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历史-->
商鞅提出志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对于推行改革又怎样的意义?
题目详情
商鞅提出 志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对于推行改革又怎样的意义?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战国末年,秦国所以能统一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国家,这个历史功绩不能不归功于商鞅在泰国进行的两次革新变法.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政策措施是什么,这些答案都反映在《商君书》中,《商君书》是记载商秧思想言论的资料汇编,又称《商君》、《商子》.《商君书》侧重记载了法家革新变法、重农重战、重刑少赏、排斥儒术等言论,主要反映了法家的政治思想.
首先是革新变法思想,这是法家思想的精髓.《更法》篇详细记述了商鞅与甘龙、杜挚在秦孝公面前争论变法的问题.针对秦孝公怕变更法度、改革礼制受天下人非议的想法,商鞅说:“行动迟疑就不会有名,做事犹豫就不会成功.我劝君王还是赶快下决心变更法度吧,不要怕别人的批评议论.法度是爱护人民的,礼制是利于国事的.所以圣人治国,只要能使国家强盛,就不必沿用旧的法度;只要有利于人民,就不必遵守旧的礼制.”针对甘龙“因袭人民的旧礼俗去施行教化,不费什么事就能成功.依据旧法度治理国家,官吏既很熟悉,人民也能相安”的说法,商鞅说:“这都是俗人的言论.夏、商、周三代的礼制不同,而都成就了王业;春秋时五霸的法度也不同,而都成就了霸业.所以聪明的人创造法度,而愚昧的人受法度的制裁;贤人改革利制,而庸人受礼制的约束.我们不能和受礼制约束的人商讨大事,不能和法度制裁的人计议变法.”针对杜挚“效法古人就没有错误,遵守旧礼就没有好邪”的说法,商鞅说:“古代的政教不同,我们效法哪个古人?帝王不相因袭,我们拘守谁的礼制?礼制、法度要随着时代而制定,命令要符合实际的需要.所以我说,治理人民、并非一个方法;为国家谋利益,不必效法古人.”“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成为商鞅倡导变法的名言.《开塞》篇从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入手,论证了战国末年只能实行法治,才是唯一可行的治国道路.“圣人不法古,不修今.法古则后于时,修今则塞于势”.从而说明只有变法革新,才能使国家富强兴盛.
首先是革新变法思想,这是法家思想的精髓.《更法》篇详细记述了商鞅与甘龙、杜挚在秦孝公面前争论变法的问题.针对秦孝公怕变更法度、改革礼制受天下人非议的想法,商鞅说:“行动迟疑就不会有名,做事犹豫就不会成功.我劝君王还是赶快下决心变更法度吧,不要怕别人的批评议论.法度是爱护人民的,礼制是利于国事的.所以圣人治国,只要能使国家强盛,就不必沿用旧的法度;只要有利于人民,就不必遵守旧的礼制.”针对甘龙“因袭人民的旧礼俗去施行教化,不费什么事就能成功.依据旧法度治理国家,官吏既很熟悉,人民也能相安”的说法,商鞅说:“这都是俗人的言论.夏、商、周三代的礼制不同,而都成就了王业;春秋时五霸的法度也不同,而都成就了霸业.所以聪明的人创造法度,而愚昧的人受法度的制裁;贤人改革利制,而庸人受礼制的约束.我们不能和受礼制约束的人商讨大事,不能和法度制裁的人计议变法.”针对杜挚“效法古人就没有错误,遵守旧礼就没有好邪”的说法,商鞅说:“古代的政教不同,我们效法哪个古人?帝王不相因袭,我们拘守谁的礼制?礼制、法度要随着时代而制定,命令要符合实际的需要.所以我说,治理人民、并非一个方法;为国家谋利益,不必效法古人.”“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成为商鞅倡导变法的名言.《开塞》篇从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入手,论证了战国末年只能实行法治,才是唯一可行的治国道路.“圣人不法古,不修今.法古则后于时,修今则塞于势”.从而说明只有变法革新,才能使国家富强兴盛.
看了 商鞅提出志世不一道,便国不必...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文言文,翻译:唐子西云:“诗初成时,未见可髭处,姑置之,明日取读,则瑕疵百出,乃反复改正之.隔数日 2020-06-09 …
英语翻译甲唐子西云:“诗初成时,未见可訾(zǐ,抵毁,指责)处,姑置之.明日取读,则瑕疵百出,乃反 2020-06-12 …
看文言文,甲唐子西云:“诗初成时,未见可訾处,姑置之.明日取读,则瑕疵百出,乃反复改正之.隔数日取 2020-06-13 …
英语翻译甲唐子西云:“诗初成时,未见可訾(zǐ,抵毁,指责)处,姑置之.明日取读,则瑕疵百出,乃反 2020-07-11 …
文言文阅读题唐子西云:“诗初成时,未见可訾处,姑置之,明日取读,则瑕疵百出,乃反复改正之.隔数日取 2020-07-11 …
财政赤字率,是指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2015年中国财政赤字率为2.3%:2016年中国营改增全面 2020-11-07 …
近代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后,出现了革命与改革并存的历史现象,试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概括指出推动19世 2020-11-28 …
公元949年末,孝文帝禁止穿鲜卑服,要求鲜卑人穿汉人衣服。后来又规定改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孝文帝 2020-11-30 …
材料一:我国全面推行大包干的1984年,农业出现了空前的大丰收。但同时又出现了卖粮难、卖棉难现象。近 2020-12-04 …
“十二五”规划指出: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项领域改革 2020-12-20 …