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化学-->
小军根据燃烧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并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1)红磷燃烧的现象是:.(2)冷却后打开弹簧夹的现象是.(3)
题目详情
小军根据燃烧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并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1)红磷燃烧的现象是:___.
(2)冷却后打开弹簧夹的现象是___.
(3)此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成功后得出结论:___
(4)实验后,若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不到容积的
,你认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
___;___.
(5)小军又检查装置气密性后,将盛有足量红热木炭的燃烧匙迅速伸入广口瓶中,并把塞子塞紧,待红热的木炭熄灭并冷却至室温后,就打开弹簧夹,并未发现倒吸现象.经过认真分析,小军发现实验失败的原因是(答一条)___.小军根据燃烧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并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1)红磷燃烧的现象是:___.
(2)冷却后打开弹簧夹的现象是___.
(3)此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成功后得出结论:___
(4)实验后,若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不到容积的
,你认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
___;___.
(5)小军又检查装置气密性后,将盛有足量红热木炭的燃烧匙迅速伸入广口瓶中,并把塞子塞紧,待红热的木炭熄灭并冷却至室温后,就打开弹簧夹,并未发现倒吸现象.经过认真分析,小军发现实验失败的原因是(答一条)___.

,你认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
___;___.
(5)小军又检查装置气密性后,将盛有足量红热木炭的燃烧匙迅速伸入广口瓶中,并把塞子塞紧,待红热的木炭熄灭并冷却至室温后,就打开弹簧夹,并未发现倒吸现象.经过认真分析,小军发现实验失败的原因是(答一条)___.
1 5 1 1 5 5

(1)红磷燃烧的现象是:___.
(2)冷却后打开弹簧夹的现象是___.
(3)此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成功后得出结论:___
(4)实验后,若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不到容积的
1 |
5 |
___;___.
(5)小军又检查装置气密性后,将盛有足量红热木炭的燃烧匙迅速伸入广口瓶中,并把塞子塞紧,待红热的木炭熄灭并冷却至室温后,就打开弹簧夹,并未发现倒吸现象.经过认真分析,小军发现实验失败的原因是(答一条)___.小军根据燃烧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并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1)红磷燃烧的现象是:___.
(2)冷却后打开弹簧夹的现象是___.
(3)此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成功后得出结论:___
(4)实验后,若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不到容积的
1 |
5 |
___;___.
(5)小军又检查装置气密性后,将盛有足量红热木炭的燃烧匙迅速伸入广口瓶中,并把塞子塞紧,待红热的木炭熄灭并冷却至室温后,就打开弹簧夹,并未发现倒吸现象.经过认真分析,小军发现实验失败的原因是(答一条)___.

1 |
5 |
___;___.
(5)小军又检查装置气密性后,将盛有足量红热木炭的燃烧匙迅速伸入广口瓶中,并把塞子塞紧,待红热的木炭熄灭并冷却至室温后,就打开弹簧夹,并未发现倒吸现象.经过认真分析,小军发现实验失败的原因是(答一条)___.
1 |
5 |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
(2)红磷燃烧消耗了空气中的氧气,使得瓶内压强减少,打开弹簧夹后,有水进入集气瓶,水位上升约
,水位上升的体积就是氧气的体积,由此可得出结论:空气中约含
体积的氧气;
(3)磷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4)若红磷的量不足,导致不能将装置内的氧气完全反应掉,因此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
;
若装置漏气,导致空气进入集气瓶内,因此测得的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
;
若未等到装置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会使集气瓶内的气体处于膨胀状态,因此测得的氧气体积分数会小于
.
(5)实验原理是通过可燃物消耗氧气使装置内气压减小,外界液体就可以等体积进入,从而测定出氧气的体积.所以改进实验要建立的此原理上.至于实验出现的失败,就与该原理有关,与是否能够消耗氧气有关,与能否完全消耗氧气有关,与外界气体能否有效进入有关,而在具体回答是要结合本题的环境来回答:木炭燃烧生成气体,使集气瓶中的压强没有变化.
故答案为:(1)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热量;
(2)有水进入集气瓶,水位上升约
;
(3)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空气中约含
体积的氧气;
(4)红磷量不足;装置漏气.
(5)木炭燃烧生成气体,使集气瓶中的压强没有变化.
1 5 1 1 15 5 5,水位上升的体积就是氧气的体积,由此可得出结论:空气中约含
体积的氧气;
(3)磷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4)若红磷的量不足,导致不能将装置内的氧气完全反应掉,因此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
;
若装置漏气,导致空气进入集气瓶内,因此测得的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
;
若未等到装置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会使集气瓶内的气体处于膨胀状态,因此测得的氧气体积分数会小于
.
(5)实验原理是通过可燃物消耗氧气使装置内气压减小,外界液体就可以等体积进入,从而测定出氧气的体积.所以改进实验要建立的此原理上.至于实验出现的失败,就与该原理有关,与是否能够消耗氧气有关,与能否完全消耗氧气有关,与外界气体能否有效进入有关,而在具体回答是要结合本题的环境来回答:木炭燃烧生成气体,使集气瓶中的压强没有变化.
故答案为:(1)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热量;
(2)有水进入集气瓶,水位上升约
;
(3)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空气中约含
体积的氧气;
(4)红磷量不足;装置漏气.
(5)木炭燃烧生成气体,使集气瓶中的压强没有变化.
1 5 1 1 15 5 5体积的氧气;
(3)磷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4)若红磷的量不足,导致不能将装置内的氧气完全反应掉,因此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
;
若装置漏气,导致空气进入集气瓶内,因此测得的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
;
若未等到装置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会使集气瓶内的气体处于膨胀状态,因此测得的氧气体积分数会小于
.
(5)实验原理是通过可燃物消耗氧气使装置内气压减小,外界液体就可以等体积进入,从而测定出氧气的体积.所以改进实验要建立的此原理上.至于实验出现的失败,就与该原理有关,与是否能够消耗氧气有关,与能否完全消耗氧气有关,与外界气体能否有效进入有关,而在具体回答是要结合本题的环境来回答:木炭燃烧生成气体,使集气瓶中的压强没有变化.
故答案为:(1)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热量;
(2)有水进入集气瓶,水位上升约
;
(3)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空气中约含
体积的氧气;
(4)红磷量不足;装置漏气.
(5)木炭燃烧生成气体,使集气瓶中的压强没有变化.
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4)若红磷的量不足,导致不能将装置内的氧气完全反应掉,因此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
;
若装置漏气,导致空气进入集气瓶内,因此测得的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
;
若未等到装置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会使集气瓶内的气体处于膨胀状态,因此测得的氧气体积分数会小于
.
(5)实验原理是通过可燃物消耗氧气使装置内气压减小,外界液体就可以等体积进入,从而测定出氧气的体积.所以改进实验要建立的此原理上.至于实验出现的失败,就与该原理有关,与是否能够消耗氧气有关,与能否完全消耗氧气有关,与外界气体能否有效进入有关,而在具体回答是要结合本题的环境来回答:木炭燃烧生成气体,使集气瓶中的压强没有变化.
故答案为:(1)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热量;
(2)有水进入集气瓶,水位上升约
;
(3)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空气中约含
体积的氧气;
(4)红磷量不足;装置漏气.
(5)木炭燃烧生成气体,使集气瓶中的压强没有变化.
1 5 1 1 15 5 5;
若装置漏气,导致空气进入集气瓶内,因此测得的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
;
若未等到装置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会使集气瓶内的气体处于膨胀状态,因此测得的氧气体积分数会小于
.
(5)实验原理是通过可燃物消耗氧气使装置内气压减小,外界液体就可以等体积进入,从而测定出氧气的体积.所以改进实验要建立的此原理上.至于实验出现的失败,就与该原理有关,与是否能够消耗氧气有关,与能否完全消耗氧气有关,与外界气体能否有效进入有关,而在具体回答是要结合本题的环境来回答:木炭燃烧生成气体,使集气瓶中的压强没有变化.
故答案为:(1)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热量;
(2)有水进入集气瓶,水位上升约
;
(3)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空气中约含
体积的氧气;
(4)红磷量不足;装置漏气.
(5)木炭燃烧生成气体,使集气瓶中的压强没有变化.
1 5 1 1 15 5 5;
若未等到装置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会使集气瓶内的气体处于膨胀状态,因此测得的氧气体积分数会小于
.
(5)实验原理是通过可燃物消耗氧气使装置内气压减小,外界液体就可以等体积进入,从而测定出氧气的体积.所以改进实验要建立的此原理上.至于实验出现的失败,就与该原理有关,与是否能够消耗氧气有关,与能否完全消耗氧气有关,与外界气体能否有效进入有关,而在具体回答是要结合本题的环境来回答:木炭燃烧生成气体,使集气瓶中的压强没有变化.
故答案为:(1)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热量;
(2)有水进入集气瓶,水位上升约
;
(3)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空气中约含
体积的氧气;
(4)红磷量不足;装置漏气.
(5)木炭燃烧生成气体,使集气瓶中的压强没有变化.
1 5 1 1 15 5 5.
(5)实验原理是通过可燃物消耗氧气使装置内气压减小,外界液体就可以等体积进入,从而测定出氧气的体积.所以改进实验要建立的此原理上.至于实验出现的失败,就与该原理有关,与是否能够消耗氧气有关,与能否完全消耗氧气有关,与外界气体能否有效进入有关,而在具体回答是要结合本题的环境来回答:木炭燃烧生成气体,使集气瓶中的压强没有变化.
故答案为:(1)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热量;
(2)有水进入集气瓶,水位上升约
;
(3)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空气中约含
体积的氧气;
(4)红磷量不足;装置漏气.
(5)木炭燃烧生成气体,使集气瓶中的压强没有变化.
1 5 1 1 15 5 5;
(3)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空气中约含
体积的氧气;
(4)红磷量不足;装置漏气.
(5)木炭燃烧生成气体,使集气瓶中的压强没有变化.
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体积的氧气;
(4)红磷量不足;装置漏气.
(5)木炭燃烧生成气体,使集气瓶中的压强没有变化.
1 5 1 1 15 5 5体积的氧气;
(4)红磷量不足;装置漏气.
(5)木炭燃烧生成气体,使集气瓶中的压强没有变化.
(2)红磷燃烧消耗了空气中的氧气,使得瓶内压强减少,打开弹簧夹后,有水进入集气瓶,水位上升约
1 |
5 |
1 |
5 |
(3)磷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磷+氧气
点燃 |
(4)若红磷的量不足,导致不能将装置内的氧气完全反应掉,因此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
1 |
5 |
若装置漏气,导致空气进入集气瓶内,因此测得的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
1 |
5 |
若未等到装置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会使集气瓶内的气体处于膨胀状态,因此测得的氧气体积分数会小于
1 |
5 |
(5)实验原理是通过可燃物消耗氧气使装置内气压减小,外界液体就可以等体积进入,从而测定出氧气的体积.所以改进实验要建立的此原理上.至于实验出现的失败,就与该原理有关,与是否能够消耗氧气有关,与能否完全消耗氧气有关,与外界气体能否有效进入有关,而在具体回答是要结合本题的环境来回答:木炭燃烧生成气体,使集气瓶中的压强没有变化.
故答案为:(1)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热量;
(2)有水进入集气瓶,水位上升约
1 |
5 |
(3)磷+氧气
点燃 |
1 |
5 |
(4)红磷量不足;装置漏气.
(5)木炭燃烧生成气体,使集气瓶中的压强没有变化.
1 |
5 |
1 |
5 |
(3)磷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磷+氧气
点燃 |
(4)若红磷的量不足,导致不能将装置内的氧气完全反应掉,因此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
1 |
5 |
若装置漏气,导致空气进入集气瓶内,因此测得的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
1 |
5 |
若未等到装置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会使集气瓶内的气体处于膨胀状态,因此测得的氧气体积分数会小于
1 |
5 |
(5)实验原理是通过可燃物消耗氧气使装置内气压减小,外界液体就可以等体积进入,从而测定出氧气的体积.所以改进实验要建立的此原理上.至于实验出现的失败,就与该原理有关,与是否能够消耗氧气有关,与能否完全消耗氧气有关,与外界气体能否有效进入有关,而在具体回答是要结合本题的环境来回答:木炭燃烧生成气体,使集气瓶中的压强没有变化.
故答案为:(1)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热量;
(2)有水进入集气瓶,水位上升约
1 |
5 |
(3)磷+氧气
点燃 |
1 |
5 |
(4)红磷量不足;装置漏气.
(5)木炭燃烧生成气体,使集气瓶中的压强没有变化.
1 |
5 |
(3)磷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磷+氧气
点燃 |
(4)若红磷的量不足,导致不能将装置内的氧气完全反应掉,因此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
1 |
5 |
若装置漏气,导致空气进入集气瓶内,因此测得的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
1 |
5 |
若未等到装置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会使集气瓶内的气体处于膨胀状态,因此测得的氧气体积分数会小于
1 |
5 |
(5)实验原理是通过可燃物消耗氧气使装置内气压减小,外界液体就可以等体积进入,从而测定出氧气的体积.所以改进实验要建立的此原理上.至于实验出现的失败,就与该原理有关,与是否能够消耗氧气有关,与能否完全消耗氧气有关,与外界气体能否有效进入有关,而在具体回答是要结合本题的环境来回答:木炭燃烧生成气体,使集气瓶中的压强没有变化.
故答案为:(1)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热量;
(2)有水进入集气瓶,水位上升约
1 |
5 |
(3)磷+氧气
点燃 |
1 |
5 |
(4)红磷量不足;装置漏气.
(5)木炭燃烧生成气体,使集气瓶中的压强没有变化.
点燃 |
五氧化二磷;
(4)若红磷的量不足,导致不能将装置内的氧气完全反应掉,因此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
1 |
5 |
若装置漏气,导致空气进入集气瓶内,因此测得的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
1 |
5 |
若未等到装置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会使集气瓶内的气体处于膨胀状态,因此测得的氧气体积分数会小于
1 |
5 |
(5)实验原理是通过可燃物消耗氧气使装置内气压减小,外界液体就可以等体积进入,从而测定出氧气的体积.所以改进实验要建立的此原理上.至于实验出现的失败,就与该原理有关,与是否能够消耗氧气有关,与能否完全消耗氧气有关,与外界气体能否有效进入有关,而在具体回答是要结合本题的环境来回答:木炭燃烧生成气体,使集气瓶中的压强没有变化.
故答案为:(1)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热量;
(2)有水进入集气瓶,水位上升约
1 |
5 |
(3)磷+氧气
点燃 |
1 |
5 |
(4)红磷量不足;装置漏气.
(5)木炭燃烧生成气体,使集气瓶中的压强没有变化.
1 |
5 |
若装置漏气,导致空气进入集气瓶内,因此测得的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
1 |
5 |
若未等到装置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会使集气瓶内的气体处于膨胀状态,因此测得的氧气体积分数会小于
1 |
5 |
(5)实验原理是通过可燃物消耗氧气使装置内气压减小,外界液体就可以等体积进入,从而测定出氧气的体积.所以改进实验要建立的此原理上.至于实验出现的失败,就与该原理有关,与是否能够消耗氧气有关,与能否完全消耗氧气有关,与外界气体能否有效进入有关,而在具体回答是要结合本题的环境来回答:木炭燃烧生成气体,使集气瓶中的压强没有变化.
故答案为:(1)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热量;
(2)有水进入集气瓶,水位上升约
1 |
5 |
(3)磷+氧气
点燃 |
1 |
5 |
(4)红磷量不足;装置漏气.
(5)木炭燃烧生成气体,使集气瓶中的压强没有变化.
1 |
5 |
若未等到装置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会使集气瓶内的气体处于膨胀状态,因此测得的氧气体积分数会小于
1 |
5 |
(5)实验原理是通过可燃物消耗氧气使装置内气压减小,外界液体就可以等体积进入,从而测定出氧气的体积.所以改进实验要建立的此原理上.至于实验出现的失败,就与该原理有关,与是否能够消耗氧气有关,与能否完全消耗氧气有关,与外界气体能否有效进入有关,而在具体回答是要结合本题的环境来回答:木炭燃烧生成气体,使集气瓶中的压强没有变化.
故答案为:(1)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热量;
(2)有水进入集气瓶,水位上升约
1 |
5 |
(3)磷+氧气
点燃 |
1 |
5 |
(4)红磷量不足;装置漏气.
(5)木炭燃烧生成气体,使集气瓶中的压强没有变化.
1 |
5 |
(5)实验原理是通过可燃物消耗氧气使装置内气压减小,外界液体就可以等体积进入,从而测定出氧气的体积.所以改进实验要建立的此原理上.至于实验出现的失败,就与该原理有关,与是否能够消耗氧气有关,与能否完全消耗氧气有关,与外界气体能否有效进入有关,而在具体回答是要结合本题的环境来回答:木炭燃烧生成气体,使集气瓶中的压强没有变化.
故答案为:(1)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热量;
(2)有水进入集气瓶,水位上升约
1 |
5 |
(3)磷+氧气
点燃 |
1 |
5 |
(4)红磷量不足;装置漏气.
(5)木炭燃烧生成气体,使集气瓶中的压强没有变化.
1 |
5 |
(3)磷+氧气
点燃 |
1 |
5 |
(4)红磷量不足;装置漏气.
(5)木炭燃烧生成气体,使集气瓶中的压强没有变化.
点燃 |
五氧化二磷;空气中约含
1 |
5 |
(4)红磷量不足;装置漏气.
(5)木炭燃烧生成气体,使集气瓶中的压强没有变化.
1 |
5 |
(4)红磷量不足;装置漏气.
(5)木炭燃烧生成气体,使集气瓶中的压强没有变化.
看了 小军根据燃烧红磷测定空气中氧...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10根燃烧的蜡烛,一阵风吹来,灭了3根,又一阵风吹来,灭了3根,问,最后还有几根蜡烛? 2020-03-30 …
窗台上有十二根燃着的蜡烛,一阵风吹来,吹灭了六根,请问还剩几根? 2020-03-30 …
密立根油滴实验进一步证实了电子的存在,揭示了电荷的非连续性.如图所示是密立根实验的原理示意图,设小 2020-04-06 …
根据教材实验回答问题:(1)A实验中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4P+5O2点燃.2P2O54P+5O2 2020-05-02 …
张老师在化学课上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将液态空气放入一个大烧杯中,可观察到冒出大量白雾.接着,把一根 2020-05-14 …
三根燃烧的木条放入三个烧杯,一个放氧气,一个放空气,一个放二氧化碳,结果会怎样,得出什么结论 2020-05-14 …
课堂上老师做了一个实验:将液态空气倒入一只烧杯中,发现立即冒出大量气泡,把一根燃着的小木条置于烧杯 2020-05-14 …
请问比瓶口大的鸡蛋为什么会掉进瓶子里?一个比一个瓶子的口大的鸡蛋,往瓶子里丢一根燃烧的火柴,迅速把 2020-05-16 …
十九世纪末发现电子以后,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实验比较准确地测定了电子的电荷量.如图所示为密立根实验的 2020-06-16 …
两根一模一样的香,它们的形状都不规则,每根燃烧的时间均为2小时,如何用这两根香确定15分钟的时间呢 2020-06-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