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化学-->
碳酸钠俗称纯碱、苏打,是一种常用的日用化学品.在实验室里,可用如图所示装置,以氯化钠、二氧化碳、氨等为原料制备纯碱.实验时,先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再向各仪器中加入试
题目详情
碳酸钠俗称纯碱、苏打,是一种常用的日用化学品.在实验室里,可用如图所示装置,以氯化钠、二氧化碳、氨等为原料制备纯碱.实验时,先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再向各仪器中加入试剂,打开启普发生器(装置A)活塞,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制备纯碱.请回答以下有关问题:![]() (1)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实验时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C装置的锥形瓶中,装有含氨的饱和食盐水,则溶液1应为______,溶液2应为______. (2)实验中,要注意控制二氧化碳的通入速度(以出现能数得清的连续气泡为好)和水浴的温度.实验中不能过快的通入二氧化碳的目的是______.化学实验中水浴加热法的优点为______. 实验时,锥形瓶中产生了NH 4 HCO 3 、NaCl、NaHCO 3 和NH 4 Cl的混合液.右表是四种化合物在部分温度下的溶解度.由表中数据可知,反应时水浴的温度不能超过______℃.反应结束,将反应混合液冷却到15℃左右,析出的固体应主要含有______(填化学式).
|
碳酸钠俗称纯碱、苏打,是一种常用的日用化学品.在实验室里,可用如图所示装置,以氯化钠、二氧化碳、氨等为原料制备纯碱.实验时,先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再向各仪器中加入试剂,打开启普发生器(装置A)活塞,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制备纯碱.请回答以下有关问题:![]() (1)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实验时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C装置的锥形瓶中,装有含氨的饱和食盐水,则溶液1应为______,溶液2应为______. (2)实验中,要注意控制二氧化碳的通入速度(以出现能数得清的连续气泡为好)和水浴的温度.实验中不能过快的通入二氧化碳的目的是______.化学实验中水浴加热法的优点为______. 实验时,锥形瓶中产生了NH 4 HCO 3 、NaCl、NaHCO 3 和NH 4 Cl的混合液.右表是四种化合物在部分温度下的溶解度.由表中数据可知,反应时水浴的温度不能超过______℃.反应结束,将反应混合液冷却到15℃左右,析出的固体应主要含有______(填化学式).
|

(1)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实验时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C装置的锥形瓶中,装有含氨的饱和食盐水,则溶液1应为______,溶液2应为______.
(2)实验中,要注意控制二氧化碳的通入速度(以出现能数得清的连续气泡为好)和水浴的温度.实验中不能过快的通入二氧化碳的目的是______.化学实验中水浴加热法的优点为______.
实验时,锥形瓶中产生了NH 4 HCO 3 、NaCl、NaHCO 3 和NH 4 Cl的混合液.右表是四种化合物在部分温度下的溶解度.由表中数据可知,反应时水浴的温度不能超过______℃.反应结束,将反应混合液冷却到15℃左右,析出的固体应主要含有______(填化学式).
温度 | 10℃ | 20℃ | 30℃ | 40℃ |
氯化钠 | 35.8 | 36.0 | 36.3 | 36.6 |
碳酸氢铵 | 15.8 | 21.0 | 27.0 | 分解 |
碳酸氢钠 | 8.1 | 9.6 | 11.1 | 12.7 |
氯化铵 | 33.3 | 37.2 | 41.4 | 45.8 |

(1)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实验时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C装置的锥形瓶中,装有含氨的饱和食盐水,则溶液1应为______,溶液2应为______.
(2)实验中,要注意控制二氧化碳的通入速度(以出现能数得清的连续气泡为好)和水浴的温度.实验中不能过快的通入二氧化碳的目的是______.化学实验中水浴加热法的优点为______.
实验时,锥形瓶中产生了NH 4 HCO 3 、NaCl、NaHCO 3 和NH 4 Cl的混合液.右表是四种化合物在部分温度下的溶解度.由表中数据可知,反应时水浴的温度不能超过______℃.反应结束,将反应混合液冷却到15℃左右,析出的固体应主要含有______(填化学式).
温度 | 10℃ | 20℃ | 30℃ | 40℃ |
氯化钠 | 35.8 | 36.0 | 36.3 | 36.6 |
碳酸氢铵 | 15.8 | 21.0 | 27.0 | 分解 |
碳酸氢钠 | 8.1 | 9.6 | 11.1 | 12.7 |
氯化铵 | 33.3 | 37.2 | 41.4 | 45.8 |

(1)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实验时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C装置的锥形瓶中,装有含氨的饱和食盐水,则溶液1应为______,溶液2应为______.
(2)实验中,要注意控制二氧化碳的通入速度(以出现能数得清的连续气泡为好)和水浴的温度.实验中不能过快的通入二氧化碳的目的是______.化学实验中水浴加热法的优点为______.
实验时,锥形瓶中产生了NH 4 HCO 3 、NaCl、NaHCO 3 和NH 4 Cl的混合液.右表是四种化合物在部分温度下的溶解度.由表中数据可知,反应时水浴的温度不能超过______℃.反应结束,将反应混合液冷却到15℃左右,析出的固体应主要含有______(填化学式).
温度 | 10℃ | 20℃ | 30℃ | 40℃ |
氯化钠 | 35.8 | 36.0 | 36.3 | 36.6 |
碳酸氢铵 | 15.8 | 21.0 | 27.0 | 分解 |
碳酸氢钠 | 8.1 | 9.6 | 11.1 | 12.7 |
氯化铵 | 33.3 | 37.2 | 41.4 | 45.8 |

(1)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实验时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C装置的锥形瓶中,装有含氨的饱和食盐水,则溶液1应为______,溶液2应为______.
(2)实验中,要注意控制二氧化碳的通入速度(以出现能数得清的连续气泡为好)和水浴的温度.实验中不能过快的通入二氧化碳的目的是______.化学实验中水浴加热法的优点为______.
实验时,锥形瓶中产生了NH 4 HCO 3 、NaCl、NaHCO 3 和NH 4 Cl的混合液.右表是四种化合物在部分温度下的溶解度.由表中数据可知,反应时水浴的温度不能超过______℃.反应结束,将反应混合液冷却到15℃左右,析出的固体应主要含有______(填化学式).
温度 | 10℃ | 20℃ | 30℃ | 40℃ |
氯化钠 | 35.8 | 36.0 | 36.3 | 36.6 |
碳酸氢铵 | 15.8 | 21.0 | 27.0 | 分解 |
碳酸氢钠 | 8.1 | 9.6 | 11.1 | 12.7 |
氯化铵 | 33.3 | 37.2 | 41.4 | 45.8 |

4 3 3 4
温度 | 10℃ | 20℃ | 30℃ | 40℃ |
氯化钠 | 35.8 | 36.0 | 36.3 | 36.6 |
碳酸氢铵 | 15.8 | 21.0 | 27.0 | 分解 |
碳酸氢钠 | 8.1 | 9.6 | 11.1 | 12.7 |
氯化铵 | 33.3 | 37.2 | 41.4 | 45.8 |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HCO 3
Na 2 CO 3 +H 2 O+CO 2 ↑; A装置是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装置,利用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 3 +2HCl=CaCl 2 +H 2 O+CO 2 ↑;为避免二氧化碳中的氯化氢进入C影响晶体析出,先通过饱和碳酸氢钠溶液除去氯化氢;反应过程中氨气是污染气体,不能排放到大气中,需要进行尾气吸收;
故答案为:2NaHCO 3
Na 2 CO 3 +H 2 O+CO 2 ↑;
CaCO 3 +2HCl=CaCl 2 +H 2 O+CO 2 ↑; 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稀硫酸;
(2)实验中,要注意控制二氧化碳的通入速度(以出现能数得清的连续气泡为好)和水浴的温度.实验中不能过快的通入二氧化碳的目的是:增大二氧化碳的吸收率; 水浴加热的优点是:利于控制反应体系的温度和使其受热均匀;依据图表数据分析,水浴温度不能超过40°C,因为温度再高碳酸氢铵分解,碳酸氢钠晶体不利于析出;将反应混合液冷却到15℃左右,碳酸氢钠的溶解度最小,析出的固体应主要含有NaHCO 3 ;
故答案为:增大二氧化碳的吸收率;利于控制反应体系的温度和使其受热均匀;40; NaHCO 3 ;
(3)电解饱和食盐水,阴极氢离子得到电子生成氢气,电极附近氢氧根离子浓度增大,氢原子氢氧化钠在阴极附近生成;
故答案为:阴; 该极区氢离子放电,产生出氢氧根离子; (1)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HCO 3
Na 2 CO 3 +H 2 O+CO 2 ↑; A装置是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装置,利用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 3 +2HCl=CaCl 2 +H 2 O+CO 2 ↑;为避免二氧化碳中的氯化氢进入C影响晶体析出,先通过饱和碳酸氢钠溶液除去氯化氢;反应过程中氨气是污染气体,不能排放到大气中,需要进行尾气吸收;
故答案为:2NaHCO 3
Na 2 CO 3 +H 2 O+CO 2 ↑;
CaCO 3 +2HCl=CaCl 2 +H 2 O+CO 2 ↑; 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稀硫酸;
(2)实验中,要注意控制二氧化碳的通入速度(以出现能数得清的连续气泡为好)和水浴的温度.实验中不能过快的通入二氧化碳的目的是:增大二氧化碳的吸收率; 水浴加热的优点是:利于控制反应体系的温度和使其受热均匀;依据图表数据分析,水浴温度不能超过40°C,因为温度再高碳酸氢铵分解,碳酸氢钠晶体不利于析出;将反应混合液冷却到15℃左右,碳酸氢钠的溶解度最小,析出的固体应主要含有NaHCO 3 ;
故答案为:增大二氧化碳的吸收率;利于控制反应体系的温度和使其受热均匀;40; NaHCO 3 ;
(3)电解饱和食盐水,阴极氢离子得到电子生成氢气,电极附近氢氧根离子浓度增大,氢原子氢氧化钠在阴极附近生成;
故答案为:阴; 该极区氢离子放电,产生出氢氧根离子; (1)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HCO 3
Na 2 CO 3 +H 2 O+CO 2 ↑; A装置是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装置,利用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 3 +2HCl=CaCl 2 +H 2 O+CO 2 ↑;为避免二氧化碳中的氯化氢进入C影响晶体析出,先通过饱和碳酸氢钠溶液除去氯化氢;反应过程中氨气是污染气体,不能排放到大气中,需要进行尾气吸收;
故答案为:2NaHCO 3
Na 2 CO 3 +H 2 O+CO 2 ↑;
CaCO 3 +2HCl=CaCl 2 +H 2 O+CO 2 ↑; 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稀硫酸;
(2)实验中,要注意控制二氧化碳的通入速度(以出现能数得清的连续气泡为好)和水浴的温度.实验中不能过快的通入二氧化碳的目的是:增大二氧化碳的吸收率; 水浴加热的优点是:利于控制反应体系的温度和使其受热均匀;依据图表数据分析,水浴温度不能超过40°C,因为温度再高碳酸氢铵分解,碳酸氢钠晶体不利于析出;将反应混合液冷却到15℃左右,碳酸氢钠的溶解度最小,析出的固体应主要含有NaHCO 3 ;
故答案为:增大二氧化碳的吸收率;利于控制反应体系的温度和使其受热均匀;40; NaHCO 3 ;
(3)电解饱和食盐水,阴极氢离子得到电子生成氢气,电极附近氢氧根离子浓度增大,氢原子氢氧化钠在阴极附近生成;
故答案为:阴; 该极区氢离子放电,产生出氢氧根离子; (1)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HCO 3 3
Na 2 CO 3 +H 2 O+CO 2 ↑; A装置是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装置,利用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 3 +2HCl=CaCl 2 +H 2 O+CO 2 ↑;为避免二氧化碳中的氯化氢进入C影响晶体析出,先通过饱和碳酸氢钠溶液除去氯化氢;反应过程中氨气是污染气体,不能排放到大气中,需要进行尾气吸收;
故答案为:2NaHCO 3
Na 2 CO 3 +H 2 O+CO 2 ↑;
CaCO 3 +2HCl=CaCl 2 +H 2 O+CO 2 ↑; 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稀硫酸;
(2)实验中,要注意控制二氧化碳的通入速度(以出现能数得清的连续气泡为好)和水浴的温度.实验中不能过快的通入二氧化碳的目的是:增大二氧化碳的吸收率; 水浴加热的优点是:利于控制反应体系的温度和使其受热均匀;依据图表数据分析,水浴温度不能超过40°C,因为温度再高碳酸氢铵分解,碳酸氢钠晶体不利于析出;将反应混合液冷却到15℃左右,碳酸氢钠的溶解度最小,析出的固体应主要含有NaHCO 3 ;
故答案为:增大二氧化碳的吸收率;利于控制反应体系的温度和使其受热均匀;40; NaHCO 3 ;
(3)电解饱和食盐水,阴极氢离子得到电子生成氢气,电极附近氢氧根离子浓度增大,氢原子氢氧化钠在阴极附近生成;
故答案为:阴; 该极区氢离子放电,产生出氢氧根离子;
△ . △ △ △ . . . Na 2 2 CO 3 3 +H 2 2 O+CO 2 2 ↑; A装置是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装置,利用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 3 3 +2HCl=CaCl 2 2 +H 2 2 O+CO 2 2 ↑;为避免二氧化碳中的氯化氢进入C影响晶体析出,先通过饱和碳酸氢钠溶液除去氯化氢;反应过程中氨气是污染气体,不能排放到大气中,需要进行尾气吸收;
故答案为:2NaHCO 3 3
Na 2 CO 3 +H 2 O+CO 2 ↑;
CaCO 3 +2HCl=CaCl 2 +H 2 O+CO 2 ↑; 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稀硫酸;
(2)实验中,要注意控制二氧化碳的通入速度(以出现能数得清的连续气泡为好)和水浴的温度.实验中不能过快的通入二氧化碳的目的是:增大二氧化碳的吸收率; 水浴加热的优点是:利于控制反应体系的温度和使其受热均匀;依据图表数据分析,水浴温度不能超过40°C,因为温度再高碳酸氢铵分解,碳酸氢钠晶体不利于析出;将反应混合液冷却到15℃左右,碳酸氢钠的溶解度最小,析出的固体应主要含有NaHCO 3 ;
故答案为:增大二氧化碳的吸收率;利于控制反应体系的温度和使其受热均匀;40; NaHCO 3 ;
(3)电解饱和食盐水,阴极氢离子得到电子生成氢气,电极附近氢氧根离子浓度增大,氢原子氢氧化钠在阴极附近生成;
故答案为:阴; 该极区氢离子放电,产生出氢氧根离子;
△ . △ △ △ . . . Na 2 2 CO 3 3 +H 2 2 O+CO 2 2 ↑;
CaCO 3 3 +2HCl=CaCl 2 2 +H 2 2 O+CO 2 2 ↑; 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稀硫酸;
(2)实验中,要注意控制二氧化碳的通入速度(以出现能数得清的连续气泡为好)和水浴的温度.实验中不能过快的通入二氧化碳的目的是:增大二氧化碳的吸收率; 水浴加热的优点是:利于控制反应体系的温度和使其受热均匀;依据图表数据分析,水浴温度不能超过40°C,因为温度再高碳酸氢铵分解,碳酸氢钠晶体不利于析出;将反应混合液冷却到15℃左右,碳酸氢钠的溶解度最小,析出的固体应主要含有NaHCO 3 3 ;
故答案为:增大二氧化碳的吸收率;利于控制反应体系的温度和使其受热均匀;40; NaHCO 3 3 ;
(3)电解饱和食盐水,阴极氢离子得到电子生成氢气,电极附近氢氧根离子浓度增大,氢原子氢氧化钠在阴极附近生成;
故答案为:阴; 该极区氢离子放电,产生出氢氧根离子;
(1)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HCO 3
故答案为:2NaHCO 3
CaCO 3 +2HCl=CaCl 2 +H 2 O+CO 2 ↑; 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稀硫酸; (2)实验中,要注意控制二氧化碳的通入速度(以出现能数得清的连续气泡为好)和水浴的温度.实验中不能过快的通入二氧化碳的目的是:增大二氧化碳的吸收率; 水浴加热的优点是:利于控制反应体系的温度和使其受热均匀;依据图表数据分析,水浴温度不能超过40°C,因为温度再高碳酸氢铵分解,碳酸氢钠晶体不利于析出;将反应混合液冷却到15℃左右,碳酸氢钠的溶解度最小,析出的固体应主要含有NaHCO 3 ; 故答案为:增大二氧化碳的吸收率;利于控制反应体系的温度和使其受热均匀;40; NaHCO 3 ; (3)电解饱和食盐水,阴极氢离子得到电子生成氢气,电极附近氢氧根离子浓度增大,氢原子氢氧化钠在阴极附近生成; 故答案为:阴; 该极区氢离子放电,产生出氢氧根离子; |
| ||
故答案为:2NaHCO 3
| ||
CaCO 3 +2HCl=CaCl 2 +H 2 O+CO 2 ↑; 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稀硫酸;
(2)实验中,要注意控制二氧化碳的通入速度(以出现能数得清的连续气泡为好)和水浴的温度.实验中不能过快的通入二氧化碳的目的是:增大二氧化碳的吸收率; 水浴加热的优点是:利于控制反应体系的温度和使其受热均匀;依据图表数据分析,水浴温度不能超过40°C,因为温度再高碳酸氢铵分解,碳酸氢钠晶体不利于析出;将反应混合液冷却到15℃左右,碳酸氢钠的溶解度最小,析出的固体应主要含有NaHCO 3 ;
故答案为:增大二氧化碳的吸收率;利于控制反应体系的温度和使其受热均匀;40; NaHCO 3 ;
(3)电解饱和食盐水,阴极氢离子得到电子生成氢气,电极附近氢氧根离子浓度增大,氢原子氢氧化钠在阴极附近生成;
故答案为:阴; 该极区氢离子放电,产生出氢氧根离子;
| ||
故答案为:2NaHCO 3
| ||
CaCO 3 +2HCl=CaCl 2 +H 2 O+CO 2 ↑; 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稀硫酸;
(2)实验中,要注意控制二氧化碳的通入速度(以出现能数得清的连续气泡为好)和水浴的温度.实验中不能过快的通入二氧化碳的目的是:增大二氧化碳的吸收率; 水浴加热的优点是:利于控制反应体系的温度和使其受热均匀;依据图表数据分析,水浴温度不能超过40°C,因为温度再高碳酸氢铵分解,碳酸氢钠晶体不利于析出;将反应混合液冷却到15℃左右,碳酸氢钠的溶解度最小,析出的固体应主要含有NaHCO 3 ;
故答案为:增大二氧化碳的吸收率;利于控制反应体系的温度和使其受热均匀;40; NaHCO 3 ;
(3)电解饱和食盐水,阴极氢离子得到电子生成氢气,电极附近氢氧根离子浓度增大,氢原子氢氧化钠在阴极附近生成;
故答案为:阴; 该极区氢离子放电,产生出氢氧根离子;
| ||
故答案为:2NaHCO 3
| ||
CaCO 3 +2HCl=CaCl 2 +H 2 O+CO 2 ↑; 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稀硫酸;
(2)实验中,要注意控制二氧化碳的通入速度(以出现能数得清的连续气泡为好)和水浴的温度.实验中不能过快的通入二氧化碳的目的是:增大二氧化碳的吸收率; 水浴加热的优点是:利于控制反应体系的温度和使其受热均匀;依据图表数据分析,水浴温度不能超过40°C,因为温度再高碳酸氢铵分解,碳酸氢钠晶体不利于析出;将反应混合液冷却到15℃左右,碳酸氢钠的溶解度最小,析出的固体应主要含有NaHCO 3 ;
故答案为:增大二氧化碳的吸收率;利于控制反应体系的温度和使其受热均匀;40; NaHCO 3 ;
(3)电解饱和食盐水,阴极氢离子得到电子生成氢气,电极附近氢氧根离子浓度增大,氢原子氢氧化钠在阴极附近生成;
故答案为:阴; 该极区氢离子放电,产生出氢氧根离子;
| ||
故答案为:2NaHCO 3
| ||
CaCO 3 +2HCl=CaCl 2 +H 2 O+CO 2 ↑; 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稀硫酸;
(2)实验中,要注意控制二氧化碳的通入速度(以出现能数得清的连续气泡为好)和水浴的温度.实验中不能过快的通入二氧化碳的目的是:增大二氧化碳的吸收率; 水浴加热的优点是:利于控制反应体系的温度和使其受热均匀;依据图表数据分析,水浴温度不能超过40°C,因为温度再高碳酸氢铵分解,碳酸氢钠晶体不利于析出;将反应混合液冷却到15℃左右,碳酸氢钠的溶解度最小,析出的固体应主要含有NaHCO 3 ;
故答案为:增大二氧化碳的吸收率;利于控制反应体系的温度和使其受热均匀;40; NaHCO 3 ;
(3)电解饱和食盐水,阴极氢离子得到电子生成氢气,电极附近氢氧根离子浓度增大,氢原子氢氧化钠在阴极附近生成;
故答案为:阴; 该极区氢离子放电,产生出氢氧根离子;
| ||
△ |
. |
△ |
. |
△ |
. |
△ |
. |
故答案为:2NaHCO 3 3
| ||
CaCO 3 +2HCl=CaCl 2 +H 2 O+CO 2 ↑; 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稀硫酸;
(2)实验中,要注意控制二氧化碳的通入速度(以出现能数得清的连续气泡为好)和水浴的温度.实验中不能过快的通入二氧化碳的目的是:增大二氧化碳的吸收率; 水浴加热的优点是:利于控制反应体系的温度和使其受热均匀;依据图表数据分析,水浴温度不能超过40°C,因为温度再高碳酸氢铵分解,碳酸氢钠晶体不利于析出;将反应混合液冷却到15℃左右,碳酸氢钠的溶解度最小,析出的固体应主要含有NaHCO 3 ;
故答案为:增大二氧化碳的吸收率;利于控制反应体系的温度和使其受热均匀;40; NaHCO 3 ;
(3)电解饱和食盐水,阴极氢离子得到电子生成氢气,电极附近氢氧根离子浓度增大,氢原子氢氧化钠在阴极附近生成;
故答案为:阴; 该极区氢离子放电,产生出氢氧根离子;
| ||
△ |
. |
△ |
. |
△ |
. |
△ |
. |
CaCO 3 3 +2HCl=CaCl 2 2 +H 2 2 O+CO 2 2 ↑; 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稀硫酸;
(2)实验中,要注意控制二氧化碳的通入速度(以出现能数得清的连续气泡为好)和水浴的温度.实验中不能过快的通入二氧化碳的目的是:增大二氧化碳的吸收率; 水浴加热的优点是:利于控制反应体系的温度和使其受热均匀;依据图表数据分析,水浴温度不能超过40°C,因为温度再高碳酸氢铵分解,碳酸氢钠晶体不利于析出;将反应混合液冷却到15℃左右,碳酸氢钠的溶解度最小,析出的固体应主要含有NaHCO 3 3 ;
故答案为:增大二氧化碳的吸收率;利于控制反应体系的温度和使其受热均匀;40; NaHCO 3 3 ;
(3)电解饱和食盐水,阴极氢离子得到电子生成氢气,电极附近氢氧根离子浓度增大,氢原子氢氧化钠在阴极附近生成;
故答案为:阴; 该极区氢离子放电,产生出氢氧根离子;
看了 碳酸钠俗称纯碱、苏打,是一种...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高一化学的一道题目R为核电数在1-18间的金属元素,它与足量酸反应生成Rn+,已知0.9gR与足量 2020-06-02 …
请问氯化钾化学式KCI,氯化钙化学式CaCI2,氯化钙化学式中的2表示什么,以后该怎么去理解这样的 2020-06-12 …
物理化学的基希霍夫公式的适用条件准确的说是什么啊!1是恒容2还是恒压条件下的化学反应过程3还是恒容 2020-06-17 …
通过一年来对化学的学习,我们应该树立的理念是()A.化学是自然科学中创造新物质最多的科学领域B.化 2020-07-05 …
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晒干、烘干、风化、潮解哪些属于化学变化?哪些属于物理变化? 2020-07-12 …
急需福州市09-10高一化学期末考答案急需福州市09-10高一化学期末考答案急需福州市09-10高 2020-07-22 …
化学变化中一定存在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所以化学键断裂或形成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哪里不对,能举个例 2020-11-04 …
下列关于化学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不一定发生物理变化B.物质有发光和放热的 2020-11-04 …
高中化学的内容是什么?—讲化学热力学基础及化学平衡二讲电化学基础知识简介三讲化学动力学四讲溶液中的平 2020-11-15 …
我高中化学一个不懂,很少上过化学课.我知道我很不尊重化学,我现在高三了,怎么才能学好化学? 2020-1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