |
5 |
(5)实验原理是通过可燃物消耗氧气使装置内气压减小,外界液体就可以等体积进入,从而测定出氧气的体积.所以改进实验要建立的此原理上.至于实验出现的失败,就与该原理有关,与是否能够消耗氧气有关,与能否完全消耗氧气有关,与外界气体能否有效进入有关,而在具体回答是要结合本题的环境来回答:木炭燃烧生成气体,使集气瓶中的压强没有变化.
故答案为:(1)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热量;
(2)有水进入集气瓶,水位上升约
1 |
5 |
(3)磷+氧气
点燃 |
1 |
5 |
(4)红磷量不足;装置漏气.
(5)木炭燃烧生成气体,使集气瓶中的压强没有变化.
1 |
5 |
1 |
5 |
(3)磷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磷+氧气
点燃 |
(4)若红磷的量不足,导致不能将装置内的氧气完全反应掉,因此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
1 |
5 |
若装置漏气,导致空气进入集气瓶内,因此测得的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
1 |
5 |
若未等到装置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会使集气瓶内的气体处于膨胀状态,因此测得的氧气体积分数会小于
1 |
5 |
(5)实验原理是通过可燃物消耗氧气使装置内气压减小,外界液体就可以等体积进入,从而测定出氧气的体积.所以改进实验要建立的此原理上.至于实验出现的失败,就与该原理有关,与是否能够消耗氧气有关,与能否完全消耗氧气有关,与外界气体能否有效进入有关,而在具体回答是要结合本题的环境来回答:木炭燃烧生成气体,使集气瓶中的压强没有变化.
故答案为:(1)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热量;
(2)有水进入集气瓶,水位上升约
1 |
5 |
(3)磷+氧气
点燃 |
1 |
5 |
(4)红磷量不足;装置漏气.
(5)木炭燃烧生成气体,使集气瓶中的压强没有变化.
1 |
5 |
(3)磷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磷+氧气
点燃 |
(4)若红磷的量不足,导致不能将装置内的氧气完全反应掉,因此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
1 |
5 |
若装置漏气,导致空气进入集气瓶内,因此测得的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
1 |
5 |
若未等到装置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会使集气瓶内的气体处于膨胀状态,因此测得的氧气体积分数会小于
1 |
5 |
(5)实验原理是通过可燃物消耗氧气使装置内气压减小,外界液体就可以等体积进入,从而测定出氧气的体积.所以改进实验要建立的此原理上.至于实验出现的失败,就与该原理有关,与是否能够消耗氧气有关,与能否完全消耗氧气有关,与外界气体能否有效进入有关,而在具体回答是要结合本题的环境来回答:木炭燃烧生成气体,使集气瓶中的压强没有变化.
故答案为:(1)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热量;
(2)有水进入集气瓶,水位上升约
1 |
5 |
(3)磷+氧气
点燃 |
1 |
5 |
(4)红磷量不足;装置漏气.
(5)木炭燃烧生成气体,使集气瓶中的压强没有变化.
点燃 |
五氧化二磷;
(4)若红磷的量不足,导致不能将装置内的氧气完全反应掉,因此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
1 |
5 |
若装置漏气,导致空气进入集气瓶内,因此测得的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
1 |
5 |
若未等到装置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会使集气瓶内的气体处于膨胀状态,因此测得的氧气体积分数会小于
1 |
5 |
(5)实验原理是通过可燃物消耗氧气使装置内气压减小,外界液体就可以等体积进入,从而测定出氧气的体积.所以改进实验要建立的此原理上.至于实验出现的失败,就与该原理有关,与是否能够消耗氧气有关,与能否完全消耗氧气有关,与外界气体能否有效进入有关,而在具体回答是要结合本题的环境来回答:木炭燃烧生成气体,使集气瓶中的压强没有变化.
故答案为:(1)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热量;
(2)有水进入集气瓶,水位上升约
1 |
5 |
(3)磷+氧气
点燃 |
1 |
5 |
(4)红磷量不足;装置漏气.
(5)木炭燃烧生成气体,使集气瓶中的压强没有变化.
1 |
5 |
若装置漏气,导致空气进入集气瓶内,因此测得的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
1 |
5 |
若未等到装置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会使集气瓶内的气体处于膨胀状态,因此测得的氧气体积分数会小于
1 |
5 |
(5)实验原理是通过可燃物消耗氧气使装置内气压减小,外界液体就可以等体积进入,从而测定出氧气的体积.所以改进实验要建立的此原理上.至于实验出现的失败,就与该原理有关,与是否能够消耗氧气有关,与能否完全消耗氧气有关,与外界气体能否有效进入有关,而在具体回答是要结合本题的环境来回答:木炭燃烧生成气体,使集气瓶中的压强没有变化.
故答案为:(1)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热量;
(2)有水进入集气瓶,水位上升约
1 |
5 |
(3)磷+氧气
点燃 |
1 |
5 |
(4)红磷量不足;装置漏气.
(5)木炭燃烧生成气体,使集气瓶中的压强没有变化.
1 |
5 |
若未等到装置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会使集气瓶内的气体处于膨胀状态,因此测得的氧气体积分数会小于
1 |
5 |
(5)实验原理是通过可燃物消耗氧气使装置内气压减小,外界液体就可以等体积进入,从而测定出氧气的体积.所以改进实验要建立的此原理上.至于实验出现的失败,就与该原理有关,与是否能够消耗氧气有关,与能否完全消耗氧气有关,与外界气体能否有效进入有关,而在具体回答是要结合本题的环境来回答:木炭燃烧生成气体,使集气瓶中的压强没有变化.
故答案为:(1)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热量;
(2)有水进入集气瓶,水位上升约
1 |
5 |
(3)磷+氧气
点燃 |
1 |
5 |
(4)红磷量不足;装置漏气.
(5)木炭燃烧生成气体,使集气瓶中的压强没有变化.
1 |
5 |
(5)实验原理是通过可燃物消耗氧气使装置内气压减小,外界液体就可以等体积进入,从而测定出氧气的体积.所以改进实验要建立的此原理上.至于实验出现的失败,就与该原理有关,与是否能够消耗氧气有关,与能否完全消耗氧气有关,与外界气体能否有效进入有关,而在具体回答是要结合本题的环境来回答:木炭燃烧生成气体,使集气瓶中的压强没有变化.
故答案为:(1)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热量;
(2)有水进入集气瓶,水位上升约
1 |
5 |
(3)磷+氧气
点燃 |
1 |
5 |
(4)红磷量不足;装置漏气.
(5)木炭燃烧生成气体,使集气瓶中的压强没有变化.
1 |
5 |
(3)磷+氧气
点燃 |
1 |
5 |
(4)红磷量不足;装置漏气.
(5)木炭燃烧生成气体,使集气瓶中的压强没有变化.
点燃 |
五氧化二磷;空气中约含
1 |
5 |
(4)红磷量不足;装置漏气.
(5)木炭燃烧生成气体,使集气瓶中的压强没有变化.
1 |
5 |
(4)红磷量不足;装置漏气.
(5)木炭燃烧生成气体,使集气瓶中的压强没有变化.
看了 小军根据燃烧红磷测定空气中氧...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畅园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九(1)班利用周一下午第三节课召开主题班会。在班会最后一个 2020-04-06 …
一道概念题.抛物线y=ax²+bc+c的开口方向由——决定,开口大小由——决定,当——时,抛物概念 2020-04-07 …
下列关于牛顿第二定律公式F=kma中的比例系数k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k值是由研究对象决定的B. 2020-04-11 …
某兴趣小组利用自由落体运动测定重力加速度,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倾斜的球槽中放有若干个小铁球,闭合开关 2020-05-12 …
不一定对=可能不对否定词不---否定一定还是否定对呢?如果否定一定那就是可能,为什么是可能不?难道 2020-06-11 …
已知氢气的燃烧热为285.8kJ/mol,CO的燃烧热为282.8kJ/mol;现有H2和CO组成 2020-07-09 …
汽车的质量为4×103kg,额定功率为30kw,运动中阻力大小恒为车重的0.1倍.汽车在水平路面上 2020-07-10 …
如图所示,小车上固定一直立木板,木板上端固定一定滑轮,轻绳跨过定滑轮一端系一小球,另一端系在弹簧秤 2020-07-15 …
极坐标下,定积分求曲线面积时,极角的取值范围如何确定用定积分,求曲线ρ=2a(2+cosθ)极坐标 2020-07-31 …
能量守恒定律怎么解释人的死亡,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定义,能量不能消失,那人的死亡不是一种能量的消失吗?根 2021-02-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